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然和经济地理概况

苏丹[11],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红海西岸、尼罗河上游,2011年之前的国土面积是250.58万平方公里,之后因为南北分立而缩小至188万平方公里。苏丹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东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苏丹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向南伸入非洲大陆腹地,是南北交通要道和内陆出海口之一,地理位置重要。首都喀土穆处于东3时区,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苏丹的东、西、南三面地势较高,多丘陵、高原和山地;北部是地势低平的沙漠,以尼罗河谷地为界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属利比亚沙漠,绿洲散布其中,以产椰枣著称。东部属努比亚沙漠,砾石和流沙覆盖,山丘兀立,景色更为单调。利比亚沙漠以南是海拔500米以上的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前者为剥蚀高原,后者是熔岩高原,大部分地方有固定性沙丘。著名的迈拉(Marra)山脉就位于达尔富尔高原,海拔3088米,是苏丹第二高峰。东北部的红海山区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延伸部分,地势较高。南部边境地区是中非山脉的一些支脉和丘陵地带,是刚果河和尼罗河的分水岭,其中海拔3186米的基涅提山脉(Kinyeti)是苏丹的最高山峰。

苏丹中部是大平原,由南向北凹陷,称为“苏丹盆地”。整个盆地以科尔多凡高原和努巴山脉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块,分别是2011年后的南苏丹和苏丹。盆地北部比较平坦,由北向南分别是拜尤达荒漠、杰济拉平原和尼罗河上游盆地,是苏丹的主要农业区。盆地南部是位于北纬10°—4°的热带区域,由冲积平原、铁矿石高原和南方丘陵地带三大自然板块组成,整个地形呈水槽型,东部、南部、西部边境地区多丘陵山地,盆地中部为平原。[12]铁矿石高原山峦交错,高低起伏,从西到东分别是加扎勒河西部地区、尼罗河—刚果河的分水岭和南苏丹与乌干达交界山区。东部的丘陵地带是高原地区的延伸部分,低矮起伏,矿石资源丰富。冲积平原也称黏土平原,从西部的乌韦勒(Aweil)向东一直延伸至与肯尼亚交界的图尔卡纳湖(Turkana),向北延伸至伦克(Renk),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湿地,是非洲的生态保护基地。白尼罗河贯穿苏丹南方,将冲积平原一切为二,并因地势低平而形成了一连串的湖泊沼泽。

努巴山区相传有99座山峰,有的山峰海拔高度接近1500米。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是肥沃的黑色黏土,其中一半左右是适合种植的“棉花土”。努巴山区属于稀树草原气候,每年的6—10月为雨季,年降雨400—600毫米。充沛的降雨滋润了当地的众多河流、湖泊、泉眼和水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洼地,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沛水源,也促进了努巴山区农业的发展。高粱是努巴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阿拉伯胶树的经济价值很高。此外,努巴山区还出产玉米、小米、烟草、芝麻、花生、西瓜等作物,有杧果、番石榴、番荔枝等果树。

苏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十分炎热的国家之一。地处生态过渡带,干旱炎热是其基本气候特点,易遭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全国大致可分为三个气候区。南部是狭长的热带雨林区,闷热潮湿,年均降水量达1100毫米。中部是热带草原区,夏季炎热,降雨集中;冬季温暖,降雨稀少。北部是热带沙漠区,高温少雨,气候干燥,多风沙。首都喀土穆位于苏丹中部,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为30℃左右,年均降水量为161毫米,4—7月为最热的季节,一般日间气温达40℃,酷热季节在50℃左右,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从全国来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平均气温是22℃,是苏丹气候较适宜的时期。

尼罗河流程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苏丹境内以喀土穆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在南方,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稳定,但流域内地势平坦,流速缓慢,大约一半的水量被蒸发。著名的苏德沼泽位于阿拉伯河、白尼罗河和杰贝勒河交汇处,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水流迟缓,沼泽广布。雨季时河水漫溢,流域面积最大时超过13万平方公里;旱季时降水减少,水域面积最小时不到3万平方公里。苏德沼泽布满了水生植物,形成了可以移动的巨大障碍,严重妨碍航行,是阻断苏丹南北的天堑。

尼罗河喀土穆段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不到全部水量的1/3。尼罗河下游水量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每年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11月或12月后进入枯水期。青尼罗河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到每秒100立方米,洪水期的最大流量是枯水期的60倍,青尼罗河水量占到了尼罗河全部水量的60%。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位置偏北,雨量更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后的河床形成了一连串的小湖泊。

