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研究(1644—1840)
- 刘佩
- 1872字
- 2025-04-27 17:52:53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如绪论所述,西北手工业是清代我国手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产品市场也是如此。就目前而言,学术界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手工业与市场问题又是探讨西北社会经济发展课题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西北手工业与市场本身是必要且有意义的。笔者以“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研究(1644—1840)”为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我国古代,手工业作为一种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生产的工业,核心内容不外乎原料、工艺、成品等几个方面。在研究时,一般以行业为线索开展论述。以清代西北地区为例,包括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矿产加工业、造纸业、制瓷业、竹木加工业等数类。每个行业中,又可细分为多个子类,如纺织领域下又可划分成棉纺织、丝纺织、麻纺织、毛纺织等诸多门类。不同的地区,行业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例如清中叶,关中地区种植棉花的县有34个,数量上远多于陕北与陕南地区。因此在分析时,便需要在行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做进一步阐述。从研究的时间上来看,本书以研究古代经济史为主,划分的时间段为1644年至1840年。从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可知,一个行业要经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故笔者在研究清代西北手工业的发展阶段时,会依照时间顺序加以分析。至此,本书论述手工业部分的思路已较为明晰,即以手工行业为线索,将陕、甘、青、宁、新五省分为三章[1],并依照时间次序,论述不同地区的行业发展状况,以此来分析清代西北诸省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市场方面,本书所指市场,仅指交易手工产品的市场,并不包括农产品市场、牲畜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等。因此在商品的种类与数量上较传统市场少,规模也更小。在研究手工产品贸易市场时,笔者会侧重于对市镇的分析,这其中包括市镇中销售的手工产品品种与数量。当然,笔者并不会将商品种类全部罗列,一个繁荣的市镇,其出售的手工产品远不仅几十上百种,为节省篇幅,仅对市镇中贩售的主要产品展开论述。在阐述市镇时,笔者也会考量城镇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侧重于商业功能与市场定位方面的探讨。至于商路角度,这一时期的商人大都沿驿道运输商品,清中期以后民间开辟的商路才逐渐增多,因而研究商路时,笔者依旧以官方驿道为主。
由此可见,本书的写作思路是通过探究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与相应的产品市场的发展演变情况,考察手工业发展对清代西北社会经济乃至全国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对它的历史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希冀对这一时期的西北手工业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笔者看来,通过对西北手工业的详细研究,我们可以探究:其一,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行业技术有不少延续自元明时期,这表现为一种技术的传承性。如毛纺织品中的绒褐在数百年前已有生产,清代工匠们进一步改良了毛褐的制造工艺,提升了产品质量。但在另一方面,工匠在技艺传承方面的故步自封,也导致产品进步水平较为有限。直至乾隆初,青海等地的毛织行业仍旧没有标准的生产规范,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条件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同时期江南等地的纺织品差距较大。其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拉大了各地手工行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异。受到物产、交通、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北各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这体现在产品的种类、产量、质量、货物运输条件、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因此,上述两点对于清代西北手工业的发展而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正是由于相关技术的相对滞后与推行,使百姓依然能够生产并不断改进手工产品,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或主动前往其他地区从事生产作业,或被官府招募做工,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技术的作用,这也促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加强技艺交流。在手工产品交易市场领域,这一时期的商品运输数量有明显提高,市场规模也有所扩大,工匠、商人纷纷聚集于市镇,并进一步扩大生产与销售规模。各地的社会风气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产生变化,人们的购买需求日渐提高,为行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产品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本书的写作方面,由于西北手工行业触及的产品种类非常广泛,小到耳勺、剪刀,大到木舟、房屋,可谓无所不包。而就本书所涉及的清代西北地区而论,时间跨度长达近两百年,空间上则横跨数千里的距离,若想囊括全部的手工产品无疑有较大难度。而且,清代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较落后,所撰修的史籍资料非常有限,其中关于手工业的文献资料也颇为散乱。因此在撰写本书时,笔者仅就个人搜集到的手工业资料做一探讨。此外,受笔者学识所限,加之行文略有仓促,文中难免有所疏漏与谬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