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世界文学(第八辑)
- 刘洪涛 (美)戴维斯-昂蒂亚诺 杨明晨主编
- 3364字
- 2025-04-29 20:25:47
卷首语
(代新版《今日世界文学》发刊词)
1827年歌德“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的提出成为联结文学经验与世界经验的重要遗嘱。无论是世界的文学或是文学的世界,都在后世的想象与实践中被不断赋形,“世界文学”也成为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对话、竞争的重要场域空间。在当下媒介技术与全球流动方式的空前革命中,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时隔八年再度携手,重新推出改版后两校合作的《今日世界文学》(Global Literature Today,简称GLT)学术辑刊,以期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文学的发展,用新的姿态回应世界文学的议题,用新的行动参与世界文学的建设,在跨国别、跨语言的交流中达成文明互鉴的“今日世界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是新版《今日世界文学》的主要编辑和运行平台,该所承袭20世纪50年代穆木天先生、彭慧先生所奠基的精神,在积极了解和译介外国文学的他山之石中,寻求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学的攻玉之道。合作方俄克拉荷马大学主要以该校在美国本土主办的英文文学期刊《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简称WLT)为此次合作的依托。WLT创刊于1927年,主要刊载当代世界文学评论和各国优秀作家的最新作品,其以对世界文学最新潮流的敏锐把握和引领,获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并被列入A&HCI国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WLT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35年,而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渊源始自2007年,双方在联合主办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基础上共同促成了《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Today)在2008年的创刊,后改名为《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该刊在出版七辑后于2014年因故暂停,现经双方商议,对原有的《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进行改版后重新推出,对辑刊的名称、编委、语言、栏目、风格和定位均做出改变。改版复刊后的《今日世界文学》(GLT)除了依然选编或译介WLT上的部分评论和作品,主要刊发中外原创学术论文,并接受中英双语来稿,但同时,为了突出两校、两刊多年合作的珍贵历史传统,卷号依然延续之前的成果,《今日世界文学》第八辑由此得以与读者见面。
本辑共刊登了22篇稿件,按照《今日世界文学》改版后的常设栏目进行编排,这些常设栏目是:世界文学理论研究、区域文学研究、跨文化与跨媒介研究、中国与世界、世界文学创作、书评。其中有10篇稿件由主编挑选自WLT,其余12篇皆为从海内外学者来稿中挑选出的优秀论文或创作。
“世界文学理论研究”栏目主要刊载以“世界文学”核心概念为议题的理论反思,本期四篇文章涉及“世界文学”的认识论哲学基础、研究范式、运行机制、当下困境以及教学探索等不同议题。黄峪《星丛化世界文学》和李孟奇《理论旅行的流通机制与世界文学的诗学问题》两篇论文以概念的辨析、渊源的追踪和权力的批判,对世界文学的历史与意涵进行了理论化探讨;选自WLT的两篇评论体文章——阿特金森《世界文学面临的危险》和米尔穆塔哈里《以本土性求全球化:对世界文学教学的反思》,则以日常实践经验对世界文学宏观议题进行了案例化展示。
“区域文学研究”栏目旨在刊发以世界各国、各民族、各语言的文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本期六篇文章在呈现多元化区域文学的同时,也展示出历史与当下的碰撞。陆浩斌《心灵的反讽:诺瓦利斯诗学接受史》通过爬梳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的接受史,揭示诺瓦利斯浪漫主义诗学在后世的构建,借此重访其诗学问题中重要的“心灵”概念。接下来三篇文章讨论的对象紧跟当下最新的文学创作,兼及不同国家与语种,包括英国作家菲尔·厄尔2021年出版、2022年获奖的小说《天空落幕时》(郑松筠、张生珍《〈天空落幕时〉中的后人类肯定伦理与共同体渴望》),智利诗人奈恩·诺梅兹于2020年针对新冠疫情所写的诗歌《荒芜的大地》(基斯·埃利斯《奈恩·诺梅兹与其对新冠的诗意化呈现》),智利作家艾薇拉·赫尔南德斯的儿童诗歌创作(苏利达·马兰比奥《浅议智利诗人艾薇拉·赫尔南德斯》)。其中埃利斯对诺梅兹《荒芜的大地》的分析建基于与20世纪经典现代主义诗歌艾略特《荒原》的对读,这一视角本身就是历史与当下的贯通。上述苏利达·马兰比奥的文章和本栏目最后两篇文章皆选自WLT,法比安·卡诺尔《除恶务尽:铲除白人至上的执念》与菲利普·梅特斯《我们的复仇行为会成为孩子的笑柄》并非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解读,而是出自作家视角的现实政治探讨。他们分别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出发,描绘评论了美国的非裔歧视问题、英国政权与北爱尔兰之间的权力压迫,是文学与政治的相遇。
