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才能写出好诗词

嘉宾:沈金浩 徐晋如 陈慧

时间:2018年3月31日19∶00—21∶00

沈金浩

各位学员、各位听众、读者朋友,本季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夜话的主标题叫作“诗词鉴赏与写作”,这个题目是我们和图书馆一起商定的,因为诗词的鉴赏与诗词的写作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必须有好的鉴赏的眼光和鉴赏的能力,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诗词作品。当然只有鉴赏眼光也不一定写得出好作品,需经常琢磨如何写。学会写作也有助于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两者需要紧密结合。而且,诗词鉴赏可以引导我们扩大视野、研读前贤更多的好作品,反过来对写作产生帮助。

今天到场的徐晋如老师是著名诗人、词人,在旧体诗词的写作方面在国内很有名气。我倾向于称作“旧体诗词”,这一点我跟徐晋如老师有所不同,徐老师喜欢称为“国诗”,因为徐老师太酷爱旧体诗词。徐老师在清华和北大读书时,已经是诗社的社长,而且是以旧体诗词的创作能力被公推为两校诗社的社长。徐老师到深圳大学入职时,我读了他二十来岁时写的旧体诗,当时就认为他可能是这个年龄段里写旧体诗的国内顶尖的人物。徐晋如老师写了一本如何写诗词的专著,即《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这是国内第一本诗词写作教材,好几个出版社抢着要求印刷出版,目前已多次再版,发行量很大。

今天到场的还有一位陈慧老师,是中山大学教诗词写作的老师,在中山大学最好的学院——博雅学院教诗词写作。她的老师张海鸥教授现任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很有诗人气质,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诗教,推动当代人创作旧体诗词。今后还有潘海东先生来授课,潘老师刚刚退休,此前在深圳大学开过十几轮诗词写作课,有丰富的教学与诗词创作经验。本季“南书房夜话”总共有二十次课,而徐老师在诗词界人脉很广,还会有更多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这个研修班是互动型的,学员在课后需完成作业,并安排在下一堂课由徐晋如老师当堂点评。徐老师曾讲过,一些参加面试的学员的旧体诗词创作已经具备相当水平。对于这样的学员,可能更多的是交流切磋。而对于诗词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的学员,更需要学习旧体诗词的规矩,即诗词的格律、句法等内容。

本研修班应当是一个自由的互动平台。学员可以跟我们几位老师随时互动,学员之间可以相互切磋,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以期共同提高,少走弯路。

徐晋如

刚才沈老师讲了本诗词研修班开班的缘由,也对同学们提出了勉励,讲得非常到位,可谓殷殷勉勉。我今天来到南书房现场时,看到台下50位正式学员济济一堂,而教室内还拥挤着更多没有座位的旁听学员,相当震惊。我2009年来到深圳,当时吴洁姐就邀请我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作公益性质的古典诗词写作讲座。一连做了10期,但是每次没几个人来听。所以,我当时只能把我诗教工作重心移到上海去,因为当时上海市静安区的区政府支持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创办了静安诗词社,胡中行教授邀请我担任静安诗词社的顾问,所以我每年都会多次去上海给静安诗词社的学员们讲课。记得第一次去静安诗词社讲课时,我作了非常动感情的发言,因为我和上海静安诗词社太有缘了。1995年我在清华读大二的时候,成立了一个诗社,就叫作“静安诗词社”。因为清华大学曾有过一位著名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先生诗词俱佳,开拓了词的内容,著有《人间词话》《人间词》。王国维先生字静安,为了纪念王国维先生,所以把诗社命名为“静安诗词社”。20年后,上海静安区也成立了静安诗词社,并且请我做了顾问,所以当时非常感动。

今年深圳图书馆倡导开展本次诗词鉴赏与写作活动,影响力远超当年,我非常感恩,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都非常感恩,能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学习国诗,使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在深圳更好地传承。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让我们激发感情、抒发感情,“观”是观察民风,“怨”是表达心中的不平。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用,就是可以“群”,可以交朋友,而且可以交到知心的朋友。我在诗词界有很肝胆相照的朋友。其中有年纪大的,他们把我看成是忘年交。大家都是因诗词而结缘,因为诗词而相知,因为诗是最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一种艺术。汉代的扬雄说过,字是心画,诗是心声,所以诗是最不可能作伪的,你从一个人的诗中可以看到他的为人。

我们所有的学员来到这里,都会有一个新的身份,就是共同成为一个新建诗社的成员。我们要办好诗社,以发挥古时文人雅集的传统。文人雅集在本质上表现为文人求群、求其友声的行为,所以我请求深图张森主任赐了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叫作“芸社”。“芸”是一种中草药材,它主要的功效就是把它放在书里面或者用它的汁液浸泡书的纸页,以驱走蠹虫,所以人们常说图书馆有“芸香”,因此我们的诗社就叫“芸社”,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从今天开始,我们所有的学员都是芸社的社员,我希望我们芸社将来能成为深圳文化史、深圳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词是我们的国宝。我国有一个称呼叫作“诗国”,因为在中国所有的文体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更加尊贵,中国古代的文人,没有一个人不会写诗。诗是最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的艺术。今天张馆长也讲了,大家要通过学诗来学习君子之道。何谓君子之道?最根本的一点,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是为了写出很漂亮的诗,出去炫耀。学诗的目的是让自己的人格完善,让自己可以跟古人对话、具有君子人格。沈老师有一篇讲座稿《〈论语〉与君子人格》,发表后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我们希望能把学诗的过程和人格修养的过程结合起来。

