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君行仁政,民亲其上
【原文】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问:“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没有人为官员而死。杀了他们吧,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真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灾荒年景,您的百姓中年老的弃尸于沟壑之中,年轻力壮的四处逃难,这样的几乎有一千人了。而您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官员谁也不来报告实情,造成了君王怠慢百姓而残害百姓的局面。曾子说:‘警惕呀,警惕呀!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回报你呀!’百姓现在遇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您如果实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评析】
邹穆公对于百姓不去救助官员,感到十分不解,因此产生了对百姓想杀又无法都杀的两难困境。孟子这段话非常形象地阐释了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干群关系,也不无启发。
官员如果平时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即使灾荒年也不关心百姓的死活,老百姓“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国库钱粮充足,官员却不赈灾,让老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可以预见,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在争斗过程中即使遇到危险,老百姓也会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能当看客了。“得道的仁政爱民民爱之,失道的暴政害民民恨之。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千古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千古至理。”[18]邹穆公不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很明确地告诉邹穆公,“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出尔反尔”(“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