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

一 茂陵

“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盛唐时期,长安城安远门外万里堠侧立有里程碑。但凡军人、商贾走丝路,皆从里程碑下出发,向西而去。据记载,里程碑上所刻“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相传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手笔。

宫廷使者西去,均由长安朱雀街都亭驿出发,抵达安远门万里堠下。万里堠以示戍人不为万里之行所担忧,告知戍边将士,绝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壮怀激烈的报国故事尽在边塞。它是告别城里亲人,上马的出征点。更代表昂扬的斗志,由此抵达版图的边极。

“安远门”隋朝称为“开远门”,唐代才改称为“安远门”。后世文人惯称“开远门”。据《唐代长安词典》,开远门故址在西郊原大土门村。[1]考察人员寻到西二环外开远半岛广场,即大土门旧地,遗址无存。村民说,60年前尚有夯土台遗址。地名“大土门”,因城门塌陷,两侧城墩形成类似双烽堠的地堆遗存,民间当作土卡门对待。

今天,大土门社区附近有开远门立交桥、开远门地铁站。象征大唐丝路起点的驼旅雕塑群在西1千米处。而安远门,远在他处。

出安远门,经安西大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过葱岭、碎叶城,西至波斯。唐高宗执政期间,波斯萨珊王朝受阿拉伯侵袭,请求大唐庇佑。大唐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751年废)。虽然万里堠碑已佚失,但“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记载并非虚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反映元二将沿西极道不远万里赴安西。同期,诗人高适送友人赴安西,也写有:“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2]

万里堠碑的时间上限不早于公元679年,故书法家虞世南(638年逝世)亲笔手书的可能性不大。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军平定高昌国,改为西州。九月,在西州(今吐鲁番西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继而拓疆八年,设安西四镇,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四镇。高宗调露元年(679),在碎叶水旁筑碎叶城,替代焉耆镇,碎叶镇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天宝八载(749),安远门外建有振旅亭,迎接载誉归来的戍边将士,如同千年后法国凯旋门一般。大唐盛世终于恢复汉代西域,又拓展西域版图。大唐后来的安西大都护府堪比汉代西域都护府。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3]天宝年间(742—756),丝绸之路通畅兴盛,丝路沿途富庶,国家间贸易盛况空前。其间,青海石堡城与吐蕃之役、云南南诏兵败,损兵折将,民间疲于征兵。恰如诗圣杜甫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4]接着,安史之乱发生,安西官兵回救长安。继而,吐蕃军攻夺陇右及西域,大唐盛极而衰。

吐蕃抗衡大唐达50年之久。宪宗元和三年(808)前后,孤城龟兹无援。残阳如血,旌旗猎猎。吐蕃轮番攻城,安西龟兹城与朝廷已失联数十年。满头白发的戍边将士固守龟兹,全军覆没,大唐西域统治史终结了。安西大都护府及存在近170年的安西地名,由此消失。“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5]诗人元稹写下的《西凉伎》一诗中还提及了万里堠。

明朝初年,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上,历时8年新建西安城。开有四城门,其中西城门称“安定门”,北城门称“安远门”。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无力经略西域,国势内收,嘉峪关闭关,丝路国家间陆地贸易名存实亡。明代西安府安远门形同原州城的镇远门、威远门,虚张声势,寄托愿望而已。

考察人员离开唐长安城,向汉代第一个驿站茂陵进发。《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前139)“初置茂陵邑”[6]。茂陵,因汉武帝在茂乡筑陵得名。它是汉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落脚首站,是佑护远行者的圣地,更是继往开来的出发地。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三十五里……”悬泉汉简对丝路起点驿站有精确记载。西汉丝路起点应不同于唐代安远门口万里堠,未央宫应该才算是汉丝路的起点。自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旧址建成未央宫后,西汉皇帝都在此处理朝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在未央宫接受出使旨意,拉开凿空之行。尔后,凡使者归来,都在此向汉武帝汇报,未央宫成为西汉丝路起点。“未央”蕴含无限、长远之意,唐代“西极道”与它相关。东汉移都洛阳后,长安城成为次于洛阳城的丝路重镇。

