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于一个社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公平对待,公平因此也就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社会治理的方向。然而,公平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什么是公平?怎样才算公平?如何实现公平?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者和智者,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同学科研究者关注的主题,他们围绕着公平,以及相关的公正、平等、正义等概念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着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不平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核心议题,这些学科从财富的分配和公共物品的占有等角度来考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不平等状况和变化。

缩小和消除不平等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然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经济的不平等在加剧,这已经成为全球的现状和趋势,消除不平等成为人类的巨大难题。中国在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消除了绝对贫困,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力图率先解决这一人类难题。但是,面对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张力,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公平感危机。我们知道,共同富裕并非“均富”,贫富差距依然会长期存在,在不平等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成员感到公平?这个问题就转变为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与“均富”的不同?人们愿意接受多大程度的不平等?这是我们关注和研究公平感的原因,也是我们公平感研究努力要回答的问题。

公平感研究是不同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平等、公正、正义等议题的研究,而是社会心理学取向的,是一种社会心态的研究。张衍博士的著作《天下为公:社会变迁视角下中国民众的公平感》正是这样一部对于公平感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佳作,也是对公平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历史变迁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是典型的社会心态研究,也就是我们团队这些年采用的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

公平感也是我们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一直鼓励我们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对社会心态的某一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团队已经完成的有获得感、美好生活需要等)。张衍博士当时选择博士后出站报告的研究主题正是公平感,这部著作就是她在出站报告基础上不断修改完成的。张衍的本硕博都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的方向是临床心理学,她在博士后期间转向社会心态研究,从这部著作的完成度来看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的。从心理学转向社会心态研究,把习惯的个体心理学视角转向宏观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是极其困难的。张衍博士这几年非常努力地从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态研究中汲取营养,不仅开阔了研究视野,而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有了新的成长,作为合作导师的我是非常欣慰的。

在这部著作中,张衍博士对公平感的变迁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释,与前人的权威理论展开对话,提出了“扩展的隧道理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张衍博士是一个极其用功的年轻学者,是那种把研究作为志业的学者。我期待她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