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孔道,丝绸之路以其多元与开放的文化属性,深刻地影响了今天丝绸之路学研究范畴的学术特质。在丝绸之路研究日益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下,对其进行多维度观照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领域实现对丝绸之路这一宏大叙事的建构。

丝绸之路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分布两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形成了数条线路系统,我们今天对丝绸之路线路和区间的地理界定,依托的是一个又一个地名。本书以地名为视角,以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为观照对象,在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之间,透视丝绸之路在关中河西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尝试建构一种以地名为媒介的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叙述。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唐的首都长安,东段北道从这里出发,沿途由一个个地名连接起来,行政区划、自然山川、关城堡寨、集镇聚落、骑置驿馆等等一系列沿线地名,都映射着厚重的历史过往,这些地名的由来、演变、移置、消亡都是特定历史语境的投射。正因为承载了历史,长安、渭水、陇山、泾河、祖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阳关、疏勒……这些原本仅仅指称行政区划或自然实体的地名,意涵变得丰富起来,进而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甚至可以独立成为有意义的存在。考察从关中往河西方向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沿线地名,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丝绸之路所涵盖的地名文化,进而形成对丝绸之路与地名文化之间关系及内涵的系统解读和诠释。首先,以地名作为考察的切入点,从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政区地名的变化来看政区的设置、省并、废止,从而透视秦汉以来中央王朝势力在西北方向的伸缩与消长。另一方面,政区地名往往是当时政治取向的反映,通过分析地名的来历、含义可以还原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心态。其次,在行政区划设置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凭借自然地理形态建立起来的军事防御系统,如山堑河谷、关城堡寨这些地名出现的时间朝代、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形成的现实背景以追溯它们名称的由来,可以分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沿线历代军事地理的演变情况。同时,通过辨析这些地点的命名方式和规律以与政区地名相印证,从而总结出不同时代的政治考量和地理认知。再次,由于政区设置和军事防御形成的安全屏障,会在这些地方形成居民聚落以及市镇。丝绸之路沿线的这些市镇既承担着沿途供给商旅的作用,也扮演着文化接收和扩散的角色。商旅不绝如缕,驿使往来如箭,市镇与驿馆从民间和官方两个维度一起成了丝绸之路沿线最有活力,也最有地域特色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路线的迁移,这些地名有的早已弃置无闻,有的演变为其他地理实体的指称。考察并挖掘这些被淹没和遮蔽的地名,让它们与历史过往完整地链接,可以追溯和还原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发生的文化交流印迹。最后,当我们把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沿线的政区、堡寨、市镇、驿馆乃至村落等一系列的地名按照时间线索贯通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做平面横向的考察,会得到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相关要素的近似于三维立体的描述。这样,既可以完成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以地名为视角的专题研究,也可以形成一种鲜活而生动的丝绸之路文化叙述。

为此,本书采取了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进行研究。自古以来,关于这一带的记载史不绝书,传世文献有《禹贡》《史记》《汉书》《水经注》等以及正史地理志和保留在其他书当中的汉魏地理书佚文,唐宋以来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专门记录天下地理风物的地理总志,明清以降的大量地方志,及众多的私家著述。出土文献如秦汉魏晋的简牍、六朝唐宋以来的金石碑刻,还有敦煌所出包括地镜、图经在内的地理文书,以及考古发现的带有重要文化信息的文物或文化遗存。这些文献和文物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地名研究的依据。清代乾嘉以降对于西北史地的关注与著述的兴起,以及晚近的文化考察、考古发掘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在廓清众多研究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学术基础。

实地考察活动从2019年5月正式开始,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和河西走廊研究院组成丝绸之路东段地名文化探寻工作队,从西安出发,深入秦陇腹地,越陇山,过黄河,辗转河西走廊。凡沿线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山川河流、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关城隘口,还有如实体消亡而留存至今的地名、因特定历史背景而形成的地名群落,无不一一亲涉其地,以求确证。实地考察历史上因政区变化而形成的地名位置的迁移和级别的升降,分析在政权更替中因疆土盈缩而形成侨置地名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追溯因移民而产生的特殊地名群落所蕴含的桑梓情结与文化心理,考辨具有民族语音译性质的地名所反映的古代各民族的地域分布与交流融合,研究地名群落范围的伸缩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的实地考察,一方面可以从零散的记载中按照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这一专题建构一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从实地考察来印证文献记载的准确与否,并借此探析造成记载与实地之间互相矛盾的原因。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甘肃学者邢澍有言:“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1]对于文献资料,虽然尽可能“竭泽而渔”以求穷尽,但散佚尚多,无法全部参考。加之文献记载中存在失实难征、讹舛迭出的情况,更增加了考信的难度。文献的缺失和记载的讹误虽然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所在,但也给实地考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又由于古今自然地理多有变化、历史遗迹湮没难寻,按之图籍则陵谷莫辨,征之故老则茫昧其言,虽树鹄而射,亦有难中者。因此,我们的工作只能看作一次尝试、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的开端。以地名为切入点,全面考察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地名文化,将丝绸之路宏观的视野与地域文化独特的观照结合起来,描述一种在丝绸之路视阈下的地名文化。文献难征,地望难考,我们自身的学术积淀和研究方法也难以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考征得巨细无遗,疏失在所难免,如有错误和未尽之处,敬祈海内智识,不吝赐教。


[1] 漆子扬:《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