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动力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根本方法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和说明一切社会现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和处理繁杂的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

经济原因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变化的基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经济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利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集中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关系。列宁认为:

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到一定阶级的利益。[2]

认识社会现象,重要的是从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出发进行分析,从经济入手进行分析,必然要分析社会的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对社会现象进行经济分析、利益分析,必然导致阶级分析,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利益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一 坚持物质动力原则,遵循探究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途径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的、经济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物质动力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论,沿着正确的途径,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经济的最终秘密。

如何正确地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呢?这就是透过纷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抓住广大群众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然后找到触发这些行动的思想形式的动机,最后再去寻找思想动机背后的最终的动力。如何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呢?首先,人类社会历史既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历史。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没有人和人的意识参与的自发力量,而社会历史的一切过程,则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共同结果。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具体生产劳动活动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每一个社会现象,都留下人的活动的轨迹,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其次,人既是动物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动物中十分特殊的一部分,人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差别。自然界中低级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被动的活动,而在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追求一定目的的人。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主动活动者,而动物则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被动活动者。

最后,人们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通过大脑,通过思维,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这样一来,考察社会历史过程,必须要考察人的活动;考察社会历史的动力,必须要考察人的历史活动动因;考察人的历史活动动因,必然首先涉及人的意愿、欲望、目的等思想动机。按照合力论的原理,个人意志一定要服从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意志,个人的意志和动机通过合力定律合成为整个阶级或民族的动机。因此,与其说是考察个人活动的思想动机,不如说是考察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

于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思想动机促使人们去参加社会活动,这就势必造成一种假象,使人们误以为在自然界里纯粹是盲目的客观力量在起推动作用;在社会、人的活动领域,又好像是人的意愿、目的、情爱等思想动机在起决定作用。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精神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的动力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结论来。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思想动机,即精神动力的作用,而在于是停留在精神动力的结论上,还是进一步寻找精神动力背后的动力。所以,探讨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必须首先抓住使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然后,进一步去探讨使整个民族乃至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同时,又必须首先从人的经济活动中,发掘思想动机背后物质的、经济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探究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谈到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或终极原因是经济因素;二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是需要和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具体动因。他指出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机,才使得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3]恩格斯在这里提出“最后动力”的概念,即推动历史发展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或终极的原因。恩格斯以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为例,说明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4]。随后他进一步剖析了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原因,指出这些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5]。至于这些阶级是怎样产生的,“显而易见,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6]。进而,国家意志总的来说也“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7]。从这些推断中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经济利益构成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动因,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最终是由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力所决定的。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或终极原因,是纯粹的物质经济因素。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则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最后动力、直接原因和终极原因,交织在一起,最后动力决定直接动力,终极原因决定直接原因,物质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必须首先探讨推动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力。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经过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必须采取思想动机的形式。思想动机是一种心理现象,凡是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促成人的活动,引导人的活动去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念头、想法、意向,就叫作思想动机。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即行为的心理动因。所以,马克思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在思想动机中,经济活动的动机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因,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机,它决定其他一切思想动机。马克思说,“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9],是生产的前提。任何一个人要进行生产活动,直接取决于他思想的意向。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工具,所不同的是人是有意向的、主动的,而工具是无意向的、被动的。“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意向、目的,就是触发人们生产活动的思想动机。

人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它是直接推动人们行动起来进行生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的第一位的动机和念头。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情欲是由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所触发的。“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10]人的消费需要形成了思想形式的动机,引起了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需要是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前提和动力。

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经过经济关系的过滤和渗透,经过经济关系的编织,人的需要就不是单个的个体需要,而是成为互相联系、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社会需要。这样,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的情欲、需求关系就成为利益和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要采取了利益的形式,利益是一定经济关系中人的需要的高级的社会形式。由此看来,人的需要是促发人的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这同利益是促发人的动机,引起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作用是一致的。

