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民文学》(1986—2023)研究综述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当当网”等电子资源和网络书店(最近检索时间:2023年5月25日)所搜集的资料发现:《人民文学》研究从1986年开始,成果集中在2000年之后。笔者进行“地毯式”搜索,力求穷尽性呈现已有文献,见本书“附录一《人民文学》研究成果目录(1986—2023)”。

这些成果根据文献载体不同,可分两大类:著作和论文。

著作:《人民文学》研究专著;以专章、专节或专文方式评论《人民文学》的著作。

论文:以“《人民文学》”为篇名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报纸评论。

成果总计220部/篇,统计如下:

表0-1 《人民文学》研究成果分类统计(1986—2023)

下面对这两大类五小类进行综述:

(一)著作:专著、专章/专节/专文

学术界已出版《人民文学》研究专著5部,分别是:

1.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人民文学》的著作。吴俊在《自序》中从政治角度提出“国家文学”,即由国家权力全面支配的文学。

《人民文学》是“国家文学”的标本,《人民文学》文学制度的运作与实践正是国家文学的形成、想象与实践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书名的由来,也是主要论题(文艺运动、文学组稿、政治改造、身体叙述、政治博弈)的立论起点。

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大胆的宏观建构、理论设想和实践探索。尤其在界定核心概念、阐释文学权力博弈、注重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料,为我们触摸历史真相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2.李红强:《〈人民文学〉十七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这是一部专门以“十七年”(1949—1966)为论说语境的《人民文学》研究专著。李红强从《人民文学》“生而权威”出发,抽丝剥茧式深入历史现场,揭示其内部生产机制,包括编辑群体三次“大换血”、审稿机制的六次微变、新生力量的主流化、文学“异端”的四条脉络、“人民文学改进计划”的三个文本等。

该书封底列出李敬泽、陈晓明、白烨、安波舜和胡平的“一句话书评”,其中李敬泽(时任《人民文学》主编)评价说:“《〈人民文学〉十七年》在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内部的话语竞争等方面,都提供了确切的知识和洞见;研究者通世事、达人情,对人的选择和行动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有温度的,他的分析有时剥皮见骨,直指人心。”

3.郑纳新:《新时期〈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这是一部专门以“新时期”(1976—1989)为论说语境的《人民文学》研究专著。该书从《人民文学》复刊与“人民文学”恢复谈起,梳理了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乡土市井文学、探索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在刊物上的体现,揭示新时期“人民文学”的发展,进而阐述新时期文学与文艺政策、文学空间、文学会议、文学评奖和文学传媒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郑纳新在《人民文学》个案研究中观察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各种心态。

4.袁向东:《民族文学的建构: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这是一部以“十七年”为论说语境并从“民族文学”角度展开《人民文学》研究的专著。设定“学术探究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目标,运用历史学、美学和民族学等相关理论,考察《人民文学》的民族话语、蒙藏叙述和民族图像,分析民族文学文本的美学因素,思考民族想象、新民启蒙和视觉表现等重要论题,揭示《人民文学》与民族国家、民族文学的互动关系,以及在互动中所体现的新中国文学版图的描绘。该书为《人民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与观察视角。

5.欧娟:《〈人民文学〉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这是一部对《人民文学》进行全景式(1949—2019)研究的专著。该书从文以载道、实用主义、文化启蒙和理想主义等角度,分析《人民文学》编者理念、作家创作观、作品风格和读者阅读反应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中国当代文学叙事、审美与功能,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精神气质、审美取向和世纪转型,体现了《人民文学》研究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有些著作中以专章、专节或专文的方式研究《人民文学》。内容大致分三类:

A.《人民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

B.《人民文学》相关的史料,如编辑、作家、画家的逸闻趣事

C.《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的思想艺术,及对作家成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较早研究“十七年”文学期刊生产机制的是洪子诚。他在《1956:百花时代》第四部分“《人民文学》和《文艺报》”“1956年文学期刊”中着重论述“《人民文学》的革新”意义。[19]

21世纪以来,相关成果越来越多。王本朝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第四章“文学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学”第二部分“《人民文学》与当代文学”,论述《人民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20]

王秀涛《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第四章“文学传播与文学政治”第三节“《人民文学》复刊与文坛复兴”,论及《人民文学》的权力更迭、短篇小说创作和拨乱反正的政治语境等。[21]

