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歌的押韵传统

押韵是汉语诗歌传统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标志之一。朱光潜说:“与格律有关的是 ‘韵’(rhyme)。诗歌在原始时代都与乐舞并行,它的韵是为点明一个乐调或是一段舞步的停顿所必需的,同时,韵也把几段音节维系成为整体,免致涣散。近代徽戏调子所伴奏的乐声每节常以锣声收,最普通的尾声是 ‘的当嗤当嗤当晃’, ‘晃’就是锣声。在这种乐调里锣声仿佛有 ‘韵’的功用。澳洲土著歌舞时所敲的袋鼠皮,京戏鼓书中的鼓板所发的声音除点明 ‘板眼’(即节奏)之外,似常可以看作音乐中的韵。诗歌的韵在起源时或许是应和每节乐调之末同一乐器的重复的声音,有如徽调中的锣,鼓书中的鼓板,澳洲土著歌舞中的袋鼠皮。”[26]他还引用邦维尔《法国诗学》里的话:“我们听诗时,只听到押韵脚的一个字,诗人所想产生的影响也全由这个韵脚字酝酿出来。”[27]

押韵为什么会成为诗歌的重要形式标志?这是因为诗歌本质上是吟咏或歌唱的,主要不是阅读的。若诗歌只是书面阅读的文体,那么,它跟其他文体就没有了本质区别。因此,押韵是为了好听而不是为了好看。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趋异,故唇吻纷乱;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未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媸,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28]他还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所说的“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讲的就是押韵的艺术效果。押韵在诗歌表现上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韵字设置的疏密、变换或反复,使得诗歌的声音和谐,产生“语音缭绕”的回环美;二是通过一定位置上的韵字的设置,可使诗句串联在一起,构成不同的诗节,隔离不同的诗段。

根据对历代汉语诗歌押韵的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应该予以重视。

(一)押韵是自然的语言艺术行为

诗歌押韵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艺术创作行为。在自然语言状态下,诗人押韵纯出天籁,全靠诗人对自己语言的语音感知,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能,也不需要特别的语音训练。

按照汉语的押韵传统,押韵依据是语言的音系,当一个音系里的语音成分组合成韵基(有人称为韵身,即韵母中不含介音的部分)之后才可以产生押韵这种艺术行为。押韵产生的和谐、缭绕的艺术效果来自韵基的相同。但是,韵基并非押韵的唯一依据,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韵基也可以押韵。从语音学上说,音系具有唯一性,不存在普遍性的音系,共同语有共同语音系,方言有方言音系,并且音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诗歌押韵可以押共同语韵,也可以押方言韵,有时也可以模仿古人的用韵。由于音系的时代变化,历史上的诗歌用韵,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下面我们用一首诗予以说明。

兔罝

诗经·周南

肃肃兔罝(tziɑ),(鱼部)

椓之丁丁(tenɡ);(耕部)

赳赳武夫(piuɑ),(鱼部)

公侯干城(zjienɡ)。(耕部)

肃肃兔罝(tziɑ),(鱼部)

施于中逵(ɡiu);(幽部)

赳赳武夫(piuɑ),(鱼部)

公侯好仇(ɡiu)。(幽部)

肃肃兔罝(tziɑ),(鱼部)

施于中林(liəm);(侵部)

赳赳武夫(piuɑ),(鱼部)

公侯腹心(siəm)。(侵部)[29]

……

《兔罝》共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三章都是交替用韵,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

(二)不同时代押韵的语音依据不同

押韵的物质基础是语言中的词的语音。可是,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音也是不断变化的。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30]所以,我国历史上的诗歌押韵常常跟同时代的语音相依存,语音变了,押韵的系统也会变。历史上,汉语语音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变化,语音史研究者称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一般认为,东汉之前的时代称为上古音,相应的东汉之前的诗歌用上古音押韵,以《诗经》押韵为典型,其他诗歌大致与《诗经》的用韵高度一致;魏晋到晚唐五代的时代是中古音,以《切韵》这部韵书记录的语音为代表,相应的这个时代的用韵与《切韵》相近。宋代以后到明末清初为近代音,以《中原音韵》这部韵书记录的语音为代表,相应的宋词、元曲的用韵与之相近。清代以来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语音,因此,北方俗曲、民歌用北方话押韵,押韵系统跟《十三辙》相近。