既然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历史活动的动机,那么这就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作为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的个人利益,如何转变成推动集体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行动的动力;二是作为推动主体活动的动力的利益,如何转变成在整个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作用的动力,也就是说,利益的动力作用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联系。个人的生产劳动行为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行为,它带动并决定人的其他具体社会行为,个人的物质利益是人从事正常社会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活动的动力。在整体性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虽然每个活动的个人都受自己的个人的经济利益的支配,可是个人的经济利益又受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单个人的经济利益,无论对个人是起积极的影响,还是起消极的影响,都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抵消、相互融合,构成受生产关系制约的总的历史合力——整体经济利益的动力。整体的共同经济利益构成了个人所期望的行动目的背后的动力,这种共同的经济利益就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共同经济利益并不是单个的个人经济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个经济利益的有机结合。共同经济利益的动力作用方向,是不因任何一个单个经济利益的动力方向而改变的。这样,利益的动力作用就由个人活动的层次传递到社会活动的层次。经济利益的动力支配非经济利益的动力,非经济利益的动力作用又传递给社会一般利益,从而利益就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动力,利益的动力作用就从经济活动层次传递给一般社会活动的层次。人们正是在生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的,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物质利益,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代表旧的既得利益的阶级总是固守旧的生产关系,利用旧的生产关系来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总是通过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反对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获取本阶级的应得利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利益的动力传递,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利益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中介,把体现在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上的力的作用传递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上,利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把动力传递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终决定性力量,这同利益动力的提法并不相矛盾。利益可以还原为需要,需要又促进生产,生产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需要和利益就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上分析表明,探索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应从个人活动的利益动机入手,抓住使整个民族乃至整个阶级、整个人类行动起来的利益动机,从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求的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入手,探究促使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从而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二 认识社会现象必须从经济分析入手,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最终物质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然把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理解为物质的、经济的因素,因而它是从物质的、经济的原因出发来说明一切社会现象的。历史唯心主义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必然把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归之为某种精神的力量,因而它是从社会意识出发来说明一切社会现象的。是从物质的、经济的因素出发,还是从精神力量出发说明社会历史现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认识方法上的根本区别。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要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既要看到人们的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不能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关键在于找出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经济原因。

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经济分析的范例。1835—1841年,马克思在政治上是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但是在哲学倾向上基本上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1842—1843年,马克思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接触到物质利益问题,使他从对社会的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转向经济学的研究,把研究重点转向当时被称作“市民社会”的物质的经济关系,集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使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实践的社会意义,发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揭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关系这个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可见,经济分析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分析方法。物质的、经济的因素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切社会问题都植根于最深厚的经济事实之中,一切社会现象最终都受一定的经济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认识社会问题,就必须从经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进行经济分析,必须首先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的物质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认识和说明社会历史现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指出: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11]

后来,他明确提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2]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指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作用的好坏和大小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这一概念,并具体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所谓生产力标准,实际上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认识和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就必须把生产力看作衡量一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具体体制是否适合的根本标准;把生产力作为决定社会的性质、衡量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评价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把生产力作为评价一个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及其工作好坏和成败的最高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言行是非的基本标准。当然,我们在运用生产力标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必须要科学地、全面地、正确地把握生产力标准,要把坚持生产力标准同考察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长远效益和暂时效益、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结合起来;要把根本标准、最高标准、主要标准、基本标准同考察具体工作的具体标准统一起来,不能用生产力标准来代替其他一切具体标准。在实践中,不能把生产力标准当作标签到处乱贴,切忌绝对化、简单化、庸俗化地对待生产力标准问题。生产力标准只能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总的原则、总的标准。

进行经济分析,必须坚持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经济关系决定非经济关系的原则,从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出发来说明思想的、政治的及其他的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物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贯彻于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在这里,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它是判断社会性质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标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是第一性的社会关系,它决定思想的、伦理的、家庭的、政治的和思想的等一切其他社会关系,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具体形式。因此,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坚持从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出发说明社会问题,就是要把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作为衡量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的直接标准;把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作为判断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的性质和特征的直接标志;把生产关系作为分析一切社会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点;把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和多寡,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把人们在产品分配上的形式,作为判断一个人、一个社会集团、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政治态度、社会行为和思想表现的重要标准。

坚持经济分析,必须避免把“经济因素”看作“唯一决定性因素”,把经济分析看成分析社会现象的唯一方法的庸俗化倾向。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从经济出发分析社会问题,否认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同样无法正确说明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三 阶级分析是经济分析方法的延伸,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坚持用经济方法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必然延伸,是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研究阶级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

阶级的产生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私有制的形成是社会分裂成为阶级的经济原因。阶级的划分必须根据人们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产品的分配方式等基本经济标准来进行。阶级斗争则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对立和冲突。坚持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经济分析,必然会得出阶级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是按一定的阶级来划分的,人的社会性集中表现为鲜明的阶级性,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线索和直接动力等正确结论。面对着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变动不居的阶级斗争现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14]。阶级斗争理论,既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也是对阶级社会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为了正确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进行阶级分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现象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又不是唯一的、囊括一切的现象;阶级关系是人与人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但并不是一切社会关系都属于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但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实践形式。也就是说,既要认识到阶级分析方法的普遍性、重要性,又不能把它绝对化。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现象,必须如实地承认它,对于严酷的阶级斗争不能视而不见;对于确属非阶级斗争的现象,又绝不能不顾事实无限上纲,硬是要分析出阶级斗争来。

第二,进行阶级分析,必须坚持全面性,力戒片面性。社会的阶级现象是复杂多样的,阶级斗争首先表现为经济斗争,同时又表现为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因此,阶级分析方法就要求把握阶级和阶级斗争现实中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15],坚持全面性的观察原则,切忌片面性。既要分析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事实,又不能忽视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阶级斗争现象;既要分析社会各集团的经济地位,同时又要观察它们的政治态度;既要分析该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又要分析该阶级同其他阶级的关系,该阶级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总之,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把握复杂的阶级斗争事实。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阶级斗争的现象。

