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
- 李健
- 733字
- 2025-04-28 20:15:58
绪论 “三曹”与中国古代诗学
“三曹”是一个特定的文学称谓,特指活跃在汉魏时期建安(196—220)、黄初(220—227)年间的三个重要的文学家曹操(155—220)、曹丕(187—226)、曹植(192—232)。他们不仅是血缘上的父子,更是文学上的同道。他们认定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曹丕《典论·论文》),身处那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在繁重的政治、军事活动之余,仍坚守着文学事业,孜孜耕耘,在诗歌、辞赋创作和文学理论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奠定了他们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地位。“三曹”之名由此生成,一个文学的伟大时代由此诞生。齐梁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较早将父子三人并列,并作出评价:“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2](《文心雕龙·时序》)刘勰的意思大致有两重:一是说他们地位尊贵,二是说他们文学成就很高。如果单纯从地位或者文学成就来说,刘勰的言说无关紧要,因为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关键是,刘勰将他们的地位和文学成就联系起来,强调的是他们以如此之高的政治地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历史上罕有其匹,难能可贵。“三曹”是建安、黄初时期的政治、军事领袖,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他们与“建安七子”等人一道,共同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凡的时代——建安文学,使之成为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刘勰指出,建安文学的特点是“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3](《文心雕龙·时序》),赞赏其在悲凉之中透露出来的慷慨之气,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建安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慷慨悲凉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文学的典范,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景仰。此后的文学家们不仅在诗艺上学习建安,更在精神上师法建安,从而,铸就了中国古代诗学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