- 丝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
- 武江民 党国锋 武优善 赵军
- 2185字
- 2025-04-28 17:56:11
天水市
一 陇头 张家川
陇头流水[1],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2]
当羁旅行役的古人到达陇山时,他抵达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也不仅仅是中原腹地与西北边地的分界线,他所抵达的是由自然地理实体所造成的心理边界。过了陇山,便看不见广阔的秦川与中原腹地了。陇山这一地名,在此刻便有了文化的意义,一种超越了指代单一自然地理实体的意义。
沿着古人在陇山上回望秦川的视线,我们开始了地名考察。从兰州出发,第一站到达张家川县。
北朝民歌《陇头歌辞》中的出发地“欣城”,地名及位置均已不可考,不知在宁夏泾源境内,还是在甘肃庄浪、秦安、清水、华亭境内,抑或张家川县恭门、马鹿、长宁……按照诗中描述的里程,既然早晨出发,傍晚到达陇头,推测距陇山应该是一天的行程。
张家川县城位于两山相夹的河川里,正处于陇山末梢黄土梁怀抱之中,离陇山脊梁尚远。
2019年4月5日,考察队整装待发,即将走进的,是一条悠长的历史通道。丛林、高山、大漠、草原,把不同性格、不同阅历和不同年龄的人,吸引在一起,共同沐浴清风、阳光、雨露,呼吸泥土、花草的芬芳。触摸沿途流淌过的历史,渐次揭开丝路古道地名的神秘面纱。
陇山西麓的张家川县城处于陕、甘古交通要道,为秦人发祥地,现归天水市管辖。原住居民大多为明清时期移民后裔,对张家川地名却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先有张川城,后有张家川县。”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北宋官兵在此筑漳川城,是否讹传为张川城不见史载。民间相传,明清时期张家落户,成为大户后筑堡寨,才有了张川、张家川、张川家城的称呼。历史上,张家川及其周边,大多时期属清水、秦安两县管辖。1953年,陇山西侧的清水、秦安、庄浪县和陕西陇县马鹿区、长宁驿、宝坪乡从原属地析出,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始称县,因县治设置在张家川镇,故而称张家川县。
张川地名来历另有说法,事出张骞长子张棉防守过附近隘口,后称张棉驿,附近称张川。由此引出张骞离世于此地、葬于此地的传说。丝路“凿空”者张骞之墓究竟位于何处?这一问题也成为本次探寻活动的关注点之一。
当地回民居多,祖籍多为陕西凤翔“三十六坊”、麟游、渭南、澄城,也有甘肃华亭神峪河、灵台,另有固原萧河城降清的李得仓“南八营”部下,其祖籍多在甘谷、巩昌、礼县盐官、秦安莲花城和陇县固关。清朝同治末年(1874)至光绪初年(1875),陕甘回民反清失败后,清政府将流亡在青海西宁附近的崔伟部下及家眷万余人,安置在清水县、秦安县(恭门、张川、龙山)。其中,在张川安置了3万回族百姓。
清政府还往当地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店安置回军家属。由于当时的保甲制不准户民擅自离开居住地,回民就这样在偏僻又贫瘠的山区里繁衍生息。民国年间抗战爆发,河南省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携眷属迁入张川。从此,张川镇回族数量大增,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缘由。
车出张家川城,往西南而上,静谧的瓦泉村偎依在山坡上。东望陇山,金色曙光沿山脊梁发散下来,川里的县城沐浴在朝霞之中。
1975年,瓦泉村出土铺首衔环铜壶和陶蒜头壶,文物具有先秦时期文化特征,疑瓦泉村遗址是秦人早期都邑秦亭所在地。近年,县城北山梁后面的木河乡马家塬,发掘出战国时期某戎人首领家族墓地,出土有战国秦文化的铜鬲、铜鼎、铜壶和戎人文化的夹砂红陶带鋬袋形铲足鬲,还出土古中亚、西亚文化的锡制车饰件、玻璃器皿和金耳环,另有具有北方草原文化风格的金腰带、带钩等。出土的车马饰件,金属冶炼技术达到很高的程度。
战国时期秦人、邽戎、义渠戎及乌氏先后在陇山活跃,占据前丝路贸易通道。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陇山。结合马家塬出土文物初步判断,这些文化遗存与邽戎或义渠戎附属乌氏贵族有关。
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越陇山的秦人,在汧(qiān)邑(今陇县东南)立国都,始称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征服邽戎、冀戎,创县制先河,设邽县(今清水及张家川县)、冀县(今甘谷县)。[3]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国及乌氏,于其地置北地郡(郡治今宁县)、陇西郡(郡治狄道)。[4]
乌氏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5]义渠、乌氏当为西戎八国之一。据唐代《括地志》:“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6]
邽戎虽然被秦人征服,陇山西麓的张家川、清水、天水、秦安留下了有关“圭、邽、卦”的圭山、邽城、上邽、邽山、卦台山历史地名。
邽戎消失后,把控陇山前丝路要道的乌氏,屡被秦人征伐。邽戎、乌氏与秦人都有相同的鸟图腾崇拜和相近风俗,部族联姻与争伐,纠结而矛盾。
邽戎、乌氏淡出历史舞台,在血与火的交融中,秦人以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改变着秦地秩序和文明,掌控了前丝路贸易。1976年,考古发掘礼县大堡子山秦景公(离世于前537)墓,墓内大批战马骸骨经DNA检测,具有西域汗血宝马(阿哈尔捷金马)特征。秦人控制的前丝路上,优良的战马成为贸易重点。
秦人养马,更擅长制造战车和华车。古老的歌谣《车邻》萦绕秦地,千年不绝: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