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漱石的生平述评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小说家,英国文学研究家,被誉为“伟大的人生教师”“日本文学之母”,等等。漱石的作品长期拥有众多读者,日本人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之后仍然爱读他的作品。据说日本图书馆里,他的书破得最快。

日本另一个大文豪森鸥外(1862—1922),曾经把近代学者分成一条腿学者和二条腿学者两类。他写道:“新日本是东洋文化和西洋文化共处又交融的国家。在这里,既有立足于东洋文化的学者,也有立足于西洋文化的学者。但他们都是靠一条腿站立的学者。”在他看来,尽管东洋学者和西洋学者都是有用之才,然而这些一条腿的学者的意见是有偏颇的。东洋学者的观点太保守,然而西洋学者又太激进。现在许多学问上的葛藤冲突都由此两要素相争引起。于是时代要求把东西洋文化融为一体的两条腿学者。[1]漱石的出现就完全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所以受到森鸥外称赞。1910年,森鸥外在《夏目漱石论》中就说:“在我读过的书里看到了许多长处,没有看到可以说是短处的地方。”[2]漱石的书究竟有什么好,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他是怎么样有如此贡献的,他山之石能否攻我之玉,是否值得我们研究?

夏目漱石生于动荡、变革时代,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于江户一个名主家庭。所谓名主,就是管理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明治维新后,漱石的父亲虽然又被任命为区长,但不幸有八个蒙面大盗抢走了他家五十两金币,使夏目家境日落千丈,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憾。而漱石更是生不逢时,已经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先于他来到这个家庭,加之年近半百的母亲无奶,父亲一狠心把他送给了一家小杂货店,后来又给另一个名主盐原昌之助当养子。

刚到而立之年的养父母待他虽如掌上明珠竭力讨他欢心,然而好景难长。十岁时因养父母离婚,他又重返老家,但始终未得到亲生父亲的宠爱。直到二十二岁,因两个哥哥先后患肺病过世之后,他才把户口迁回老家。当时由父亲付给养父一笔养育费后正式签约断绝关系,可是他与养父的关系长期纠缠不清,成为他的一个心病而非常烦恼,构成自传体小说《路边草》的主要内容。《路边草》的主要故事是以刚从国外回来并且已经成为名人的主人公,在一条坡道上,与已经有些苍老的养父邂逅开始,以主人公一家人对待不断变着手法要钱的养父的不同态度及其矛盾为主要内容,并且以最后给了一笔钱来结束故事。作者以这个故事反映自己不幸的一生,倾吐对人生的看法,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妻子以为交出一笔钱后,就可以了结养父的纠缠而高兴时,主人公则并不乐观。他认为这只是表面上解决。世界上的事情一旦发生就会永远继续下去。只不过变了形态,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明治时代初期,汉学尚时兴,十五岁时,漱石曾退出东京府立第一中学进二松学舍学汉学。他在《木屑录》里说:“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可证明漱石的汉学基础是在青少年时代打好的。嗣后,他在兄长启发下认识到时代潮流便改学英语,还以为英国文学和汉文学一样有趣味,而立志进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他后来觉得仿佛受到英国文学的欺骗,表明他已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反映他对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褒贬态度。

进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大学学习英语及英国文学,对漱石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第一,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俳句革新家的正冈子规,他们互相切磋俳句,探讨文艺理论和人生道路,获益匪浅;第二,为他去英国留学打好了外语和文学基础;第三,他取得了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

漱石是在1900年,即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同一年到英国留学的。由于助学金微薄,漱石未能进剑桥之类名牌大学听课,主要靠自修,至多请莎士比亚专家辅导过几次。从英国人身上漱石嗅到了令人讨厌的铜臭味,可以说漱石留英的重要收获,一是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二是弄清了究竟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在1902年给岳父中根重一的信里,漱石曾写道:“国家的进步应归根于如何使用财源。”表示他最担心的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使国家发展艰难,指出欧洲今日文明之失败,根本原因就是贫富悬殊过于明显。他还说马克思所论作为纯粹的理论虽然有缺点,但在今日之世界上出现是理所当然的。这封信还透露他准备写文学论的宏伟计划,他当时就认为“与其论述如何观察世界,倒不如从如何解说人生入手更好。他准备先论述人生的意义、目的及其活力之变化。其次论何谓开化,解剖构成开化的诸因素。最后论诸因素的综合发展对文艺开化的影响”。他还认为必须从哲学、历史、政治以及心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入手进行研究。漱石由于节省生活费用来购书,埋头苦读,用蝇头般大小的字密密麻麻地记下的笔记足有好几寸厚,为此得了严重神经衰弱症,于1902年12月5日离开英国,翌年1月24日回到东京。