传统所谓的“学诗词”,绝没有说只是学习诗词鉴赏的。人类所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不能空学理论,都一定包括实践的内容。《大学》讲,“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把学习的过程比喻成古代的玉工制作玉器。首先把玉璞从石头里面剥离出来,这道工序是比较粗的,叫作切磋,接下来经过仔细的打磨,把它变成了精美的玉器,这道工序叫作琢磨。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叫作学,学只是切磋的过程,只是粗放型的学习过程。学问只有经过自身的实践体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实践体悟就是琢磨的过程。《礼记》中有一篇《学记》,就是教人怎么样学习的,文中说:“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学习任何一门学问,而不经实践,就不会真正理解。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学者,在阅读理解诗词时,往往会出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诗词创作,没有经历诗词创作的实践过程。李商隐有两句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点”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但是如果学习了诗词创作,懂得诗词对仗的基本原理,那就会知道“点”和“飞”相对,“点”一定是个动词。它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点燃。晋代的温峤曾点燃犀牛角,照入深水中。所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是只要把心中的灵犀——犀角点燃,然后我们的心湖就被照亮了,玲珑剔透了。如果缺乏诗词创作的学习实践,就很难真正地去理解这句诗。同时,不懂创作的人,对于诗词之好坏优劣的见解也可能会很有问题,很容易会只去欣赏非常通俗的、大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那一类风格的诗词,但是更多具有深沉蕴藉之美的诗词,就会离他比较远了。他会觉得这类诗词怎么也读不懂,望之生厌。但是,往往这一类的诗才是顶好的。比如近代以来公认的清代第一大诗人,贵州人郑珍,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诗词创作训练,就很难读得下去郑珍的作品;但是如果经过训练,就会觉得他的确是杜甫以后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我们这门课特别强调要做社课。大家都是经过考核选拔,具有一定诗词创作功底的正式学员,也都是诗社的成员,所以我们会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次第来教大家。我们首先教五言律诗,因为古人在教诗时都是从五言律诗开始。我们教词,也跟常人想得不一样,首先要从长调入手,而且会首先从涩调,也就是说词句基本不符合诗之句法的词,并且可能是从大家很少见过的词牌入手。必须从这种词牌入手,才能真正地把词学好。

这么多年以来,我在中山大学开过诗词写作课,在深圳大学也开诗词写作课,并且我还拍摄了一门网络课程,叫《诗词写作与吟诵》,但是陈慧老师一直在第一线教学,可能比我开课的时间更长更多。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我们今天的一些社员,可能都有一个疑惑:今人写诗词是不是就写不过古人了?写不过古人,我们干吗还要写?诗词在当代到底有什么意义?关于这些问题,陈慧老师等下会有非常精彩的解说。

陈慧

论教学的经验,沈老师和徐老师都比我丰富。我在中大教书,一直都在开设诗词课,除了给我们学院讲,还开设了全校通识课,所以积攒下来也跟几千位同学有过共同学习诗词的经历。当年,徐晋如老师来到中大读博士时,我还处于对诗词非常喜欢,似懂非懂,自己也会写一点,但是又不知道是否合乎格律的状态。事实上,我在读书时,就曾经发问:“不是说诗要押韵吗?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的韵在哪儿呢?”这是我小时候的困惑。“不是说律诗要对仗吗?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是在第二联,为什么它又不对仗呢?”在中大,我们跟徐老师一起创立了岭南诗词研习社,我也是通过社课一点一点地学习诗词格律。我读博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诗词,而是古文,主要是做思想史研究,但就是凭借当年在诗社的社课,我不仅掌握了诗词的格律,而且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琢磨修辞,果然如徐老师所说,修辞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修养功夫,可以提升自己。经过这样一个训练,我得以进入中大,给同学们开诗词格律课。

诗词用词下字须力求古雅,而现代的日常语言都是白话文,且语言越来越简单粗暴,在写诗词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现代语汇做恰当的表达。比如,要表达“我好无聊”,古人可以说“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再比如,遇到了一些阻碍,感觉好倒霉,古人会说“出门即有碍,谁言天地宽”?诗词应当用何种语汇来表达?我上课时,一直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的对话中,尝试着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古雅。当年我们在中大学习诗词时,大家QQ聊天都努力尝试不用白话,而是用一句诗句去对话,这样诗词的语感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在我们学院,诗词格律课是必修课,同学们对于必修这门课的意义是有质疑的,比如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还要去学诗词格律,还要去学古典诗词?我的答复是:通过学诗词,就会多一重表达方式。我们日常的表达往往太简单,对方没有回味的余地,但是学写诗词,语言可以变得更加委婉、优美。比如,我们经常要表达孤独,古人会表达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把话直白地表达出来,而要绕一下,便产生出了我们所说的韵味。

其次,写诗词应尽量用繁体字。比如“可怜白发生”,“髪”的繁体字跟发生的“發”是不一样的。用繁体字写作,能够对古人诗词体悟得更清楚,也顺便学习了繁体字。我为韩国驻广州总领事上过课,有一次他去东莞参观文化产业,对方送给了他一套《三国演义》的画册,很漂亮,非常精美,开篇就是杨慎的《临江仙》,用的是繁体字。但是我觉得非常羞愧,因为“白发渔樵”的“髮”,它印成了发生的“發”,那位韩国的总领事以前在韩国是学中文的,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字是错的。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诗词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古雅,但诗词的语言比白话要难得多。当初推行白话文运动,恰恰也是基于启蒙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会写字,会通过文字来交流。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去学那么复杂的语言?法国的思想家布林迪厄也曾经被记者问过,为什么你还用复杂的语言来书写呢?他回答,如果我停止使用这种复杂的语言,我的思想就会偷懒,我就会停止思想,变成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庞德也曾经说过,诗歌是一个种族的语言,而且它是最具有敏感性的一种语言。诗歌的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如果说我们在诗歌上偷了懒,或者我们不再学习诗歌,也就意味着民族的文化可能会陷入一种去复杂化的境遇,它可能会把以前的那种程式、把它的一些深刻的东西通通都给抛弃掉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过头再去学习这种复杂语言的原因。

