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音时期的新诗韵书(1913—1928)
新诗韵书大致依据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音系,由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音系一开始并非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是经过了一些争议之后才明确的。这期间,经历了“老国音”(1913—1928)、“新国音”(1932—1958)和“普通话”(1958—)三个阶段。新诗韵书的编纂历程大致与标准音审音变化的三个阶段相应,故也可以分为老国音韵书、新国音韵书和普通话韵书。[49] 下面我们就按这三个时段,以有代表性的韵书为例,简要论述一下各时期韵书的特点,从中可见新诗韵书的百年发展历程。
“老国音”也称“旧国音”。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组成“读音统一会”,该会对汉语共同语的字音进行审定,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审定了一个6500多字的字音系统。这个系统用注音字母注音,共用了39个注音字母。这套注音字母1918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包括声母24个,介母3个,韵母12个。这套字音系统的字音具体体现在1919年初版发行的《国音字典》里。《国音字典》行用后,使用中多有不足。民国政府1919年又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该会组织校改了注音字母,增加了一个ㄜ(e)字母,实得40个;重新审定了一些字的读法。这次新校改的字音体现在1921年出版的《校改国音字典》里。
“老国音”虽然主要以北京音系为主要审音依据,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也兼顾了历史音变和方音,如区别尖团音、保留入声(南京话的形式,即紧喉,但是在注音上并没有标志,跟阴声韵一样无韵尾,只是注明某字为入声);增加了北京话里没有的一些语音成分,如声母有万(v),兀(ŋ),广(ɲ),韵母有ㄧㄛ(io哟)、ㄧㄞ(iɑi崖)等。对一些字音也规定了特别的读法,如“累类泪”等字韵母读 ㄨㄟ(uei)韵,“蛇者车惹”等字韵母读ㄝ(ê)韵,“哲舌彻热”等字韵母读ㄝ(ê)入声;“歌科何饿”等字韵母读ㄛ(o)韵,“各渴合额”等韵母读ㄛ(o)入声;“学略脚岳”等字韵母读ㄧㄛ(io)入声,“麦陌帛宅摘”等字韵母读ㄜ(e)入声,不读 ɑi 或者 o 入声,“梦蒙翁冯鹏”等字韵母读ㄥ(onɡ)韵,不读ㄨㄥ(uenɡ);“我昂岸”等开口字声母读疑母兀(nɡ),等等。
老国音时期的代表韵书是《国音新诗韵》。该书是赵元任在哈佛大学完成的一部新诗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新诗韵书。这部书最早由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赵元任,1892年11月生于天津,原籍常州武进,是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的后代。赵元任1918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教康奈尔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并曾在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2月逝世。赵元任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在其他领域,如音乐、诗歌等,也极富名望。
该韵书共分序、用书法辑要、今韵辑要表、第一部“理论”、第二部“字汇”五共个部分。全书共收了三千多个常用字。
“序”文部分讲述了编纂这部韵书的动机。一是说,虽然有了《国音字典》 (1919年版),押韵不必专门编纂韵书,但是编一部收一些俗字(破体字)的《国音熟字字典》(即本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说,注音字母虽然描写了韵母的读法,但韵母跟韵母之间是否押韵,还需要讨论。三是说,旧韵书《诗韵合璧》等都是一千年前的语音系统,确实需要编一部今音的韵书。他同时还强调说,有关声调、轻音、儿韵等问题也是需要讨论的。
“用书法辑要”。说明该韵书的如何使用。
“今韵辑要表”。这是一个分韵系统的简表,也是韵书的韵部划分和通叶关系的说明。
第一部“理论”。共分九章。介绍了注音字母、声调、韵的定义、韵的分类、儿韵、通韵、叶韵、通调韵、多字韵、复韵、韵的位置、古韵等的基本内涵。
第二部“字汇”。分三部分:分韵字汇、部首字汇、古网今韵表。分韵字汇是一个以韵母为序,又分五声(阴、阳、上、去、入)的同音字表(约3000字),注音完全依据《国音字典》。部首字汇是按214部首编排(部首下按笔画)的没有注释只有注音的检字表(收字与《分韵字汇》同),注音后面注明所属韵部。古网今韵表将诗韵(平水韵)按韵列出一些常用字,并注明它们所归属的今音韵部。
该韵书共分24韵,另有儿化韵7个。24个韵部之间规定了通韵和叶韵关系,还特别阐明了叶韵的条件,如表1。
表1 《国音新诗韵》分韵及通叶关系(表内国际音标系笔者新加)

表1 《国音新诗韵》分韵及通叶关系(表内国际音标系笔者新加)续一

表1 《国音新诗韵》分韵及通叶关系(表内国际音标系笔者新加)续二

根据赵元任关于韵跟声调的关系的处理方式,每个韵搭配上声调,即可得103韵;再加儿化韵(含声调),可得127韵。又根据赵先生关于“通韵就是语音近似的程度够可以通融互相押韵的关系”,那么“日、思”“安、烟”“恩、温”“音、氲”“鹰、鞥”可以混押,这样实际就剩下19个不带调的韵。
赵元任的体系是历史上最具学理分韵体系,有着严密的语音分析。然而,学理有时妨害对押韵实际的观察,如“日、思”“安、烟”“恩、温”“音、氲”“鹰、鞥”这样的分韵,从押韵看,无论如何是不能当作不同押韵单位的。究其原因就在于赵元任认为,押韵押的是韵基相同(韵腹要区别细节,如认为“安”与“烟”韵腹有别),没有系统地从音位的角度处理通韵关系。
onɡ韵母和ionɡ韵母,赵书没有单列,而是分别跟ㄨㄥ(uenɡ)和ㄧㄨㄥ(iuenɡ)合并。从音位学看,这是有道理的;从语音描写看,音值保持区别为好。至于一些旧字音的处理、保留入声、区别尖团音等,那是受老国音体系的影响,不能算在赵书的头上。
另一部据老国音编写的韵书是李炳卫的《韵典》。该书从1927年开始编写,到1934年才由京城印书局出版。该书共分12韵纲,即十二韵,跟十三辙系统相类,他所依据的音系是《校改国音字典》之音注。该书首列ㄧ(i,含舌尖韵母)、ㄨ(u)、ㄩ(ü)三个韵母韵,然后开列十二韵纲:ㄚ韵纲(ɑ)、ㄛ韵纲(o)、ㄜ韵纲(e)、ㄝ韵纲(ɛ)、ㄞ韵纲(ɑi)、ㄟ韵纲(ei)、ㄠ韵纲(ɑu)、ㄡ韵纲(ou)、ㄢ韵纲(ɑn)、ㄣ韵纲(en)、ㄤ韵纲(ɑnɡ)、ㄥ韵纲(enɡ/onɡ),最后附有ㄦ音。三个韵母加12韵纲,实际有15韵部,如把儿韵算上,实际是16部。阴声韵纲含有入声字,实有阴、阳、上、去、入五声。每一韵纲先列出该韵纲的音节表,后分声调列字。
《韵典》实际是按韵编排的字典,类似《广韵》的体制,其目的并不限于押韵。
《韵典》出版时,新国音已经审定,李氏为何仍遵从老国音?推测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该书编纂时还行用老国音,其音系框架已定,不便改从新国音;也有可能是李氏并不认同新国音,老国音也许更符合他的想法。
随着新国音的行用,老国音韵书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赵元任先生的首创新韵书之功是不能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