胡友峰《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第十二章“《人民文学》与‘人民的文学’”,分三节论述《人民文学》复刊、“人民文学”复兴和“人民文学”制度建构。[22]

童忠全《新中国期刊:1949—1955》介绍《人民文学》时,以“《人民文学》的‘丝绸之路’”为题,介绍新中国第一家文学期刊的创刊停刊复刊过程。[23]

《人民文学》史料方面,代表性成果是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1949—1999)》。该书100余处涉及《人民文学》。作者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近30年,亲历了中国文学从初晴乍雨、乍暖还寒、风雨如晦到雨过天晴的艰难岁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坛的许多事,熟识许多作家。这部著作共60万字,分为“文坛沧桑篇”“佳作出世记”“作家逸闻集”三个部分,广泛涉及中国作家协会50年间影响较大的人与事。以《人民文学》为题的有三篇:《张天翼和〈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美术顾问——漫画家华君武的人格魅力》《我与〈人民文学〉》,分别记述了张天翼的编辑思想与文学观念、华君武的人品画风以及自己的“编辑情结”。[24]

在蒋子龙工业小说研究、莫言研究、80后创作研究、城乡迁移小说研究、王蒙研究等领域,《人民文学》提供了文学发生的“第一现场”。

靳大成主编《生机:新时期著名人文期刊素描》收入了崔道怡《早春的记忆——复刊时期的〈人民文学〉》,内容涉及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刘心武《班主任》和首届短篇小说评奖的“背景”。[25]

张书群《莫言创作的经典化问题研究》第一章第三节以“《人民文学》发稿的重要性”为题,论述《人民文学》“编者的话”、约稿等行为对莫言作品的发表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26]

李斌编著《郭敬明韩寒等80后创作问题批判》第七部分“文学圣殿的修远之路”收录师力斌的论文《80后的文学取向及其启示——〈人民文学〉2009年第8期〈新锐作品专号〉读后》。[27]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城市化浪潮中的城乡迁移主题小说研究》以“新世纪《人民文学》的城乡叙述”为题,依次探讨城乡叙述策略、城乡想象、经纬交织的城乡叙述和两个非虚构城乡叙述典型文本。[28]

温奉桥等编《一部小说与一个时代:〈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重发了《人民文学》编辑部整理《〈人民文学〉编辑部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的修改情况》,调研了王蒙小说发表之前的“幕后”情形。[29]

(二)论文: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报纸论文

期刊上发表的《人民文学》研究论文,较早出现于1986年。据此,把相关研究成果按时间划分三个阶段:1986—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3年,数量分别是6篇、72篇、54篇。各阶段的研究概况如下:

第一阶段1986—2000 王干、费振钟发表在《读书》1986年第4期的《一九八五:〈人民文学〉》以《人民文学》为个案,以A-B对话体形式,探讨文学期刊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人民文学》审美内涵与文学格局等,[30]该文堪称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报春花”。[31]

第二阶段2001—2010 成果主要来自《中文自学指导》《文艺争鸣》设立的专栏和特辑。

《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第3期开始设立“当代文学原创期刊最新作品点评论坛”。[32]以《看〈人民文学〉》为题发表魏冬峰、刘勇、王颖、赵晖、解芳、陈新榜等人的点评,共计23篇。他们对当时新出版的《人民文学》进行整体扫描和文本细读,并列出具体推荐篇目,为读者提供阅读参考。

2009年10月,《文艺争鸣》设立“纪念国庆60周年特辑:一本刊物和她的60年”,发表李敬泽《答〈文艺争鸣〉问》、黄发有《活力在于发现——〈人民文学〉(1949—2009)侧影》、吴俊《〈人民文学〉的政治性格和“文学政治”策略》、施战军《〈人民文学〉:编者的文心和史识》、李红强《〈人民文学〉(1949—1966年)的头题小说》,又在“当代纪事”中发表阎纲《从〈人民文学〉的争夺到〈文艺报〉的复刊》。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谈论《人民文学》发掘新生力量、实施文学政治、紧急组稿、推出主旋律作品等重要话题。

这一阶段期刊上发表的其他成果,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主流叙事、编辑策略、历史书写、文学制度和文坛复兴等内容展开。如:徐阿兵考察了2007—2008年间《人民文学》捉襟见肘的文体兼顾策略[33];傅红运用互文性方法分析了《人民文学》文本中的非主流话语的显式与隐式呈现[34];王秀涛阐述了“十七年”《人民文学》“读者来信”背后的媒介策略[35];陈思、季亚娅从海外华人的视角关注《人民文学》2009年第12期“新海外华人专号”[36]等。