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要停留在能看得懂的那些诗上,而要去学习很好的、但是现在还看不懂的那些诗。我们学写诗,我们作为诗人,不仅仅为了自己,我们可能还可以承担起历史的使命,让我们的母语始终保持着一种复杂、费解、精细和特别地有深度、有高度的状态。我跟我的学生们强调,你们已经上了大学,大学有大学之道,不应当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求知和个体的修身,而要带着这种使命感去学习。

我的学生们说,非常感谢诗词格律这门课,因为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字斟句酌、搜肠刮肚,则可能永远会处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状态,对着古人指指点点。当我们学习诗词格律、学习复杂的语言时,我们可以学会谦逊,我们会懂得敬畏,就会知道古人作一首佳作出来要费多大的心思,需凭借多么深厚的积累和多么深刻的人生阅历。有些同学开始会比较容易被李白所吸引,而不喜欢杜甫,恰恰是因为杜甫比较深沉,而且用的典故他们看不懂。

徐晋如

我插一下,其实李白的诗也是有非常多的典故,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而已。

陈慧

而且他们可能喜欢的李白的诗,都是我们中小学时候提倡的那些。但实际上,李白的古风写得非常深刻,要读懂古风里的隐喻。要研读杜甫的诗,才会认识到杜甫的伟大。学习诗词,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我们班上有一位看起来很文弱的男生,在写出“善哉海河清”的时候,已经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而在后来,他更是写出了“天地不悲生死客,古今还宿去来人”的诗句,写出这样的有时空感苍茫感的一联诗。另有一位非常温柔的小女生,她的诗写得苍劲有力,当我给她点评并肯定她这一点之后,她才意识到原来内心还住着这样一个苍劲有力的自己。这两位同学都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知与发现。

《论语·学而》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学”首先是自己的、出于自觉的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心中之乐的意思,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它是通过学而时时地温习、研习去实现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我们当年做社课一样投入热情,每次都完成好作业。而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今天来到这里,共同组成了“芸社”,都是同道中人,在同一扇窗下学习诗词,结成学伴,互相点评,互相提意见,互相发现对方的长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感觉到非常的快乐。第三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能我们表达的一些想法,别人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以期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即便你仍不被理解,也不要太愠恼了。这是第一次课上我的教学分享。我相信沈老师会有更多的经验跟大家交流。

沈金浩

为什么现代人需要学旧体诗词?我举个跟大家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春联。春节刚刚过,大家看了很多的对联,但是那些对联起码有一半很差劲,它不是对联。我就很纳闷,出对联的印刷厂或文化商店怎么就不找徐晋如老师、陈慧老师来把关呢?卖出来的那些对联连对偶都没做到,平仄也不讲,可见文化人跟商人之间需要沟通。咱们在座的学员也好,其他读者朋友也好,将来你懂诗词格律以后,你就可以跟商家合作,帮他们把关,商家会受益,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因为春联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有对联的样子,整体文化就上去了。

再者,学诗词是一件超级练脑的事情。刚才陈慧老师举了法国人的例子,其实咱们中国人只要玩玩诗词就知道它太烧脑了。当你玩过这种复杂的语言表达以后,你的整体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在座的诸位很多都是年轻人,说不定要换职位、换工作,往往面试的时候写篇文字,文笔怎样,是骡子是马,一遛就知道。诗词功夫好的,往往文字能力就强,表达出来格调就高,表达得精准。中国诗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其精准。徐晋如老师写文言文,我读了以后很佩服,因为他写出来的让你一字不能更改,我干这行的,都觉得改不动他一个字,这就是精准表达。大家如果经常涵泳其中,经常读、练、写,感悟能力上来了以后,也就可能做到精准表达,会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习近平同志、温家宝同志讲话里面都引用了非常多的古诗词,充分反映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国家的重要文件、对外讲话,甚至是思想理念都离不开传统文化,需要传统文化来支撑。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花那么多心思去读古典、引用古典的文本?它有它特殊的作用,可以反映我们中国人一向追求在什么。多读古诗词,会扩大知见范围,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文字水平就会提高。我以前看到,有人给一位他欣赏的女子写信,用了一个词“良怀葭思”。葭是蒹葭之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良怀就是怀着很浓厚的、很深的感情,一个“葭”字把对方的身份全含进去了,把自己对对方的定位全含进去了。这个字是如此的浓缩,因为葭思的葭字就包含了一整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以一个葭字就管用了。如果对方是有文化底蕴的,她马上就会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换一句大白话,她可能觉得没有格调。当然现在社会上,说话文雅一点,对方可能要你“说人话”,所以说话得看对象。学古诗词,徐老师说了古之学者为己,无论是为己,还是为生存,还是经国之大业,都管用。从“不朽之盛事”这个角度讲,如果你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来,那么它可能就是不朽之盛事。

