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西陵词坛研究
- 耿志
- 1040字
- 2025-04-27 18:13:21
摘要
杭州古称西陵,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大重镇。仅明清之交百年间,即诞生了词人400余位、词学著作近40种,现存词作10000余首,吴熊和先生称:“清初在西陵出现的是词的全面复兴态势。”西陵词人于明末率先掀起了对于词体和词史的大总结,于词选、词论、词调、词韵、词谱诸学多有开创,但在现代词学研究中久遭冷遇,其词坛定性与词史定位皆模糊不清。西陵众人是一个词学群体还是一个词学流派,长期困扰着学界,它在明清词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书首次从实体形态和理论形态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西陵词坛的群体性质,系统评估了西陵词学的特点、演化、贡献以及局限性,深入辨析了西陵词坛诸人在理论主张和艺术追求上的流派属性以及在词学核心精神和组织形式上的反流派属性。
本书分四部分,分别考察了西陵词坛的群体概貌、选本系统的核心艺术观念和审美主张、主要词学观念的嬗变过程、创作风貌变迁四个问题。本书认为,西陵词坛中存在着一个实体形态有所欠缺而理论形态较为完备的词学准流派。以多元审美为基本词学精神并曾持续活动于西陵这一特殊词学生态中的词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准流派性质的词学共同体。这一词学准流派是一个以仁和、钱塘为中心,以余杭及海宁部分地区为外围,由天启至康熙约百年间的百余位词人组成的,无宗主的,以婉约、豪放并存不废的多元词风主张为理论和创作旗帜的词学共同体。
它的演化经历了两个时期,约以康熙十四年《西陵词选》和《见山亭古今词选》的刊刻为节点,前此是以主情论为思想基础的多元审美阶段,后此是以诗教规范下的新型主情论为思想基础的多元审美阶段。第二阶段之于第一阶段的区别在于词体情感的净化与词体品格的升华,显示了明代词风向清代词风的过渡。
西陵词人率先冲破了明末婉约为宗的词坛僵化格局,不仅以其极具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开拓性的词学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词学嬗变,更以其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词学精神,开一代风气,有力推动了清初百派纷呈的词坛新格局的形成。更在康熙十年至十八年前后,为适应时代需求进行深层的理论自我调整,将作为多元审美的思想基础的“主情说”纳入到儒家诗教系统中进行改造,昭示着浙西词派“雅正”审美作为新的词学潮流即将到来。而多元审美时代和雅正审美时代即词史中兴的全过程。西陵词人在词史中兴的前期作为时代引领者而存在,在词史中兴的后期作为跟随者被席卷,是明代词学向清代词学递嬗的历史推手之一,也是词史由衰复盛的历史推手之一。
关键词:西陵词坛;词史中兴;主情论;婉约;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