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已然经历与正在经历的现代社会转型,不断催生并强化着人们的断裂生存体验,怀旧风潮由此而起。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正身临一种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社会转型时期。诚如安东尼·吉斯登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所言:“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1]现代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一系列迥异于既往的陌生、惊惧、抗拒、冲突等特殊断裂体验,直接引发了社会、文化、文学等诸领域的怀旧风潮。

在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近百年来,怀旧书写在以启蒙、救亡、消费为主旋律的中国文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救赎意义。虽迄今尚未见关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却不甚少。

国外对怀旧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全球化与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怀旧的本质、范式与反思性的探讨。其一是影响最著的詹明信的专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此书以怀旧电影为例,分析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怀旧产生的因由及其特征,认为怀旧是“在一个风格创新不再可能的世界里”的唯一选择,“现代人锐意寻回失去的过往,态度纵然是执著而彻底的;然而,基于潮流演变的规律,以及‘世代’等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兴起,我们今天要以‘怀旧’的形式重现‘过去’,道路是迂回曲折的”。[2]其二是罗兰·罗伯森的《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书中第十章“全球化与怀乡范式”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乡愁”理论与怀乡范式,尤其关注怀旧现象的全球动态与全球意义。[3]其三是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的专著《怀旧的未来》。该著对怀旧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对文学的、大流散的、民族主义的、个人的、流亡的等诸多类型的怀旧反映出个体与社会、民族传统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怀旧归结为修复型怀旧与反思型怀旧两大类型,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析。[4]其四是西美尔关于现代性怀旧的论述,认为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几乎只有以个人的记忆为根据”,才能形成某种个人认同感。[5]其五是Robert M.Schindler等营销学家将怀旧置于消费的视域下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关于怀旧文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有宇文所安的专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杜威·佛克马的专论《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认为,中国文学渗透了对不朽的期望,常常自我复制,并善于从往事中寻找根据来印证今日的复现。[6]《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充分肯定了重写的积极意义,认为怀旧常以重写的形式在文学创作中被再现出来,重写使怀旧脱离历史的真实而进入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对未来的思考。[7]以上研究为我们理解与研究怀旧理论并运用其进行文本阐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石,然因其文化背景及言说语境与我们所要进行的本土化研究殊异,难免会存在较深的文化鸿沟。

国内关于怀旧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怀旧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较丰,其代表人物是赵静蓉、戴锦华、余杰等。赵静蓉的专著《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及其系列论文对怀旧进行了词源学、谱系学、美学、社会学等多向度的解读,是目前关于怀旧最为深入系统的研究。[8]戴锦华的专论《想象的怀旧》从时尚与记忆、怀旧的需求、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怀旧感与构造“个人”等几个方面着笔,批判性地阐释了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怀旧风潮,认为建构是怀旧更重要的功能,消费社会中的怀旧已沦为平庸的时尚消费,消解了其曾经的追怀过往、积淀记忆的正向作用。[9]余杰的专论《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结》认为,怀旧情结的内在心理机制在自动寻找心理掩体和回归集体无意识方面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体现。[10]二是关于怀旧文学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是从文学时间、现代化、怀旧母题、审美价值等角度切入考察的单篇专论。对其研究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其一是理论研究的维度,代表性文章有马大康的《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张永刚的《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等。其二是文本阐释的维度,代表性文章有贺桂梅的《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世纪之交“怀旧”视野中的城市书写》、尹季的《20世纪末中国家族题材小说中的怀旧意识》等。三是关于“上海怀旧”的专题研究,这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聚了一批敏锐的学者。此类研究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于一身,立足上海本土,注重阐发消费文化语境下“上海怀旧”所具有的多重意蕴。主要论著有李欧梵的《上海摩登》,重要专论有张鸿声的《“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杨剑龙的《怀旧想象与青春物语——近年来上海都市题材创作之文化透视》、朱晶与旷新年的《九十年代的“上海怀旧”》、董丽敏的《“上海想象”:“中产阶级”+“怀旧”政治?——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上海”的一种反思》等。

综而观之,当前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研究的欠缺有三。其一,研究者大多致力于怀旧文化现象的研究,而对怀旧书写关注甚少。目前研究力度与怀旧书写的重要性明显不相称。其二,既往的论者大都对怀旧书写进行零星研究,主要成果形式多为单篇专论,系统性研究的成果极为稀缺。其三,对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迄今尚未出现。本著所展开的研究正是为了弥补以上缺失所做的学术努力。本著首次对近百年来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进行了整体性系统研究,突破了既往研究失之于零散的局限,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从文学理论建构而言,本著试图建构起关于怀旧书写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文学拓展出了新的理论空间。同时,本著结合大量个案分析,将纵向的发展历程与横向的主题阐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史论结合。其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五个层次的研究上:其一,建构怀旧书写的理论体系;其二,阐析怀旧书写的本质以及现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间的关系;其三,探寻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发展历程,厘清其历史沿革;其四,考察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主题;其五,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文学史地位。本著研究注重理论建构与文本阐释的结合,力求做到历史性与逻辑性、文献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其一,理论的方法。借鉴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对“怀旧书写”进行界定,阐释怀旧书写的心理机制、文化渊源、哲学意蕴、历史性本质、审美本质。其二,语境分析法。将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怀旧书写置于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特定语境之下进行考量,厘清其历史沿革,阐释其主题内蕴,发掘其审美救赎意义,并借此重新界定其文学史地位。其三,个案分析法。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在深度剖析个案的基础上,由点及面,展开系统研究。其四,比较分析法。在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对中外文学的怀旧书写、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自身不同发展形态进行比较分析。


[1] [英]安东尼·吉斯登:《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03、457页。

[3] 参见[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参见[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5] 参见[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编,顾仁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 参见[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7] 参见[荷兰]杜威·佛克马《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王浩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8] 参见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9] 参见戴锦华《想象的怀旧》,《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参见余杰《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结》,《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