为什么今天没人强迫我们,可是我们还是喜欢古典诗词?这就说明古典诗词在思想情感上已经不朽了,在优美的表达上也已经不朽了。古典诗词还有一些“不朽”,比如诗词负载的某一些东西,也随之不朽。我前些年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好的诗和文还能让建筑物不朽。大家都知道鹳雀楼,鹳雀楼是元朝就倒了的,到现在七百来年了,2001年时又巍然重现。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王之涣那20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他这首诗,鹳雀楼可能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是他这四句诗,寄予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精神,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和共鸣。有这首诗在,这座楼就该重新建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景点。再就是黄鹤楼,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武汉去访问,也领她去看看,这是我们国家拿得出手的东西。多少雄伟的楼倒了,黄鹤楼为什么能够这么久,一代一代被维修、修缮,得以保留?就是因为崔颢的诗。现在在中南民族大学、原来在武汉大学的王兆鹏教授,专门根据传世文献做了统计,发现黄鹤楼这首诗是所有唐诗里面被提到的频率最高的。正是因为有这首诗,使得黄鹤楼一直在,所以这两者一起不朽。还有滕王阁,彻底倒掉或者坏掉27次,但是为什么能保留?就是靠《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所以诗词就是不朽之盛事。由于前面的几十年不重视,甚至有抑制、有破坏,所以这方面的大手笔比较少。我看到的20世纪为建筑物而写的,最后的一篇好文章是冯友兰的《西南联大碑记》。坦白讲,之后的人写的,哪怕是我导师、人称大师的钱仲联先生写的《重修盘门城楼记》,都稍微深奥了一点,因为用了一些佛典。

建筑物的记、序文不要太深奥,《岳阳楼记》就是因为不太深奥而脍炙人口,之后就缺乏这种大手笔了。重庆工商大学熊笃教授写的《重庆朝天门广场赋》,水平不错,但是跟古人相比,还是薄弱了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物质财富很了不起,国家的成就很大,大建筑很多,包括我们现在新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这都是旷世工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应该是大手笔,但是我们旧体诗词、文言文的写作这方面,欠缺太多。余秋雨的散文写得好,我很佩服他的才气。他曾为谢晋铜像写了一篇赋,但是这样当代顶尖的文人,写这类文章还是不理想。

沈金浩

余秋雨写泰州《望海楼记》,泰州望海楼是南宋时候建的,后来坏掉了,泰州市政府重建,花了大价钱请他去写一篇《望海楼记》。结果余说这座楼欧阳修、范仲淹都曾经登过,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北宋人,居然登上了南宋时候才建的望海楼。

沈金浩

硬伤更不应该出。习总书记讲文化自信,重视中华传统经典的阅读,现在中小学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学习,在座各位爱好诗词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赓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家一方面不要指望自己一口就吃成胖子,一下就很有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进展缓慢,也不必丧失信心。自古到今,有许多人一辈子研习诗词,却没有留下太精彩的作品,这没有关系。学诗词本身就是既可以为社会、为民族,也可以为自己,自己提高了也是好事。

徐晋如

刚才陈老师和沈老师都讲到了同一个问题,即我们现在处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去学古典的艺术?我的理解很简单,它其实是我们自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提神可以用咖啡,但是很多人更喜欢喝茶;我们有手机,微信,只要说话就可以沟通了,但有很多人仍然喜欢传统的毛笔书写,其实这是在自主选择一种高雅、高贵的人文精神和优雅、自如、逍遥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怎么样才能学好诗。但其实对于讲授者来说,有一个更大的困惑,就是怎么样才能教好诗。前天我在上海跟东方卫视的一位制片人见面,她认为诗是不可教的。我说您的观点我不能认同,我认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写得出传世作品,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每个认真学的人,能写出可读的作品。古人的天分也差别很大,不是人人都是李杜苏辛,但是每个古人的作品拿出来后,你就会发现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些作品都是可读的。我导师陈永正先生,经常讲:“其实古人很多诗也是垃圾。但是你会发现,古人的即使是垃圾,它也是看得过去的,也是可读的。”

现在有一种诗体,叫作老干体。所谓老干体,就是老干部退休了以后写出来的一些诗词作品。曾经有人问我导师,你对老干体怎么看?我导师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名言:“总好过打麻将吧!”老干体诗词最大的问题是平庸,因为这些作者不懂得写诗的基本技巧,不知道诗是要追求典雅的。怎么样追求典雅?有典才会雅,就是要会用典故,你的语言才能典雅。用典故并不只是指典故里面的故事。用典故的故事叫用“事典”,更多的是用古人用过的成词,但是不能用古人用过的成语。什么叫成语?就是五言诗当中,凡是有三个字连在一起古人用过的,你就不能用;七言诗中,凡是有四个字连在一起古人用过的,你就不能用。我的好朋友浙江大学的刘雄博士,也是一位当代著名的诗人,他说凡是诗中用成语的,都是不会写诗的。但是你必须要用古人用过的词,也就是两个字的词,你不能生造。宋代的诗人黄庭坚给他的外甥洪驹父写了一封信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才觉得是他们自造的。自己造的词能被大家接受,这是非常难非常高的境界,一般人达不到,叫作自铸伟词。自己铸造了那些瑰奇的伟大的词汇。我们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样的人?形容屈原这样级别的大文豪。大部分的诗人,他是要用成词的,要用古人曾经用过的两个字的词,这样语言才会典雅。为什么老干部写诗写不好?因为他不懂得用古人用过的成词,他全是口语白话。在语言上,他不知道诗的语言受骈体文影响非常大,若总是用散文的思维去写诗,一定写不好。