(三)押共同语韵是诗歌用韵的主流

从历代汉语诗歌押韵的实践来看,诗歌押韵的主流是押共同语的韵,虽然也有押方言韵或古韵的诗歌,但不是诗歌的主流。汉语共同语形成的历史很早,先秦时期叫“雅言”,汉代叫“通语”,魏晋以后称“正音”,明清称“官话”,近现代以来称“国语”(“普通话”)。虽然历史上的共同语音系并不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有着明确的音系依据——北京话音系,但是历代都维系着一种全国通行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共同语音系。历代诗人押韵,大致遵循一个系统相同的语音系统。比如,唐代早期(盛唐前)的近体诗,大致押共同语韵,依据的是《切韵》系统,与“平水韵”相类。如: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臣功。

——该诗押一东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该诗押二冬韵

按照初唐的共同语系统,东韵和冬韵是不同的韵部,两者一般不在一起押韵。

由于历史上共同语的普及程度和规范性都不高,有的诗人会不自觉地押方言韵。比如,在元代共同语里,后鼻音-ŋ、前鼻音-n和闭口音-m的韵母是要分别押韵的,不可以混押。但是,有的曲家由于自己的方言分不清三者的区别,就可能混押。如:

【双调】 湘妃怨

杨朝英

寿阳宫额得魁名(ŋ),南浦西湖分外清(ŋ)。横斜疏影窗间映(ŋ),惹诗人说到今(m),万花中先绽琼英(ŋ)。自古诗人爱,骑驴踏雪寻(m),忍冻在前村(n)。

后代模仿古代的诗体,一般仿照古人的押韵方式,就会用古韵。如: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该诗押十二侵

祭风台

宋湘

何处烧军问劫灰?舟人指点祭风台。

灵旗暗转江云动,古柏阴生水鹤来。

吴蜀君臣俱健者,东南草木尽兵材。

谁教八十余三万,赤得千秋一壁回。

——该诗押十灰

明清时代,-m、-n韵尾的相关韵已经混同,可是近体诗还是要分押。于谦的诗里,没有一个-n尾的字。同样,从唐代开始近体诗规定咍、灰韵可混押,可是明清时代,两者韵母完全不同,不可能押韵。宋湘的诗完全遵循古人规范,让“灰台”等字押韵,就是用的古韵。

(四)自然韵与规定韵

当一种诗体刚开始的时候,其用韵大致出自诗人的自然语感。选择押韵的韵字完全靠作者的语音感觉,这样的用韵可称为自然韵,比如先秦、两汉的诗歌辞赋,六朝民歌,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明清时调等用的都是自然韵。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自然韵在不同时代、不同方言里是有区别的。例如先秦的韵部系统不同于两汉,隋唐的韵部系统不同于两宋。就诗体来说,元曲不同于宋词,宋词不同于唐诗。就地域来说,京韵大鼓不同于河南豫剧,山东吕剧不同于昆曲。

诗歌用自然韵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复杂,共同语普及程度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口语为基础的自然韵存在极大困难,加之自唐代科举把诗歌创作作为考试的内容之后,社会上需要有一套规范的统一的押韵体系,唐代由政府颁布了用韵规范,诗人不能随意用韵。唐代颁布的用韵规范,依据的是由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改订的韵书——《唐韵》,宋代依然沿用唐代的规范,并对韵书做了修订,改名为《广韵》《集韵》(简本为《礼部韵略》)。由于《切韵》系韵书,跟实际语音有距离,从唐代开始就有人主张归并一些韵,并规定某些韵独用,某些韵同用,把同用的合并一下,就剩了112韵,这大致就是唐代的规定韵。到了南宋,平水(今属山西)人刘渊在其所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3年初刊)中,把《礼部韵略》中规定的同用韵合并,得107韵。差不多同时,也是平水人的金代王文郁在其《平水新刊韵略》(1229年初刊),把《礼部韵略》中规定的同用韵合并,而成106韵系统。106韵系统后世称为“平水韵”,也称为“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自然韵和官颁规定韵之外,还有一种规定韵,虽然不是官韵,但是,由于后人模仿前代的诗体,但并不使用那个时代的语音,为了提供押韵依据,后来才有人根据前代的押韵,归纳成韵书,如词有《词林正韵》(清人戈载归纳)、曲有《中原音韵》 (元人周德清归纳)、白话诗歌有《北京音系十三辙》(张洵如归纳)等韵书。《词林正韵》是填词的参考、《中原音韵》是填曲的参考、《北京音系十三辙》是明清以来白话诗歌的参考。

(五)用韵方式的多样性

历史上,除了近体诗(律)之外,其他诗体的用韵方式相对自由些,虽说宋词、元曲都有一定的用韵规范,但比起近体诗来说,可变通的地方比较多。先秦诗歌、民歌、时调等更是自由用韵,一首诗里何句用韵、何句不用韵,何处换韵、换几次韵全看诗人的意愿和需求。

