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昆体接受史研究
- 段莉萍 张龙高 熊倩
- 3660字
- 2025-04-28 19:22:19
第二节 西昆诗人门生对西昆体的接受
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居文坛与政坛之高位,携引后进成为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一项重要内容,他们的诗学主张和诗歌风格也因此得到传承。其中以杨亿最为明显。欧阳修曰:“钱副枢若水尝遇异人传相法,其事甚怪,钱公后传杨大年。故当时称此二人有知人之鉴。”[60]吴处厚曰:“昔人谓官至三品,不读相书,自识贵人,以其阅多故也。本朝臣公吕文靖、夏文庄、杨大年、马尚书皆有人伦之鉴。”[61]无论是得相人之法还是阅多故识,杨亿在奖掖后进这一点上很积极,常为人所称道。《隆平集·杨亿传》谓杨亿“诱进后学,乐道人善,贤士大夫,翕然宗之”[62]。苏轼跋杨亿与王旦帖云:“夜得一士,旦而告人,察其情,若喜而不寐者。”[63]可见杨亿之荐贤雅癖。杨亿又喜道人文采,“闻人有片辞可纪,必为讽诵”[64]。一时人才如章得象、蒋堂、张士逊、谢绛、吴待问、仲简、黄鉴、郑戬、聂冠卿、胡宿、张沔等人,或为其门下客,或为其赏识或举荐。他的这一雅癖也对西昆体的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刘筠为二宋座主,他在这一方面对西昆体的传播也有贡献。下面简略介绍一下西昆诗人门生对西昆体的接受。
一 黄鉴
黄鉴[65]是杨亿的亲近弟子之一,《杨文公谈苑》的笔录者。宋庠《谈苑序》云:“江夏黄鉴唐卿者,文公之里人,有俊才,为公奖重。”[66]《全宋诗》录黄鉴诗三首,残句一句一联,数量不多,然如“彩舻衔尾凌波驶,赪鲤骈头荐俎丰。玉季情深重睽索,南云延脰接飞鸿”(《送李殿省赴任常熟》)[67],“珍篇蔼昼评,净义留泰译……佛垅有幽栖,鹰房多善识”(《送梵才大师归天台》)[68],透露出西昆体消息。
二 李遵勖
李遵勖[69]字公武,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李公武尚太宗献穆公主,初名犯神宗嫌名,加赐上字遵。好学,从杨大年作诗,以师礼事之,死为制服。士大夫以此推重。”[70]这是李遵勖作诗学杨亿的明确记载。杨亿还为其文集作序。“李公武既以文词见称诸公间,杨大年尝为序其诗,为《闲燕集》二十卷。”[71]李遵勖与刘筠的关系也很好。“又与刘筠友善,筠卒,周其家。”[72]《全宋诗》录李遵勖诗一首:
雷海谭音出世雄,台岩香社冠禅丛。红炉点雪灵机密,翠径斑苔道步通。珠水滤罗晨漱净,豉莼萦筯午斋丰。归帆已应王臣供,金地天龙绕旧宫。(《送僧归护国寺》)[73]
算不上典型的西昆体,但用典辞藻方面,有其影响在。刘筠同题诗云:
暂寄长安寺,时闻宝偈传。南归宗派盛,外护帝臣贤。桂色陵庵雪,芝腴助茗泉。离怀杳何许,凤刹际霞天。[74]
两相比较,李诗在整体上反而更近西昆体。
三 晏殊
“景德二年(1005)是杨、刘等人馆阁唱和开始之际,晏殊登上文坛,正是西昆体方兴未艾之际,他的诗歌创作自然深受西昆体影响,属于西昆体。”[75]晏殊早年间也受杨亿举荐。“晏元献公殊,父本抚州弓手。晏幼能文,李虚己知徐州,一见奇之,荐于杨大年以闻。”[76]杨亿有《晏殊奉礼归宁》诗,称赞其文才,已见上引。在诗学思想上,“晏殊主张写太平诗,唱太平调”[77],这与杨亿等人“主张歌咏颂声”[78]的基本观点一致,“并且在新、旧诗风激烈斗争的时期,他还坚守前期西昆派的立场,主张雅颂之音”[79],可见晏殊对杨亿等人诗学观念的继承之深。后人常目晏殊为后期西昆派诗人,杨亿的接纳与赞许对他诗风的影响,当为不小。段莉萍《后期“西昆派”研究》所论甚详,此不赘述。
四 谢绛(附 胡宿)
欧阳修《归田录》载:“谢希深为奉礼郎,大年尤喜其文,每见则欣然延接,既去则叹息不已。”[80]希深乃谢绛[81]字。朱弁《曲洧旧闻》卷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谓苍生何。’此谢绛希深《上杨大年秘书监启事》。大年题于所携扇曰:‘此文中虎也。'”[82]杨亿欣赏的,是谢绛的文。谢绛的诗,《全宋诗》录十二首、句二联,去西昆体较远。用典如“尽日挥弦无一事,平时推毂有诸公”(《送余姚知县陈最寺丞》)[83],明白畅达。从现存诗看,谢绛并未深受昆体影响。
不过被目为“后期西昆派”的胡宿,得杨亿与谢绛二人之赏识。欧阳修《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 “杨文公亿得其诗,题于秘阁,叹曰:‘吾恨未识此人。’其举进士也,谢阳夏公绛荐公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谢公亦以此自负。”[84]胡宿之诗得杨亿赏识,而科举考试中诗赋为一场,胡宿之诗须获谢绛赏识,方可得中。可以说谢绛在诗歌审美上,与杨亿有共同之处。
五 二宋
天圣二年(1024),刘筠知贡举,宋庠、宋祁皆中进士,二宋都是刘筠的门生。在受西昆体影响的诗人中,宋氏兄弟是较为突出的两位,“他们曾得到前后西昆派诗人刘筠、晏殊、夏竦等人的赏识和器重”[85]。