比方说,杜甫的两句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十个字,实际上是四个句子把它压缩起来的:绿垂者何?风折笋也;红绽者何?雨肥梅也。“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杜甫的《秋兴八首》里面的句子,有的版本写为“香稻啄余鹦鹉粒”,是错的,一定是“香稻啄残鹦鹉粒”。为什么?因为它是从骈体文的句法转换过来的:香稻何丰,啄残鹦鹉之粒;碧梧何美,栖老凤凰之枝。杜甫的诗句“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很多版本是“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风林”一定是错的。“林风纤月落”是林子里面起了风了,那纤秀的月亮落了下来;“衣露净琴张”是衣上沾满了露水,这个时候也不管它,只是把琴掏出来弹奏一番。这完全是从骈体文的四个句子压缩成的诗的十个字。所以我们诗当中很多的优美的词汇完全是从骈体文中来的,要想学好诗,就像陆游讲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功夫就包括骈体文的阅读。为什么杜甫讲要“熟精文选理”,为什么唐代人说“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是南北朝时候对此前诗文的总集,而里面最重要的、最多的是骈体文,你把骈体文读熟了,你的诗自然容易写好。

为什么有人认为诗不可教?因为他们以为诗都是天才的创造。实际上,诗人是天才但是写诗的人不是。我们不奢望能把大家培养成诗人,因为诗人都是天生的。诗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人格。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近代的一位大诗人杨圻杨云史的诗集,他在前面有一篇自序,说自己在二十年前,“闻有诗人我者,则色然怒,今闻之,则欣然喜”。我当时的境界还不到,我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以为杨云史说的是,每一个读书人本来想的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年纪大了以后,到处碰壁,这个时候只能靠着诗来博取一点声名。我想立德,做不到,我想立功,做不到,我只好立言了。但是后来随着年龄渐长,我终于明白杨云史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说的是,诗人是一种高贵的人格,是在不管任何情况之下,跟现实的卑污不肯做丝毫妥协的人格。所以他在民国成立了以后,坚决不在民国做官,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受过清朝的恩典,他只是给吴佩孚做幕僚。等到日本人来了,他避难香港,派遣自己的小妾女扮男装,跑到北方来,带着他手写的信给吴佩孚,说明公你千万千万不能投降日本人,不能跟日本人合作。这种精神是诗人的精神。但是要成为一个诗人,需要付出太艰辛、太痛苦的人生,所以,我不主张大家做诗人,但是大家可以做写诗的人。写诗的人不是诗人,并不具备诗人这样天赋敏感的人格,但是他同样可以写出好诗来。靠的什么呢?靠的就是两个字,也是这一门课,以及我们诗社的终极大杀器:古雅。

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作《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他说从康德以来一百多年,世界公认,美术就是天才之创造——当时把艺术翻译成美术——但是这个世上有一种东西,它绝非利用品,绝不是实用的东西,它也绝不是天才的创作,但是在我辈看来,与那些天才的创作毫无二致,这样的东西无以名之,就称之曰“古雅”。李白是一个天才,无论他生活在哪一个时代,他都是李白,他只不过是碰巧生活在了唐代而已。但是杜甫,也许离开了安史之乱就不再是杜甫了。但杜甫在语言创造上是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他曾经说过,“转益多师是汝师”,你去学习尽量多的老师,这才是你最好的老师。他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就是懂得用古雅的东西来改造自己的诗,所以有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平淡的日常事物,他都能写得诗意盎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诗是古雅的。所以我们要学诗就是要去学古雅的、典雅的这一路。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一些人能够用白话的、比较现代的词汇去写出比较好的作品来。比如说我的朋友“李子梨子栗子”,这是他的网名,他写的词就完全是白话的,但是他又有传统的词的味道,那种水平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也是无法仿效的。他的词叫作“李子体”,是别人没有办法仿效的。我们还是要走古雅的一路。

那么如何去学呢?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总结出来就是八个字:“模拟名作,达成变化”。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模拟的功夫,是不可能写好诗的。如何模拟名作?就是要像书法临帖一样去临它。前几天,我给我导师看了一位先生的书法,他的书法很漂亮,但是我老师看了后却说,他的书法完全没有入帖,都是古人所没有的东西。说这是聪明人的字,很漂亮,但是绝对到不了书法的程度。书法要能入帖。学诗也一样,你要能深入其内。我导师在编他的集子的时候,少年时写的四百多首词却只有7首词最终入集,其他的四百多首全部不要了。那些全部是他少年时候认真去模仿前人、学习前人的练笔之作。这7首为什么保留?因为他的老师朱庸斋先生加了批语“可传之作”。他一是表示师恩难忘,一是希望能够保留这一段心灵的印记,所以把它们编进了自己的词集里面去。

我看了一下这些被我太老师认为可传的作品,所有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是选择一首词牌以后,再找这个词牌写得最好的某位作家的某一首作品,按它的韵,某一个位置用某一个韵字,一个字都不要变,去把它给依样画葫芦地写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到古人用笔的细腻之处。我们很多社员面试的时候写得都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自满,因为我们的社课是非常难的。大家要按照这种方法写。可能刚开始写的时候,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写多了以后,你会发现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学诗还要注重眼界。我们很多人写诗写不好,是因为他只读唐诗,只知道唐诗。我一个朋友说过一番话,他说只喜欢某一个人的诗,小学生水平;只喜欢唐诗,中学生水平;喜欢宋诗,大学生水平;喜欢元明清的诗,研究生水平;喜欢近代诗词,博士生水平。我把这段话转述给我导师听,我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他说这是在讲眼界。是水平越高,所看到的就越不止眼前的这一点,一定是看得更广阔、更远。

我们今天学诗,首先要从近体诗开始学。近体诗本来叫今体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当中所学到的全部律诗和一部分绝句都属于近体诗。之所以说是一部分的绝句,是因为绝句复杂一点,只要是四句,我们都称之为绝句,有一部分绝句符合近体诗声律的要求,我们称之为近体绝句,属于近体诗;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的绝句,它们有不同的来源,比如说五言绝句的来源是五言古风,七言绝句一大部分的来源是七言歌行,所以它们在风格上、在声律上和近体诗就不完全一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是古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也是古绝。有人说为什么“故人西辞黄鹤楼”不写成“故友西辞黄鹤楼”,写成“故友西辞黄鹤楼”就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了。但是没有必要,因为绝句完全可以有古绝。