第三阶段2011—2023 成果主要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专栏、吴俊在《扬子江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的“姐妹篇”。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设立“军旅文艺·军旅文学”专栏,针对《人民文学》2014年第8期“军事文学专号”进行作品研讨,包括:蔡静平《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 整合军事文学创作力量——〈人民文学〉2014年第8期“军事文学专号”作品研讨会综述》、张志忠《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人民文学〉2014年第8期“军事文学专号”简评》和殷实《军旅文学如何应对开放的现代世界?——〈人民文学〉2014年第8期“军事文学专号”评析》。这三篇评述分别探讨了《人民文学》对军事文学的扶持与引领、军队生活题材小说的“虚构”与“纪实”和军旅作家的童子军腔调和老兵心态。

2016年,吴俊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1期的《施燕平〈人民文学〉复刊和编辑日记》劄记(一)——解放军文艺社学习毛主席关于〈创业〉批示的情况纪要(1975年)》、同刊第2期《施燕平〈《人民文学》复刊和编辑日记〉劄记(二)——文化部的两次会议:创作评论座谈会(1975年)、创作会议(1976年)》,以及《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3期《施燕平〈《人民文学》复刊和编辑日记〉劄记(三)——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潮流中的文学动向(1975年冬—1976年冬)》。这三篇以施燕平(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日记为支撑材料,观察《人民文学》复刊之前1975—1976年间文学与政治权力的博弈。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期刊发表的《人民文学》成果主要围绕非虚构写作、文学风尚、底层叙事、复刊研究、散文研究、作家编辑研究和刊物封面等话题展开。代表性成果有: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37]、黄发有《文学风尚与时代文体——〈人民文学〉(1949—1966)头条的统计分析》[38]、杨会《〈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39]、张自春《1972年〈人民文学〉的复刊尝试与〈理想之歌〉的生成》[40]、王兆胜《好散文的境界——以2018年〈人民文学〉为中心》[41]、梁豪《在生命最高处——李瑛与〈人民文学〉七十年》[42]、邱婧《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表机制转型研究——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与〈民族文学〉(1982—1999)为例》[43]、董瑞兰等人《〈人民文学〉(1949—1966)人物图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44]、张伯存《王蒙主编〈人民文学〉始末》[45]、成艳军《试论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特色——以〈人民文学〉和网络新媒体平台非虚构文学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等[46]

以《人民文学》为“篇名”的硕博论文,“中国知网”收录了51篇(部分论文因设置保密而未上传)。其中两篇为博士论文,均已出版,即上文提到的郑纳新、欧娟的专著;其余49篇为硕士论文。收录最早的是李军《1958年的〈人民文学〉——中国主流文学象征年代个案研究》(2000),之后每一二年均有《人民文学》相关论文,2017—2018年每年各有6篇,其次是2006年和2020年各5篇。作者的专业大多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有新闻传播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学专业等。数量惊人,在期刊个案研究中属于少有的现象。

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文学》“十七年”研究,共13篇,作者选取某一年、某几年或整个“十七年”,观察这个时期文学的形态特征、主流叙事、苏联形象、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尤其是2000—2006年间“十七年”成果较多,2007年以来新时期成果较多,论文关键词有:三农小说、情爱书写、纪实小说、审美诉求、文化市场、文艺争鸣、评奖机制、文学会议、文学组织、文学实验和跨文体写作等;二是《人民文学》2010年开始推出“非虚构”专栏,这一文学现象成为新时期《人民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14—2019年出现12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这个专栏的叙事主题、伦理、视角、策略、话语、文体、意义与局限。虽然研究生们尝试从自己的专业和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但从选题立意、材料选取、主要观点和论证立场上有着雷同之处。

