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地理:叙述和创作的“原点”

01.终南何有

对秦岭、终南山的诗歌记忆当从《诗经·秦风·终南》中的“终南何有”开始。《诗经·秦风·终南》篇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1]

诗的作者或为秦大夫,或为周遗民。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这首诗是“秦人美其君之词”,故应是先秦时大夫所作。晚清文学家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认为此诗应该是周遗民所作,“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一个脸庞红润光泽,服饰华美高贵的君子来到终南山,当地山民心中暗暗揣度,这会是我们的君主吗?他是来祭祀的吗?按照方玉润的解释,诗中的君子应该是受到周王室分封的一个诸侯,这与《史记》内容相吻合。《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因此,后世多认为方玉润的解释比较客观平允。

终南山中有什么?有山楸有梅树,有杞柳和棠梨。山之有木,然后成山之高。终南险峻,万民景仰,新来的君主要做明君,要像山一样受到崇敬。诗作者委婉告诫新君主不要忘了,这里曾是周天子的土地和百姓,只有修德爱民,才能与名山地位相称。

古人给秦岭留下的诗歌真是太多了,尤以唐代为盛。李白有“西当太白有鸟道”的描绘;杜甫有“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祖咏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秀美描摹;韩愈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叹;白居易有“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的依恋和茫然;孟浩然有“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的向往;岑参有“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的远眺等[2],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诗句中依然可以看到秦岭的磅礴和细腻之美。

秦岭承受着自古以来人们的溢美,自不待言。一座山,无法说话,但代表着高度和积累。秦岭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为中央水塔,华夏文明的龙脉,怎么肯定怎么称赞都不过分。中国人尊重秦岭理应有实际表现,如果有机会,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应该去看看秦岭,领略它四季不同的景色,在纵横沟壑间感受它生命的脉动。这些风景浸透着中国人的文化眷恋。这其中历代诗人们有关秦岭的吟咏都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绵延两百余公里的终南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没有终南山,很多词语如“寿比南山”“终南捷径”就失去了最初的词源意义。

当代作家贾平凹《山本》以秦岭故事为题材,其中写了三任县长,主要写了麻县长。“方塌县的老县长是被人杀了的,桑木县的县长当了七年被撤职的,最后死在牢里。”涡镇上的住户郭家铭和人聚在一起盘数乱世之中周边几个县长官的命运,说东道西,同情起麻县长来:“麻县长来秦岭任上有为多年了吧,能提升回省城吗,如果还不提升回省城那就没前途了。”

民国时期秦岭深山中一县之长何谈前途?长期与这样那样的地方大大小小军阀在一起,明哲保身才是头等大事。从政之初的麻县长颇有抱负,为保一县平安,先用保安团遏制预备团,失败后县政府也被胁迫搬到涡镇,后又设想用自己老乡——原泾阳县警察局局长来制衡井宗秀,最终王局长却被井宗秀当着众人面打成血肉疙瘩认不出人形来。麻县长放弃了任何作为,除了修撰《秦岭志草本部》和《秦岭志禽兽部》,在涡镇沦陷前滚入涡潭。他“竟然就双手划动着往前游,突然身子打了个掉,像是爬在水面上,开始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瞬间里人不见了,礼帽还在浮着”。人主动游进漩涡,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是主动寻死是什么?

生不逢时的麻县长始终在地方武装裹挟下难有作为,移情草木禽兽,用动物预测人。麻县长用龙、狐、鳖判定井宗秀神秘升腾、伶俐聪明、大智若愚,用植物评价人:“有些人胡搅蛮缠是菟丝子,有些人贪得无厌就是猪笼草,有些人是菱角还是蒺藜呀,浑身都带刺!”只是慨叹自己无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灾乱时代的地方官陷入涡镇的苦难中,纵然再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麻县长只能以自己不屈的精神为时代殉难,为劳苦大众悲悯,为自己纠葛挣扎,为秦岭书志情怀。

2022年,贾平凹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问世,其中第五十五则故事又牵起麻天池县长。康世铭后来到秦岭深处的高坝乡采风,在一户人家泥楼的旧书堆里发现了手抄本的《秦岭草木记》,署名麻天池。麻天池仍然是民国时的县长,不善俯仰,仕途不得意,常常写一些诗文排遣郁闷怨愤,1999年时的该县少有人听说过麻县长,采风的康世铭即使要凭吊也难以找得到坟墓。

倒是《秦岭草木记》中麻天池记录了自己对草木和人世间的理解,风格和《山本》中一脉相承。如“草木比人更懂得生长环境”;“读懂了树,就理解某个地方的生命气理”;“树是一站在那里,就再不动,但好多树其实都是想飞,因为叶为羽状”;“菟丝子会依附,有人亦是”等,康世铭读罢了,感慨万千。我们读罢了《秦岭记》,亦是感慨万千。这原来是秦岭在不动声色中告诉了我们世间万万千千的真理。

今天,中国人更加坚定了一个认识,那就是秦岭是我们的中央国家公园,“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北方的雄浑和南方的秀美画卷依赖她;黄河、长江的水源依赖她;青、甘、陕、豫、鄂、川、渝六省一市保护着她。远山如黛,巍峨绵延的大秦岭带来了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和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

有了秦岭,我们国家有了南北差异。在今天的秦楚古道景区中有南草北木景点和长江、黄河流域分界线的标志,这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切切实实的南北分界。从此,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成为主流,秦岭中绵延逶迤的栈道,历来兵家必争。秦岭庇护着广大的子民和生灵,而古老的秦岭和她的子民们则秉持着天人合一的观念,满怀感激,把她当作独一无二的丰厚礼物,用心用力用情呵护。秦岭处处是美景,天蓝水碧,草木葱茏茂盛,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今天,面对“终南何有”的问号,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问号拉得很直:终南山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滋养了华夏文明,这就是独特的终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