我们首先是从近体诗开始学,因为近体诗有声音韵律上的规定,所以反而比古体诗要简单。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来说,它在声律上的要求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其实更难。我被问过一个问题:有人说自己是随便写的,只要押韵就行了,不需要讲格律,自己不是写律诗,而是写古风,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我练书法以后,才终于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如果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就会跟他讲:你楷书还没有写好呢,你就说你写的是草书吗?所以我们学习的次第,首先是要从近体诗开始。

近体诗又有绝句和律诗,我们首先要从五言律诗开始学。因为从绝句开始学,写得就会比较滑,很难真正写好。滑是一种大病,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讲规矩,讲规矩就要从五言律诗开始。《红楼梦》里面香菱学诗,她就问林黛玉该怎么学,林黛玉建议先从王维的、杜甫的集子当中挑选出一百首的五言律诗来,先背诵,再好好地去揣摩,然后再从李白的、杜甫的集子当中去找七言律诗,再去背诵揣摩,然后再去学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所以它的顺序是不能变的,一定是先学五言律诗,再学七言律诗,然后再学七言绝句。五绝不需要学,学会了五言古风,自然可以写好五言绝句了,因为五绝是以古绝、古风作为它的正宗。

学词应该先学长调,后学小令。为什么呢?小令看起来字数短,但其实更难写。你要在那么短的篇幅之内,能让人回味,需要非常高明的技巧。如果一开始就跟你讲这种技巧,你的作品也会变得滑了,这些作品乍一看,很悦目、很动人,但是不耐细品,让人觉得你的作品都是很率意地出来的,不要这样,要能留得住。所以要从长调开始学。长调里面又有分别,有一些长调,比如《水调歌头》《满江红》,里边很多句子就跟诗的句子一样,这种先不要学。像《沁园春》很多人喜欢写,但《沁园春》没有骈体文的功底,是写不好的。很多人,包括胡适在内,都写不好它。胡适的《尝试集》里面有几首《沁园春》,严格来说都完全不符合《沁园春》的词格要求。《沁园春》的对仗是用骈体文的对仗方法,叫作扇面对,第一句跟第三句要对,第二句跟第四句要对,这是一种对法;或者说第一句和第二句对仗,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这又是一种对法;或者是一二三四句两两对仗,这又是一种对法。这三种对法必须要符合其中一种,那你就必须要有骈体文的创作功底,如果没有这种功底,还是不要去轻易地动《沁园春》。我们就是要从像《三姝媚》《宴清都》这些大家可能平时非常不熟悉的词牌开始,它里面很多的句子平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和诗的句子完全不一样,你觉得写起来怎么那么难,但是当你真正地咬着牙去写了,你反而发现它是简单的。因为长调是容易铺叙的,你可以加很多跟主题不相关的,只是对情景进行描写、进行刻画的内容。你自然而然会觉得它很古雅。就好比你是一个学徒的雕木工,你一开始不需要去雕刻出一件特别精美的艺术品来,但是至少要让它很繁复,让它看起来很悦目。所以,学词就必须要从长调开始入手,而且要从这种没有什么律句的词牌,所谓的涩调去入手。

还有学唐、学宋还是学别的风格的问题。从我太老师朱庸斋先生开始,都认为应该要学近代。注意,要学近代。从我这么多年看过来,学近代的易于有成。每年上海交通大学会做一个全球大学生短诗大赛,我都是终评评委。今年他们的参赛作品质量就比去年好很多,我的呼吁有了回应了。我在20年前就呼吁,要想写好诗词,必须要学近代。所以他们现在每一首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同光体——同治光绪年间的一种风格——的影子,很容易就能写好,因为近代与我们时代最接近,我们去学它,我们最有心灵上的共鸣。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太老师在广州教词,一个学生收五块钱,学生跟他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非常值,用广东话说是“非常抵”。他就说,教这些青年学唐宋词,很难有成就,但是一旦教他们去学近代的词,马上就写得不一样。所以他主要的讲授词的教材就是龙榆生先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他讲完了《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以后,才去讲唐宋词、五代词,他是由后往前讲。诗的情况也一样。大概30多年前,福建师范大学的陈祥耀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他说学诗一定要学近代,因为近代诗在技巧上达到了集大成。唐代诗人是不自觉的,宋人是有意地要突破,到了清代,到了近代,诗人是真正地懂得了诗该怎么样去写。唐诗是天籁,是完全自由地唱出来的,但是到了清代以后,诗人真正地懂得了诗是怎么写的。所以清代几乎每个人的诗放到唐代都有一个中等以上的水平。所以多读近代的作品,多去模仿这些作品,就很容易能写好。

以上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关于诗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的问题。所谓方法,就是仿作;所谓的途径就是从近代入手。从体裁上来说,我们写诗先是五律,再是七律,然后是七绝,然后是古风;学词则是先长调,再小令,先涩调,再比较常见的词调。这样肯定跟那种没有系统学过的人截然两样。

今天我们第一次社课,题目是《上巳日深圳寄友用孟浩然〈上巳日洛中寄王山人迥〉韵》,上巳就是三月三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题目强调的是,我们从深圳寄一首诗给朋友,要点出来我们是上巳之日,要点出来我们是在深圳,要点出来我们是写给朋友的。题材要求是五律,必须要用它的原韵,也就是说,它原来的韵字是“筵、前、连、贤”这四个字,在相应的位置你都必须用这四个字,而且它的顺序是一点不能变的。也就是说,这首诗的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筵”,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定是“前”,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连”,第八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贤”。