近体诗要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绝少换韵。古体诗的用韵要自由的多,既可以平、上、去、入声的字分别押韵,也可以合押(入声不能合押),也可以中间换韵;宋词和元曲的押韵对声调要求不高,可以合押(词的入声字单押);词则根据词牌的不同可以换韵也可以不换韵,曲则不换韵。

(六)严韵与通韵相济

根据历史上自然押韵的行为分析,诗人押韵有和谐韵和一般和谐韵的不同,习惯上称和谐韵为严韵,一般和谐韵可称为通韵。一般来说,押严韵是常例,押通韵是变例。严韵的基本要求是韵基完全相同(或韵基相近的韵母具有互补关系),押韵时用韵腹和韵尾完全相同的韵字。这是最好的押韵行为,正所谓“有才者本韵自足矣”。[31]严韵通常是审音的结果,所谓“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32]就是针对严韵说的。比如,近体诗押韵要求鱼/虞两韵、东/冬两韵不可互韵。根据严韵归纳出来的韵部系统,称为严韵系统。

押严韵是诗歌押韵的主流,可是,历史上各个时代都允许某些严韵之间可以通押。这些可通的严韵的韵基在语音上有相似之处,在语感上也接近。通韵的目的是“欲广文路”(陆法言《切韵序》语),给诗人一定的自由。历代都有这方面的认识。如宋代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陈君节,字明信,言炼句不如炼韵。余以为若只觅好韵,则失于首尾不相贯穿。”[33]惠洪《天厨禁脔》言:“古诗以意为主,以气为客,故意欲完,气欲长,唯意之往而气追随之。故于韵无所拘,但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泛人傍韵,乍还乍离,出人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34]

能够通韵的严韵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严韵都可以通押。通韵的条件主要有三:一是有的严韵之间,韵基虽然不同,但语音近似,韵母有互补关系;二是有的严韵之间,韵基上语音有某种性质的相似,语感上有某种接近;三是有时候个别严韵因为其特别的原因,人为的规定可以通韵。如十三辙系统里,儿韵母的字,允许跟舌尖元音的韵母押韵。也有的韵很窄(字数少),存在检字困难,不得不变通押韵方式。根据通押的关系,合并某些严韵之后,这样的押韵系统,可称为通韵系统。

历史地看,严韵是押韵的常例,通韵是变例。即使可以通韵的严韵,往往也以单押为主。因此,根据历史传统,严韵是押韵的基本形式,是大多数诗人遵循的押韵体系;通韵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采用的变通的押韵方式,虽然可以押韵,但并非完全和谐。

下面我们来说说历代韵书。

隋代以前没有韵书传世。相传曹魏时期有李登的《声类》、晋代有吕静的《韵集》、六朝时有五家音韵等,但都没有流传下来(后人虽有辑佚,也只见一鳞半爪)。直到隋代陆法言《切韵》问世,才有了较完备的韵书传世。《切韵》之后,历代都有重要韵书,如《唐韵》(唐)、《广韵》(宋)、《礼部韵略》(宋)、《集韵》(宋)、《改并五音集韵》(金)、《新刊韵略》(《平水韵》)(金)、《中原音韵》(元)、《洪武正韵》(明)、《音韵阐微》(清)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韵书共同构建了汉语文化特有的韵书文化系统。

韵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是分韵。分韵就是对实际语言音系的韵母系统进行分类。给韵母分类就要有依据、目的和原则。根据历代韵书编纂的不同情况可从三个方面把握:(1)从分韵的依据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根据当时的共同语音系,如《切韵》《中原音韵》;二是根据某一方言音系,如明代王应电的《同文备考》;三是根据前代共同语音系,如《广韵》;四是根据编者设想的音系,如《洪武正韵》。(2)从分韵的目的看,主要两种:一是为了审定音系,为每一个字音确定读法的正音韵书,如《切韵》《广韵》,即陆法言所谓“赏知音”者;二是为了韵文押韵而归纳的韵部,将一定数量的同韵字纳入所分的韵部里,如《中原音韵》。两者虽然都划分韵部,但在韵部的数量上,常常前者多,后者少。前者强调字音的准确,后者强调字音韵基的相同或相近。(3)从分韵的原则看,主要有:一是韵基相同,声调相同,如《切韵》 《广韵》 《洪武正韵》等,可以称为“以调统韵”式。二是韵基相同,不考虑声调,如《中原音韵》,可称为“以韵统调”式。三是韵母相同,声调也相同,如现代汉语研究中,学者所编制的各类音节表,可称为“音节韵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