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 李晓峰 刘大先
- 507字
- 2025-04-25 19:06:45
导言 问题与前景: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李扬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一书中,用“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来描述传统与现代、左翼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关联[1]。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没有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加入这一“多民族国家”,就没有多民族国家。同样,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学而言,没有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认同并加入多民族文学的集体合唱,就没有多民族的国家文学。事实上,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日益成熟的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在中国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都充分说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学,早已不再是政策倾斜下的文化保护策略,而是不可或缺的关于“中国”或“中华”国家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何来中国文学”不是一种共识,而是一种事实。而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无论是对中华文学发展历史的再认识,还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自身建构,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是中国文学从观念到范式更新与转型的必然归宿。少数民族文学的问题与多民族文学的前景,都预设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整体建构以及中华民族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多极化的世界或未可知的未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