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框架与内容

本书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交代了吴芳吉生平所历以及重要的思想资源。吴芳吉的人生充满诸多悖论,其生涯狼狈困穷却又洒然超脱,文化立场保守但又不拒绝吸纳外邦思想。吴芳吉的复杂性在于他身处启蒙时代而眷恋执守儒家信念,通过对其生平与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变动时代的困惑与执着。

第二章集中讨论了吴芳吉的理学信仰与道德实践,分析了吴芳吉的“性命之学”与“以礼为归”的道德抱负。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梳理了巴蜀儒学由经学到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厘清吴芳吉儒学资源的渊源所在与地域影响。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之后,一跃成为宋明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即便“五四运动”对其进行了激烈的否定而呈崩解之势,但理学并未完全丧失生命力,而是以特殊的“游魂”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现代精神的重建。吴芳吉相信理学能够对抗与化解功利主义的影响,甚至可以为人类终极性的存在意义提供指引,为此,他所标举的“性命”哲学与“以礼为归”的人生信条从内在修养和外在秩序两方面重新阐释了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独有内涵,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哲学观和文化观,并影响到他的诗学理念与文学创作。

第三章主要论述吴芳吉如何以儒家价值观的视角看待和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共识是用现代西方文化改造甚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理解的不同,这场以探索深层文化变革为目标的群体运动最终按照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主张进行了不同的分化与裂变。本章首先勾勒出蜀中政治与学术之变,力图建构晚清民国以来历史语境,以此为起点讨论吴芳吉与新文化运动的暧昧关系,即如何在革新与保守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这种矛盾来源于整体性的社会变革与个体性的文化情怀之间的碰撞,借助这一个案,思考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的更新与重建之路。

第四章探讨了儒家话语对吴芳吉诗学思想的建构和塑造,以此为起点省思新诗的语言问题和文化意味。与“文学革命”中盛行的新锐主张不同,吴芳吉以“大文学观”的宏观视角处理“道”与“情”的关系,试图以文学上的“个人无政府主义”打破新文学的主导地位。吴芳吉的诗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诗大序》《文心雕龙》的儒学传统,另一方面又汲取了《沧浪诗话》、王阳明心学的某些理念,将文学视为对生命本体至善状态的表达,认为诗歌的意义在于肯定人性本善的光明属性以及完成对卑俗人生的超越。在以吴芳吉为代表的“学衡派”诗人和新文学人士关于新诗的对垒中,可以发现文白之争、中西之争的背后别有潜思和寄托。吴芳吉的诗论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立场上看待语言和文体的转换与更新,其初衷乃是为了保持中国诗歌殊异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形态。为此,吴芳吉在保持和进入传统的前提下进行了“化欧化古”的诗学实践,以儒家诗学的视角对新诗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吴芳吉的诗学求索代表了文化保守主义者诗体变革的努力,也是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环。

第五章在诗界革命的谱系之中重审吴芳吉创制的“白屋诗体”的特质所在。“白屋诗”是对古典诗体的改良,借鉴了乐府诗歌的民间性、口语性和体裁的现实性,从而使诗歌的口语性具有复杂的张力和独特的面貌。本章从“白屋诗”的酝酿、特色以及时代影响等角度对吴芳吉诗歌改良的历程进行了文化描述和诗学分析。

第六章分析了吴芳吉生命后期诗歌转向的原因,并以“白屋诗”为参照讨论了旧体诗变革的极限和可能性。吴芳吉诗学变革的理念是在不改变旧体诗基本体制的前提下扩大中国诗歌的表现空间,“白屋诗”的诗学实践部分完成了吴芳吉的这一构想,但在整体上“白屋诗”并未解除古典形式牢固的限制而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新诗体。吴芳吉尽管意识到了其诗体变革的局限所在,但又无法突破“白屋诗”这一“旧瓶装新醴”的诗学模型,于是转而拥抱古典诗熟悉而自得的审美之境,以对古典诗的赤诚之心反衬了诗体改革的徒劳与挫败之感。吴芳吉重回古典之途,并不意味着“白屋诗”作为一种新诗体丧失了意义,它的存在指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在白话诗的语言空间里完全可以容纳古典诗的文化意味与形式结构。


[1]吴芳吉:《白屋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页。

[2]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上)》,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

[3]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8页。

[4][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虞龙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页。

[5]“新体新用”之说,参见陇菲《新体新用论》,载杨子彬主编《国学论衡》第1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黎汉基:《社会失范与道德实践:吴宓与吴芳吉》,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11页。目前,以“吴芳吉研究会”为名的研究组织分设三处,分别在吴芳吉的故乡江津、吴芳吉长期任教的成都、吴芳吉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重庆大学。川内的研究者多将吴芳吉作为20世纪早期巴蜀文学的代表人物,这方面的文章有吕进的《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郝明工的《现代巴蜀作家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彭超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间的巴蜀诗人诗作》、程骥的《四川大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徐志福的《标新立异,敢为人先——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蜀籍作家团队评述》。