古龙先生当年有一个学生,叫薛兴国,要跟他学写武侠小说。他以为古龙会要跟他讲如何去写,结果古龙给他一支圆珠笔,把他按坐在写字台前:你写吧!写了以后再说。

陈慧

“学而时习之”的“时习”其中一个解释,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你还没有困惑的话,老师给你讲了也白搭,当你产生困惑以后,你遇到阻碍,你才会很期待知道答案,这个时候再去启悟你,效果会更好,所以我猜徐老师是采用了这个方式。

沈金浩

下面是交流互动时间。

读者:请老师推荐一些书籍,比较专业的,适合学习五律、七律、长调、小令等规律的书籍,谢谢。

徐晋如

我认为,首先所有的社员应该买两本必备的书。一本是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这是写词必备的工具书;另一本是我们写诗的时候必备的工具书《诗韵合璧》,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清代的汤文璐编。《诗韵合璧》分为上中下三栏,最主要的是用底下的那一栏,把每一个字归于某个韵,并且组成了好多的词。

我们很多人学诗时会觉得格律很难,其实格律真的一点也不难,我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跟大家讲清楚了,用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讲清楚了。难的是对格律的运用。为什么运用不好?因为词汇量不够。我的一个学生是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老师,她因为受我的影响,在小学里面推广诗教。她有一次说:老师,我到了北京登长城,想写一首诗,可是在诗里,按照声律此处只能用两个仄声,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说这个很简单,长城又称紫塞,你把长城改成紫塞就可以了。所以一旦词汇量上去了,格律是非常简单的。

写诗的时候,不要闭门造车,要翻着《诗韵合璧》去写,它会告诉非常多你想不到的词,日积月累,你的词汇量就上去了。《诗韵合璧》的第一栏和第二栏是古代的类书,中国古代没有百科全书,只有类书,就是把所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分成各种各样的部门,天文部、地理部、帝王部、后妃部、百官部等等,这样分开来,然后每一部都有相应的诗文、典故、词汇。《诗韵合璧》里面也是按照类书的方法来分的,上面是把一些与写诗相关的典故写成了五言的律诗或者七言的律诗,中间是一些相关的典故。上述两本书是建议大家必购的。

另外,推荐我太老师朱庸斋先生的《分春馆词话》,这是古往今来最好的一部词话,因为其他的词话都缺乏体系,而这本书是唯一有体系的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用西方的观念去考察词,读了《人间词话》以后,还是不会写词,但是读了《分春馆词话》,就可以写好词了,因为朱庸斋先生把写词的方方面面全部涉及了。其他的一些鉴赏类的书,我会推荐俞陛云先生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每首作了一些解释和点评,特别到位,也讲了这些词的作法。俞陛云先生是清末的探花,他分析词应该说无人能及。另外,从诗的方面,我推荐我们广东的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这本书发行几百万册,真是字字珠玑,因为刘逸生先生本身是一位非常好的诗人,所以他分析唐诗也分析得非常到位,并且开创了诗词鉴赏的先河。当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大家要勤奋练习,然后在课堂上听我们的点评,比从各种教材上学到的要多得多。

沈金浩

徐老师自己写了一本教材,《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又叫《禅心剑气相思骨》。

徐晋如

我这本书应该是现在公认的写得最好的一本教材,但是我仍然不推荐大家去看。因为大家已经在上这门课。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给那些没有办法听我课的人去学的。能来听我的课,听我的课上点评,比读这本书学到的要好得多。我是觉得大家没有必要再去买这本书了。

沈金浩

另外我以后会多讲一点鉴赏的内容。建议去买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以及吴熊和、王兆鹏等先生一起合编的《唐宋词汇评》。这两本书很大,好处在于,把每一首诗词,后人怎么评它都编在一起。读了这部分以后,就会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解读诗的,我们就会知道古人品味诗歌的不同角度,古人的讲究、规矩、构思,会给大家很多启发。还可以多读古代的诗话。我老早就看到有人引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含八意”,我今天翻《鹤林玉露》,才发现原来那句话出自《鹤林玉露》。十四个字里面有八层意思,是说:“万里”,路途遥远,“悲秋”是秋季,作客,又常作客,那就四层意思了,“百年”,时间长,“多病”,身体不好,“登台”,是重阳登高,要生忧、生悲,然后又“独登台”,孤独地登台,八层意思。看了古人这样的评论以后,你会明白杜甫为什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里头有那么多讲究。如果想快捷一点,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是一本不错的书。《唐宋诗举要》经常把诗歌结构上的东西告诉你,比如说第三句呼应第一句,第四句呼应第二句,它有一个层次,结尾怎么样呼应开头,有什么构思上、结构上的讲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徐晋如

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上海古籍的版本,一个是中国书店的版本,我个人会推荐中国书店的版本。因为上海古籍的版本把原来的书上的圈点给删掉了,出版社可能认为圈点没有用,其实对于学诗的人来说非常有用。古人认为好的句子,会加圈,认为相对比较好的句子,会加点,一篇文章好,一首诗好,叫可圈可点。另外还有一本书,《唐宋诗会意》,我认为是当代讲唐宋诗讲得最好的著作之一。作者叫邹金灿,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而且他是学宋诗的,所以他对于诗的评价都是从创作的角度入手。读了他的书以后,会对唐宋诗,尤其是宋诗有更深的了解。

读者:前几天,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网上都在纪念海子,我想请问徐老师,您对现代诗有何看法和评价?