“跨文化与跨媒介研究”栏目旨在跨越国别、语言、文化与媒介的界限,颠覆话语实践中的固有区隔和对立,重新联结不同领域之间的意义关联。本期四篇文章所探讨的对象和问题丰富多样,历史时段涵盖从20世纪前期到当下。张历君《迷狂与开悟:论巴塔耶与铃木大拙的关系》通过追溯和钩沉法国文艺理论家巴塔耶对日本近代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佛学思想的接受,不仅对巴塔耶“迷狂”概念的形成和意涵做了重新理解,更揭示出东西方跨文化交流对促成现代先锋艺术理念的重要意义。林晓萍《框内的时间——法斯宾德电影姿势研究》接续前卫艺术现象,但聚焦于当代德国电影人法斯宾德的电影语言,对现代技术化媒介叙事的反思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启发。马修·谢诺达《种族、历史和身体:展演中的人性》和麦克斯·桑切斯《让文字发声:作为集体转换的索克语翻译》选自WLT,前者从当代博物馆实践中重新反思展示或展演的权力,后者探索小语种索克语的翻译限度以反思语言媒介本质及其转换问题。
“中国与世界”栏目的设定意在反思中国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体系中的位置意义。本期三篇论文构成了特定专题“晚清民国中西知识交互中的现代性”,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性的生成无法脱离与西方经验的复杂对话、摩擦与融会,在此过程中所充斥的好奇、震惊、愉悦与创痛体验被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文学与文化表征,并在当时借助于现代印刷媒介形成“新知”。李欧梵《〈新文化辞书〉试释》通过聚焦于中国现代一部重要百科全书——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文化辞书》,而重新绘制其时知识分子接受和理解现代西学的丰富知识景观。如果说李欧梵所探索的“新知”是由精英知识分子所着意发起,那么张春田《震惊、祛魅与规训:晚清大众媒介中的火车经验书写(1902—1911)》则更多转向晚清市民社会中的知识想象,普通人对西方工业革命的感知落地为日常生活中的火车经验,形成小报等大众媒介上的火车书写风潮。而韩竺媛《想象中的文化雅集:作为民国上海媒介文化景观的“咖啡”与“茶”》中探讨的民国“雅集”现象,则是联结起民国时期精英知识分子与市民大众的典型案例,现代西方的沙龙与咖啡馆文化介入中国文人雅集的传统中,形成中西融会的现代文学与文化想象空间,并通过报刊等现代大众媒介的表述在作家、知识分子、市民大众等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
“世界文学创作”与“书评”栏目分别刊登世界各国的新近文学作品和书评,《今日世界文学》希冀在致力于学理研究的同时,也向读者直观展示世界文学风貌、分享海内外优秀学术著述或文学作品的书讯。本期的文学作品包括三种体裁:独幕剧(戴维斯-昂蒂亚诺《我们约会吧!一部关于婚恋网站的独幕剧》)、短篇小说(詹妮·斯卡拉格斯《飞蚊症》)、诗歌(沙西拉·沙里芙《诗二首》、玛荷莉·亚葛辛《诗四首》等),作家来自美国、希腊、加拿大,涉及肯尼亚裔、智利裔等少数族裔。其中戴维斯《我们约会吧!一部关于婚恋网站的独幕剧》是本刊首发原创文学,其余三篇均挑选自WLT。作为本刊主编之一、WLT社长的戴维斯-昂蒂亚诺,长期以来关注少数族裔文学,并在美国高校进行文学研究的同时身体力行尝试文学创作,而本期张艺莹所撰写的书评也是对戴维斯的学术著作所展开的评读。戴维斯在2016年出版的《归乡吧!梅斯蒂索人》一书,聚焦于作为北美混血族群的“梅斯蒂索人”(“mestizos”),通过重新发掘他们的历史档案、社会处境、文化传说、文学书写以反思美国神话,张艺莹的书评介绍了书中的重要问题、方法、观点和亮点。
复刊后的各位编委给了《今日世界文学第八辑》以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国礼教授担任本期的英文编辑,做了部分英文翻译与校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周天玥、硕士生魏可心和于子淳承担了部分本刊的排版与格式编辑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本刊编辑部在此以卷首语代新版辑刊的发刊词,愿在今天召唤百年前郑振铎所吁“文学的统一观”的幽灵,以世界文学之梦想再造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