[7]关于吴芳吉这两份遗稿的研究,目前所见的论文有彭敏的《写史即正学——吴芳吉的文学史路径》(载《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7期)、侯永慧的《〈蜀道日记〉中的三峡体验》(载《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7期)。

[8]吴芳吉著,贺远明等编:《吴芳吉集》,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359—1378页。

[9]卢前:《吴芳吉评传》,《民族诗坛》1939年第3卷第6期。

[10]任中敏:《白屋诗人吴芳吉论:白屋嘉言序》,《理想与文化》1943年第2期。

[11]吴芳吉著,贺远明等编:《吴芳吉集》,第1393页。

[12]苏灿瑶:《吴芳吉白屋诗稿述评》,《国风》1935年第6卷。

[13]周光午编著:《吴芳吉〈婉容词〉笺证》,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

[14]宫廷璋:《吴芳吉新体诗评》,《师大月刊》1935年第18期。

[15]朱自清:《论中国诗的出路》,《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1931年第1卷第4期。

[16]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编:《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17]李庆红:《一部了解“白屋诗人”的信史》,《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17日第12版。

[18]张昕若:《爱国诗人吴芳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9]邓少琴:《五四运动中以“六言叠韵”争鸣之爱国诗人吴芳吉》,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7页。

[20]丁芒:《丁芒诗词曲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1]丁芒:《论吴芳吉诗观及其实践的当代价值》,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128页。

[22]黄述远:《从黄遵宪到吴芳吉》,载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课题组选编《吴芳吉研究论文选》,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1页。

[23]贺远明:《吴芳吉研究刍议》,载谷生漴等编《吴芳吉研究论文集》,成都吴芳吉研究会,1999年,第101—111页。

[24]谢应光:《吴芳吉的诗学观与新诗发生路径再思考》,载《蜀学》第四辑,巴蜀书社2009年版。

[25]彭超:《吴芳吉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6]李坤栋:《中西融合、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3页。

[27]李坤栋、刘国铭:《吴芳吉与中国现代文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8]张放:《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9]李伟民:《论吴芳吉的文学观》,《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0]杨钊:《吴芳吉文学发展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1]杨钊:《吴芳吉的文学批评思想》,《山东文学》2006年第11期。

[32]张一璠:《吴芳吉文学观略论》,载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课题组选编《吴芳吉研究论文选》,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54页。

[33]谷声漴:《欧风美雨渐,白屋独殊姿》,载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课题组选编《吴芳吉研究论文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2—25页。

[34]张建斌、黄政海:《试论“白屋诗风”的现代诗学意义》,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228页。

[35]张诚毅:《吴芳吉的诗歌改革足迹》,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195页。

[36]陈良运:《谈“文以情变”——从〈白屋吴生诗稿〉说起》,《中华诗词》2005年第11期。

[37]单正平:《困败人生新旧诗——白屋诗人吴芳吉简论》,《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1期。

[38]金国永:《白屋诗人的诗及其创作道路》,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192页。

[39]李坤栋:《论吴芳吉的诗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0]李坤栋:《论吴芳吉的现代格律诗》,《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1]石天河:《〈婉容词〉新论》,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399页。

[42]朱树群:《〈两父女〉欣赏》,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413—416页。

[43]李正孝:《从〈两父女〉看吴芳吉作品的人民性》,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417—418页。

[44]张祥麟:《崇高的理想,有韵的〈史记〉——〈笼山曲〉浅论》,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434页。

[45]吴泰瑛:《长诗〈笼山曲〉的形式美》,载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吴芳吉研究会编《吴芳吉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438页。

[46]张旭:《“天籁之音”:吴芳吉译诗的创格寻踪》,《外国语文》2009年第3期。

[47]李坤栋:《论吴芳吉的散文》,《山东文学》2007年第1期。

[48]杨钊:《论吴芳吉的戏剧创作》,《四川戏剧》2008年第5期。

[49]龚明德:《郭沫若〈题吴碧柳手稿〉墨迹》,《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4期。

[50]刘复生:《刘咸炘与学侣交往补述》,《蜀学》2011年第9期。

[51]张祥干:《张澜致吴芳吉信件考:兼考吴芳吉1928年前后的动向》,《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2]胡迎建:《论现代旧体诗坛上有建树的六位名家》,《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

[53]潘建伟:《五四前后关于诗的用典之争及其诗学意义》,《浙江学刊》2011年第3期。

[54]秦弓:《“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55]张贺敏:《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6]杨钊:《吴芳吉与吴宓文学交游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57]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58]郑大华:《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59]陈均:《早期新诗中的“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0]赵黎明:《“诗辨”传统与学衡派“新诗”概念的形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1]朱利民:《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2]张弛:《民族气骨与传统诗教——论吴芳吉湖南时期的文学活动》,《云梦学刊》2020年第6期。

[63]刘国铭:《论吴芳吉的个人无政府主义主张》,《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4]罗昌一:《白屋诗人的上下求索——谈吴芳吉的读书笔记》,载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课题组选编《吴芳吉研究论文选》,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