第三,进行阶级分析,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同一社会形态、同一发展阶段,而又处于不同的国度,甚至在同一国度,却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时间跨度,阶级结构、阶级阵线、阶级敌人、阶级朋友、阶级依靠对象,以及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来具体把握阶级斗争的特殊规律。比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的对象、范围、规模、解决办法已经同革命战争年代不同了。如果离开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仍然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用革命战争时期的办法来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必然要犯大的错误。在今天的具体情况下,我们既不能再把阶级斗争看作主要矛盾,搞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不能否认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忽视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

总之,阶级分析方法是科学严谨的方法,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进行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全面的分析。如果把阶级分析当作固定的思维模式到处乱套,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原则。

四 利益分析方法有特殊的意义,是洞察社会历史实践的重要方法

利益支配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一定的经济关系必然体现一定的利益关系,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根据利益原则,对复杂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及其关系进行利益分析,这是洞察社会历史奥秘的重要方法。列宁指出:

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当前的主要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他们的政策的本质,那末,事实上你们就是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16]

要理解利益分析方法,必须首先理解利益范畴。为了阐明利益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和奠基性的工作。(1)指出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7]。(2)明确提出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8]。(3)阐明了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利益根源,认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19](4)说明了利益冲突的动力作用。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20]。(5)指明了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说明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问题,“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21]。(6)揭示利益对政治权力、政治活动的决定作用,“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基本原理,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利益范畴的理论前提。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重要范畴。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需要及其需求关系,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可见,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利益的社会本质。在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对立关系。所谓利益分析,就是依据利益原则,揭示出人们社会活动背后的利益动因,找出利益关系所赖以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然后从这种利益动因和利益关系出发来说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现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系中,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是一致的、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无论是经济分析、阶级分析还是利益分析,都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的前提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的。经济分析坚持从物质的生产及其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是经济分析方法观察阶级社会的社会生活现象的进一步具体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又是经济分析方法的具体化。在阶级社会中,利益分析方法同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利益分析方法是以分析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为基本线索。然而,利益分析方法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意义。

首先,利益分析方法比阶级分析方法和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具体化。经济分析方法着重从宏观领域来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阶级分析方法侧重于从经济关系出发来划分阶级和分析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而利益分析方法则从人与人的具体利益关系入手,来分析具体的社会历史问题。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一定的阶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利益分析则从更直接和更具体的利益关系中来剖析阶级斗争的现象。

其次,利益分析方法可以作为阶级分析方法的补充。在阶级社会中,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是阶级斗争现象,也不是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这样,在非阶级斗争领域,就可以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存在阶级利益的差别,在同一阶级内部又存在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利益分析可以在对该阶级内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划分上发挥作用。在非阶级社会,阶级关系不存在了,阶级斗争现象不存在了,但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时,利益分析方法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了。

最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利益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阶级斗争、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呢?在这里,利益分析方法就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了。进行利益分析,关键是运用利益分析方法,科学地划分利益群体,进一步考察利益群体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矛盾居于次要的地位。在认识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前提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行利益分析,科学地划分利益群体,关键问题是掌握好群体划分的标准,那么以什么标准来划分利益群体呢?

第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来界定利益群体的基本属性。人们在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中,地位不同,起的作用不同,就决定了人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利益群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不同的公有制及其不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同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内部还存在“两权”相对分离的关系,使分属两种不同公有制形式的社会成员具有一定利益差异,使不同的生产单位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群体。因此,从所有制关系出发,是进行利益群体分析的大前提。

第二,从分配关系以及其他经济关系出发来划分利益群体。由于分配的方式和形式不同,利益实现方式不同,收入不同,必定形成存在一定经济差别的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突出地反映在分配问题上。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来实现个人劳动收入的群体,同按照其他分配方式来实现个人收入的群体就构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仅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经济活动的具体环节上所发生的关系,也同样决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以划分为管理者群体、工程技术人员群体;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可以划分为商品生产者群体、商品销售者群体和商品购买者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可以划分为生产消费者群体和生活消费者群体……

第三,在坚持从经济出发来划分利益群体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考察到按职工分工的不同,根据经济和其他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来划分利益群体。

总之,必须坚持从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分配中的收入多少不同等这些基本的经济关系出发,同时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来作为划分利益群体的标准。关于社会利益群体的基本划分标准表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的不同来划分阶级的理论,仍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基本划分标准是一致的。不同的利益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这是分析社会现象的一条重要线索。

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绝对不能排斥和否定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排斥和否定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善于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说明中去。


[1] 原载张永谦等《自然·社会·科学的辩证法》,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收入《王伟光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第99—120页。

[2]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8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页。

[1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12]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3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0页。

[14]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7页。

[15]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7页。

[16]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5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5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