咸阳两寺渡中渭桥至西渭桥之间为西汉渡口。可惜,车临渭河南岸,无处寻觅汉唐渡口及古桥遗痕。所幸,2002年拓建咸阳湖时,在上游发现明清渭阳渡口遗址,出土了明代“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碑首。古河床露头大量柏木桥桩,还发现铁柱、铁环、铁锚等拴船文物,可断定为明清时期渡口。从渭阳渡到兴平市西吴街道(原为西吴镇)茂陵村,约20千米路程。这一带在渭水之北,称为“咸阳塬”,深埋着秦国至唐朝近500座陵墓。当地人戏称:“陕西的皇帝排两行。”西汉11位皇帝中的9位陵墓东、西依次排列,长达数十千米。南侧五陵塬上排列着5座汉帝陵和多个陪葬陵。唯汉武帝茂陵雄伟,位列西端。北塬上还排列着18座唐代帝王陵。

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大概生前就谋想着,身旁有最信任的卫青、霍去病、李夫人、霍光、金日(jīn mì dī)[7]、公孙弘、平阳公主、上官桀等功臣和亲人相陪。二战期间,援华美军飞行员詹姆斯从西安空中拍摄到茂陵图片,后来于1947年春,在《纽约时报》发布照片,轰动欧美。因形如锥形,恰似埃及金字塔,国外把“茂陵”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汉武帝便在槐里县茂乡打造自己的陵寝。他并未遵从文帝修陵从简的前规,反而亲自督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朝廷遂析槐里县东部,在茂乡置茂陵邑,迁徙长安等地官民。高峰时期,茂陵邑人口达25万。车水马龙的茂陵邑,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史载,茂陵随葬品丰厚。“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8]汉武帝下葬时,车载珍宝无数,地宫最终塞不下拉来的陪葬品。丰厚的陪葬引得后世大盗垂涎。东汉建武二年(26),赤眉军兵败长安。“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9]西撤时,赤眉军盗挖了西汉诸帝王陵。茂陵也被洗劫一空,汉武帝尸骨无存。其实,两汉期间,贤明之士倡导“马革裹尸”的英雄风尚,官民墓葬大多从俭。这也是陇右大地两汉墓陪葬品较少的原因之一。

武帝茂陵东侧1千米处,为茂陵博物馆。据现代考古发现,博物馆东侧西吴镇窦马村为茂陵邑遗址,也是汉驿站所在地。地名窦马也有来头,汉武帝时设茂陵城,后来,因是东汉名将窦融、马援的故里,合二姓得村名“窦马”。

走进博物馆大门,远远看到北面高大的封土。爬上墓顶亭台,北侧石雕相伴,当地人称“石岭子”,正是霍去病墓。霍陵西侧墙外是卫青墓冢,再往西为高大的茂陵。博物馆与霍去病墓同在一处。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如流星陨落,英年离世。深藏无奈的汉武帝调遣五郡铁骑,从长安至茂陵列长阵,以铁骑铠甲护送灵柩。司马迁避开其死因,仅记载了气势浩大的安葬过程。

民国年间,茂陵博物馆大门内有一副对联,更能客观地评价历史:

汉擅威名,远域宾从,曩日东来多信使。

陵临丝路,驼铃何在,而今西去尽长车。

霍去病墓南立有一通石碑,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写。墓丘原本堆积为祁连山形状,象征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令人心情激荡。当年,墓周陈列有马踏匈奴、跃马、卧牛、伏虎、野人抱熊、卧马、卧象、野猪等几十件石雕。石雕由西汉官府左司空部门制作,雕工风格狂放,线条粗犷,流畅简洁。造型略显臃肿的“马踏匈奴”石雕,浑厚而不可动摇。战马把一位匈奴踩在蹄下,匈奴军仰面朝天,手持弓箭,挣扎。马背上的主人长眠于地下,而一块块石雕迸发出顽强的搏杀意志。

霍去病18岁出征,因病离世时才24岁。他追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六次入大漠拼杀,战功赫赫。霍去病一生志存高远,驰骋疆场,为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曾拒绝汉武帝为他修建豪华府邸。“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