漱石留学期间,岳父在政争中失败后,做投机生意,又亏了老本。漱石回国时,家里负债累累,不得不请神经科博士吴秀三开出有病的诊断证明,才得以调离保送他去留学的熊本第五高等学校,违心地回到母校东京大学从事他根本不乐意干的教师工作。由于学生听惯漱石的前任,原外籍教师小泉八云(1850—1904)富于感情色彩的授课方法,对于漱石偏重理论的教法很不习惯,这也使他十分苦恼,经常考虑着辞职问题,致使神经衰弱复发。所以漱石在《文学论》序里说,回国以后的两年多也是不愉快的。为了摆脱这些烦恼,漱石接受高滨虚子的建议,搞起创作,漱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我是猫》就是这样开始创作的。从1904—1907年进《朝日新闻》主编文艺栏,是漱石的业余创作时期,主要作品除了《我是猫》外,还有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风暴》以及取材于英国历史的小品《伦敦塔》《幻影之盾》《琴音》和《薤露行》等。

1907年主编《朝日新闻》文艺栏后,漱石的创作进入专业作家时期,在该报上先后连载了长篇小说《虞美人草》《矿工》以及所谓三部曲《三四郎》《其后》和《门》等风格各异的长篇小说。一般认为他进报社后精心创作的爱情故事《虞美人草》不太成功,我觉得这部小说最典型地表现他在《文学论》里强调的所谓“爱情亡国论”。《矿工》是漱石唯一反映日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工人恶劣的生活和劳动环境的作品,采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新手法。爱情三部曲中,影响大、成就最高、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尖锐的是《三四郎》。引起他与日本自然派作家田山花袋争论的也正是这部作品。

1910年重病差一点夺去漱石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修善寺大难”。同年发生了逮捕幸德秋水等26个社会主义者的“大逆事件”,日本社会进入更黑暗闭塞的时代,漱石的创作也进入了后期,主要作品有被认为后期三部曲的由短篇小说连缀而成的《行人》《心》《过了春分时节》及自传体长篇小说《路边草》等。事实上,《行人》和《心》的情节、主题与前期三部曲关系更密切些。《行人》写大学教授一郎怀疑妻子勾引弟弟的故事,颇像《门》里小六与哥嫂微妙关系的发展。后期代表作《心》是部道德悲剧,深化了《门》里友谊、爱情和贪婪的主题。但情调比《行人》更加低沉,人生的出路唯有自尽一条路。探索日本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道德及爱情五部长篇小说,以主人翁自杀结束,正是作者不幸的人生和他所处的不幸的时代,以及他悲观失望的世界观的真实流露。

对于他来说,除了不幸的童年生活外,其后的婚姻和家庭也使他不快。妻子又不是他所理想的美人,文化低、教养差、爱睡懒觉。他留学期间,多次写信流露不满的,首先是妻子常常不回信,二是谆谆告诫妻子要改掉睡懒觉的毛病。加上子女多而且头几个都是女孩,生活又困难,夫妻关系有时很紧张,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1906年,他在给铃木三重吉的信里,就直露地表示美食、美服、美女之类理想彻底破灭后,他深深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想象的正好完全相反”。

1916年12月9日下午6时45分,一生多病的漱石,因胃溃疡多次出血后与世长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暗》连载到188回,成为他未完成的不朽名著。漱石的创作时间不长,但著作甚丰,除小说和评论外,还写了208 首汉诗、大量俳句、书信、日记、散文和讲演。

漱石的一生,从当养子到复归原籍,从学习汉学到学英国文学,从教师到留学及再当教师以及多病等,对于他的文学论著,对他的世界观、他的创作思想和风格直到作品的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