徐晋如

2008年的时候,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我是操办人之一。当时有我的一位特别好的朋友,他也是当代特别有名的诗人,笔名叫夏双刃。他在青年峰会上发言的观点,我觉得可以拿过来回答你的问题。他说我对于新诗的这些天才非常佩服,比如海子,但是他们写的不是诗,他们写的是一种全新的文体。双刃把它称为“行”,就是分行写出来的文字。诗与其他的文体是有区别的。我们说新诗有很好的作品,但是新诗不是诗。就好比李玉刚虽然唱得很像女人,但他仍然是男人。新诗也是一样的。诗必须要有诗的形式,要有诗的韵律。甚至于有一些文体,哪怕它押韵,哪怕它有诗的韵味,比如说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非常有诗意的韵文,但它不是诗,它是赋。赋属于文章,不属于诗。新诗尽管在内容上可能是很好的,但是从文体上论,我不承认它是诗,我认为双刃把它称为“行”,这个说法可以成立。

读者:老师,您刚刚说我们学诗要从近代入手,在《红楼梦》里面,香菱学诗的时候,黛玉说先从王维的五律开始,我是在想,如果先从近代入手学诗,会不会陷入当时香菱喜欢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过分雕琢的诗句的状态,会不会写得没有格局?

徐晋如

我明白你的意思,那是因为你没有读过近代诗。近代诗里面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句子,因为清人会觉得这样的句子非常的肤浅,根本不屑于去写。我刚才讲了近代诗是中国诗歌技巧的集大成,有一位大师级的学者汪辟疆先生,他说,“清诗收中国诗国三千年之结穴,同光又收清诗之结穴”,他认为整个中国的诗整体成就最高的是清诗,在清诗中整体成就最高的又是近代的同治、光绪以后的作品。所以无论是我导师也好,还是我也好,还是我认识的所有的当代写诗写得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近代入手的。这个是切肤之言,才会跟大家来分享的。

读者:谢谢三位老师,我提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三位老师如果只能推荐一首诗的话,你会推荐哪一首诗或者词,简要地表达一下原因。谢谢。

沈金浩

这个问题就好比是在问深圳哪个男的最帅、哪个女的最漂亮,太主观了。所以我只能应付性地回答你,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不错,因为它有一种哲理思考,又有形象描写,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丰富的生命力。

徐晋如

我是北大本科毕业,我们北大当年的精神,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所以我肯定是讲兼容并包的。我最喜欢的诗并不是说这首诗如何好,只不过恰好最符合我的人生态度。我会选择龚自珍的“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因为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民族当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就是懂得感恩的情怀。我一直认为,我的小小的一点成就其实都是因为师长栽培,我很幸运地遇到那些无论人品还是学问都特别好的师长。我中大博士毕业以后,本来是要去人大国学院的,人大国学院非常想要我,黄克剑先生,说我来了以后能够给人大国学院带来荣耀。但是人大人事处坚决不收我的档案,说我爱惹事,坚决不要。那时,我根本没有想过找第二个学校,这个时候我的朋友双刃先生跟我说,你可以联系一下深大,深大的校长章必功先生是你们北大的,他欣赏你的话,你就肯定能来。我对章校长一无所知,我就上网搜了一下他,他说他也很感恩,他感谢北大的中文系主任费正刚先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是我就找费先生向他推荐我,费老当时忽然中风了,手脚不能动弹,他躺在床上,让师母拨通了章校长的电话,跟他说:章校长,我向你推荐一个我教书几十年见到过的最有学术天分的学生,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个学生爱惹事。章校长说这个学生惹了什么事了?费先生就讲,当年十博士反于丹是他挑的头,今年也就是2009年跟人民日报社的李辉一起打国学骗子文怀沙又是他。结果章校长就说,这个学生我要定了!然后我去见章校长,那个时候我剃着光头,穿一身唐装,章校长见到我第一句话是:“仙风道骨啊!”然后坐下来谈了二十分钟,我谈了我的教育理念,我的诗教的理想,章校长当即拍板。第二天,沈老师就打电话给我,我就赶紧到深圳来见了沈老师。这些年以来,沈老师也非常纵容我。我的导师也是,我经常跟别人讲,我导师对我不是爱,而是溺爱。当时他跟著名学者吴承学先生讲,为什么要招徐晋如来读博士——我那时候是没有读过硕士的,我直接考的博士——因为他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要吃亏的,我把他招进来是要多保护他三年!所以我最喜欢的两句诗就是龚自珍的“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陈慧

我一开始想说的也是徐老师说的那一首,其实我当时在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是完全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的,但是我当时问他的时候,他说“等你有了我这样的经历之后,你可能就会渐渐地懂它”。当我每经历一次挫折时,都会有人提携我,让我渡过难关,之后我就越来越感觉到这首诗的分量。我跟学生讲什么是温柔敦厚,我经常会问,历史上有哪些诗是代表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还有一些例子,像“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尽管这位佳人被丈夫抛弃,幽居于深谷之中,但是在衣着非常单薄的情况下,仍然日暮倚修竹,也就是说,即便她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感恩和希望,这也是我非常感动的。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他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感动的诗,在我博士毕业送别我师妹的时候,我们就在宴席上一起吟诵了《赠卫八处士》,开篇就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它的结尾两句也是非常让人感动,就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当我们离别以后,将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但是却会有无尽的相思,在离别之际已经开始相思了,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但同时又似乎抱有一丝希望。我也希望大家在芸社二十期的学习中能够找到一首最打动自己的诗,因为你对它的喜欢,它一定会给予你馈赠,它会在你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你力量。

徐晋如

今天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沈老师病体刚刚痊愈,今天也已经很累了,陈慧老师要赶回广州去,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