2000年以来,报纸上《人民文学》研究[47]成果主要有:李文《〈人民文学〉史已成学术热点》、咸江南《〈人民文学〉史:研究当代文学晴雨表》[48]、韩浩月《〈人民文学〉英文版不能成为“烂掉的苹果”》[49]、赵依《〈人民文学〉:文学维度与生长焦虑》[50]、梁豪《宗璞与〈人民文学〉的两个三十年》[51]、施战军《〈人民文学〉:始终保持文坛领先地位》[52]、许旸《近十年七次登上〈人民文学〉头条,重大主题创作如何“出圈”》[53]等。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报》于2019年10月23日集中发表一组纪念文章,隆重庆祝《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前行谱新篇——作家寄语祝贺〈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脚踏人民大地 抒写时代华章——热烈祝贺〈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王军《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黄发有《新中国文学的领潮者和发现者》、葛水平《〈人民文学〉文字的重量》、田耳《〈人民文学〉:奇迹发生的地方》和庞羽《很幸运,我遇见了〈人民文学〉》。这组文章为《人民文学》的广义修辞学研究提供了从作家、评论家、读者等多角度看问题的视野。

以上是对《人民文学》研究状况的评述,以下呈现研究概况:

成果数量 在“中国知网”中对题名为“《人民文学》”进行跨库检索,并对总体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0-1所示:

图0-1 “中国知网”题名为“《人民文学》”成果的总体趋势分析

由图可见:《人民文学》研究从1980年代开始,至今从未间断,其中2001—2006年出现小高潮。近十年来,研究后劲稍显不足。这里有情况需要说明:笔者统计216篇,不包括“中国知网”中收录的创作类成果;为此,笔者将研究开始年份界定为1983年,不从本图中1978年发表相关创作开始。

主题分布 在“图悦”中对相关成果“题名”关键词、词频和权重进行“分析出图”,见下页左图。篇幅所限,仅展示“题名”中词频≥4、权重≥1.1156的关键词信息,如图0-2所示:

图0-2 “图悦”题名为“《人民文学》”成果的关键词分析

由可视化图和词频统计可见:《人民文学》相关研究的主题集中在“(非)虚构”,其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硕士学位论文;“小说”“作品”“专栏”“另类(写作)”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新世纪”“新时期”“十七年”均有鲜明的研究区间;“复刊”“创刊”以及《人民文学》“主编”(如王蒙)“编者”“读者”均纳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视角主要从文学“叙事”“传播”等方向展开。

总体来说,《人民文学》现有成果提供了“巨人的肩膀”,在关涉《人民文学》重要论题上研究是比较充分的。对笔者来说,有“影响的焦虑”,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渴望”。如何围绕同一研究对象走出一条新路、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我的声音”,如何展现研究的学理依据和论证逻辑,如何保持着研究的客观立场和人文情怀的融合?这都是本书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人民文学》现有研究仍存在着可拓展的空间:

(一)研究视角的转换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框架中,《人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标本”/“晴雨表”,更是独立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的观察维度和研究路径。陈平原在《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中明确指出:“将报刊作为文学或诗学研究的‘资料库’,或借以‘触摸历史’,与将报刊及出版本身作为文学史或文化史(新闻出版史)的研究对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54]这里表述了三种报刊探究方式:“资料库”研究;“以史证论”研究;“报刊个案”研究。

本书借鉴已有研究关注当代文学制度等丰富成果,视角逐渐转向作为个性话语存在的“这一个”《人民文学》,试图“挑战和回答那些更有辐射性与穿透力的问题”。[55]以创作话语、评论话语、“编者的话”“读者来信”和图像话语为考察中心,从“语词→语句→语篇”的层面关注《人民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价值诉求和接受效应,探索文学期刊话语研究的新视角。

(二)理论方向的转向

已有研究成果突出了《人民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现场/物证”的史料价值,论证其提供文学史信息的历史价值。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似乎没有哪个文学期刊可以与《人民文学》成果相媲美。学术推进需要经验累积(外显为数量叠加),更需要智慧投入(内聚为质量提升)。

当前《人民文学》研究亟待需要理论引导。文学期刊研究是“历史与现实无休止的对话和交流,而对话、交流却要由理论来指导”[56]。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说,科学并不是一个水桶,只要辛勤采集并积累经验,理论之水就自然而然地流注而满;相反,理论性假设犹如一架“探照灯”[57],它能烛照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缘由,本书运用广义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设计,将《人民文学》话语分析纳入“修辞功能三层面”(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和“修辞活动两主体”(话语的表达者和接受者)的思维平台,立体式观照这份文学期刊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兼顾文本内部与外围语境,吸纳文学、语言学、叙事学和语用学等多学科资源,呈现《人民文学》话语世界、文本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