宋庠在诗学思想上,“继承了前期西昆派对‘丽藻’与‘声调’的强调”[86]。刘筠曾将诗稿送给宋祁,宋祁还投五十首,并写下一篇《座主侍郎书》随诗以进。宋祁在书中先说他对诗的理解,“重申了西昆派的文学主张”[87],次说“唐德有荡”以来诗坛上的各种弊病,再说刘筠振起诗风的壮举:
伏惟侍郎明公禀道至明,为人先觉,虑含蓍蔡之吉,言埤金玉之度。三入秘禁,亲逢圣期。且以席间谈笑经大猷,以笔端肤寸润天下。赞累盛之布度,操斯文而主盟。而乃念雅颂之沦,轸风流之弊,渡橘成枳,众雌靡雄,下垂百年者杳默遗响。于是倡始多士,作为连章。钩深缔情,上薄于粹古;促节入律,下偶乎当世。震枹鼓以竦介士,运斗杓以准四时。复而不厌,茂而有间。使味之栩然骇其理胜,览之又亹然恐乎卷尽。及夫盛气注射,英辞鼓动,思泉流唇,云纸落手,诸儒愿喙长而不克诵,小史惧腕废而不及书,此又精入于神,不可得而闻也。与夫订锦襄之品,诧簟袍之夺,赋韵竞病,咀父膏腴,一何区区哉![88]
所谓“倡始多士,作为连章”,即为西昆酬唱,宋祁为奉承刘筠,将他推举为唱和之首,而唱和的起因是“念雅颂之沦,轸风流之弊”,以唱和来振兴诗风。宋祁说西昆酬唱“钩深缔情,上薄于粹古;促节入律,下偶乎当世”,认为西昆体是在用近体诗写“薄于粹古”的情性,注意到了西昆体全为近体诗的特征。
《诗话总龟》引《古今诗话》云:“宋莒公好玉溪诗,不爱韦苏州。”[89]宋祁又将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三人文章总结为“三十六体”[90],说明二宋继杨亿等人后,继续推尊和仰慕李商隐[91]。宋祁《宋景文公笔记》云:“上即位,天圣初元以来,缙绅间为诗者益少。惟故丞相晏公殊、钱公惟演、翰林刘公筠数人而已。至丞相王公曙、参知政事宋公绶、翰林学士李公淑,文章外亦作诗,而不专也。其后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皆自谓好为诗,不能自名矣。”[92]宋祁推崇晏殊、钱惟演、刘筠等人之诗,而谓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等人“不能自名”,说明他对以西昆体诗人相当尊敬,对于革新派诗人则颇有成见,透过他对西昆派诗人的推崇和维护[93],可知其受西昆体影响之深。
宋庠《缇巾集记》自注云:“余与子京初试吏,罢归,中山刘公子仪见索近诗,因各献一编。他日刘公取当世文士古律诗作句图置斋中,人不过一两联,惟余兄弟所作独占三十余联,自是刘公深加训奖。”[94]看来二宋的诗作,是颇得刘筠肯定的。“宋庠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创作实践上都坚守西昆体本色”[95],宋祁早期诗歌也“具有西昆浓艳诗风”[96],他们作为后期西昆派中的主要人物,其诗作深受西昆体影响,故能符合刘筠的品位。
六 王质
王质[97]是北宋名相王旦之侄,王旦与杨亿关系亲密,而王质也深受杨亿赏识。范仲淹《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云:“尝师事杨文公,文公器之。每谓朝中名公曰:‘是子英妙,加于人远矣。’时翰林刘公筠,风岸高峻,缙绅仰望,不得其门而进,乃与禁中诸公共荐公之才敏。”[98]王素《文正王公遗事》云:“质复召试禁中,得进士第,杨文公率两禁诸公荐入馆,有闻于时。”[99]杨亿曾盛赞王质之诗,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陜州军府事平晋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上护军赐紫金鱼袋王公行状》云:“公少以师礼事杨文公亿,文公深器之。尝以书誉于刘翰林曰:‘子野英妙,不衒文干进,当世佳士也。’又以公诗句手写扇上,众争玩之,由是名称益大。”[100]《全宋诗》中无王质作品,但从杨亿对王质诗的称赞来看,其诗风离西昆体当不甚远。
七 其他
杨亿的门生还有郑戬。《宋史·郑戬传》载:“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101]可见郑戬与杨亿的感情非常不错。《全宋诗》录郑戬诗一首,非西昆体,这与上述谢绛的情况相似。西昆体作为一种诗风,其接受与西昆体文的接受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谢绛等人曾师事杨亿,就认为其诗为西昆体。
跟随杨亿学诗的还有仲简、吴待问。“仲简,扬州人也,少习明经,以贫佣书大年门下。大年一见奇之,曰:‘子当进士及第,官至清显。’乃教以诗赋。”[102]不过《全宋诗》中无仲简作品,无由得知其诗风。“乡人吴待问尝从公学,公语其徒曰:‘汝辈勿轻小吴,小吴异日须登八座,亦有年寿。’后皆如其言。”[103]《全宋诗》中也没有吴待问的作品。据《八闽通志》,吴待问“咸平中登第”[104],从时间上看,他登第之前从杨亿学时,西昆体尚未成型,所以他学西昆体的可能性不大。总的来说,杨亿的学生,有一部分学其文,还有一部分在从学于他之时,他的诗尚未形成昆体,故杨亿虽然门生众多,但是他们的诗风未必尽如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