尼罗河自南向北纵贯苏丹全境,尼罗河苏丹段接纳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支流。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合流。在两河交汇的上游地带,林草广布,植被茂盛,土地肥沃,孕育了南方黑人的尼格罗文明。从喀土穆开始,青、白尼罗河合而为一,逶迤北向,在山谷、高地和沙漠间流淌,蜿蜒行走,形成了“S”形大曲弯走势的宽广谷地。因为流经交替出现的砂石河床与花岗岩河床,河水时而平缓宽阔,时而湍急收窄,由北向南形成了六大瀑布群,各瀑布群间形成的众多冲积平原地带哺育了灿烂的努比亚文明。尼罗河是苏丹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南北交通大动脉,河流两岸人口最密集,集中了多个重要城市。也正是因为尼罗河在苏丹境内的复杂走势与结构,才造成了苏丹南北地域的多样性分割,造成了苏丹国家历史、文化、民族的丰富多样性形态。[13]

苏丹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截至2010年,已发现金矿矿床150多个,探明黄金储量970吨,铁矿储量12.5亿吨,铬矿储量1亿多吨。石油的地质储量是132亿桶,可采储量约为45亿桶。森林面积约为64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23.3%,阿拉伯树胶在林业资源中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全国可耕地为8400万公顷,已耕地为70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等。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等。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首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1/2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为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为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苏丹的宜牧土地面积高达1.67亿公顷,主要畜类为牛、绵羊、山羊和骆驼,有大量的野生动物,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在非洲国家中名列第二。

虽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苏丹长期以来一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极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农业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大多数农民靠天吃饭,易受干旱影响,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主要是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矿产资源开发是21世纪以来苏丹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金矿的勘查和开发上。1999年,苏丹石油开发成功,成为石油出口国。2009年,苏丹原油生产能力是3000万吨,石油炼化能力超过500万吨。2011年南北分立后,75%的探明原油储量划归南苏丹,苏丹石油产量和石油收入均大幅减少。南苏丹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石油收入约占南苏丹政府财政收入的98%,然而,由于频发的武装冲突以及与苏丹就石油利益分配的矛盾,南苏丹的石油日产量只有2011年之前的1/3,甚至一度全面关井停产。

苏丹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原住居民贝贾(Beja)人占6%,其他人种占3%。在北方,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80%,肤黑鼻阔,头发卷曲,有着当地黑人的某些特征。贝贾人、努比亚人和富尔人共占10%—15%,其余为少数族裔。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喀土穆及周边地区,2017年达到700万人,其他人口较多的城市有瓦德迈达尼、苏丹港、阿特巴拉、达马津等。在南方,土著黑人按照语言、体形特征和历史传统可以大致分为尼罗特人(Nilotes)、尼罗哈姆人(Njlo-Hamites)和努巴人(Nuba)。[14]尼罗特人主要分布于南苏丹的沼泽地区,主要是丁卡人(Dinka)、努维尔人(Nuer)和希卢克人(Shilluk),以游牧为生,蓄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紧邻尼罗特人、在其以南的是尼罗哈姆人,按生产方式可划分为农耕和游牧两支。以游牧为生的主要是拉图卡人(Latuka)、曼达里人(Mandari)、穆尔勒人(Murle)和迪丁加人(Didinga);以农耕为生的主要是巴里人(Bari)。在南苏丹的西南方,占据主导地位的部落是赞德人(Azande),主事农耕,构成混杂,在历史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语言和文化,曾在18世纪建立了强大的部落国家。[15]努巴山区历史上就是不同族群人口迁移交融的重地,种族结构复杂,族群和部落众多。大概有50个部族将努巴山区视为家乡,几乎每一座山峰或丘陵都有部落居住,部落名称与居住地名称关系复杂。卡杜格里部落(Kadugli)就居住在卡杜格里山一带,迪灵(dilling)山一带的部落则自称是迪灵部落。

苏丹人口结构非常年轻,0—14岁占人口总数的2/5,南方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人口增长率为5.53%,人均寿命为57.73岁。[16]从整体上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6人左右,但因为大部分国土不适宜居住,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首都喀土穆和重要农业区杰济拉只占全国面积的7%,却集中了全国大约33%的人口。苏丹的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生活在城镇的人不到1/3,超过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