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孙犁小说复杂、多元。单一视角、单一理论、单一工具难以完成本论文的研究任务。从本论文题目中可以看出,笔者进行的是主题研究,但用的是叙事学的方法和空间理论的视角。在具体进行过程中,还要动用文本细读这一批评工具。由于孙犁小说反映的是中国革命最“左”的一段历史时期,要想理解其背景,必然涉及一些政治理论问题。而孙犁自己曾说:“你要不知道中国的伦理学,你也很难写好小说。因为小说里面要表现伦理。”[55]如此,本书还会利用伦理学的视角对孙犁小说进行考察。政治理论、文化学、空间视域、叙事学、文本细读各种批评理论的综合运用才能帮助我们厘清孙犁小说主题的复杂、多元、渐变……对于我们来说,理论是工具,多种工具并用,是用来解决存在于孙犁小说主题及其表现方式复杂多变的唯一可能。但无论有多少种理论工具,其前提是对孙犁小说文本的细读,甚至“超细读”——解剖。孙犁小说重空间叙事,不重线性叙事,很多典型细节并置在一起,将丰富的历史境遇、政治变化包含其中。且孙犁小说的大面积互文现象导致省略叙述,被省略的部分又并未真的被略去,因而需要一边解剖一边联想。总之,本书以对文本的“超细读”为基础,以多种理论为工具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分析、综合、提炼、概括为基本思维模式;以文学—历史相互参照为辅助手段,终极目的是将各个时期的孙犁小说打通。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通过文本分析从孙犁各个时期的小说中提取叙事结构,考察孙犁小说主题渐变与叙事的嬗变之间的规律,探索孙犁小说的叙事秘密。孙犁是怎样完成既服务政治又不失真诚,不违背良心,且保证小说的诗情画意这一复杂美学任务的。而在这一叙事过程中,孙犁怎样将“群体突围”这一宏大主题表达得那样生动、细腻,又怎样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主题转换的。总之,是打到叙事技巧与主题表现之间的规律及变化。

本书的难点在于梳理孙犁小说由“群体突围”向“个体救赎”转变的逻辑机制。因为孙犁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创作时间较长,有写于抗战时期的,有写于土改时期的,有写于建国初期的,不同时期的相同题材小说都会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在叙事上有所观照。这就为梳理孙犁小说主题与叙事嬗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麻烦。以题材为依据还是以创作时间为依据进行梳理成为一个逻辑难题。按照题材划分,同是抗战小说,写于抗战期间的、写于土改期间的和写于建国初期的,居然有那么明显的不同。比如,《邢兰》《老胡的事》《走出之后》《荷花淀》等并没有阶级斗争概念,是全民抗战,呈现出来的是群体形象。但《风云初记》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他们之间的对立是鲜明的。如果按照时间划分,在抗战时期的抗战小说和解放初期的抗战小说之间存在一个土改小说板块。写作时间相同,但因题材不同,叙事策略不同。这一难题着实不好解决。

本书的创新之处有三:其一,打通了孙犁写于三个时期,时跨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创作脉络,将被分裂的“新老两个孙犁”还原统一到了一起;其二,找到了孙犁隐藏在小说中的关于文学、政治、现实等各要素关系的“达·芬奇密码”,为孙犁小说作为“革命文学经典”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三,发现了孙犁短篇小说的结构机制——“构件式”短篇组合而成的“另类长篇”。所以,孙犁小说虽短,却给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和崇高感。


[1] 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同〈文艺报〉记者谈话》,《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70页。

[2] 孙犁:《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3] 孙犁:《文艺学习》,《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4] 夏云:《重写现代——“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的阅读与反思》,《南方文坛》2014年第2期。

[5] 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同〈文艺报〉记者谈话》,《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61页。

[6] 孙犁:《连队通讯写作课本》,《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7] 刘锋杰:《文学想象的“政治”及其超越性》,《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8] 刘佳慧:《孙犁作品中的互文现象阐释》,《科学·经济·社会》2014年第2期。

[9] 刘佳慧:《孙犁作品中的互文现象阐释》,《科学·经济·社会》2014年第2期。

[10] 雷德侯:《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

[11] 刘怀章:《无尽的思念》,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页。

[12] 林希:《风范永存》,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页。

[13] 从维熙:《荷香深处祭文魂》,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

[14] 从维熙:《荷香深处祭文魂》,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

[15]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16]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17] 铁凝:《怀念孙犁先生》,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页。

[18] 铁凝:《怀念孙犁先生》,铁凝、贾平凹等编《百年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页。

[19] 徐光耀:《最纯粹的作家》,刘宗武等主编《孙犁百年诞辰纪念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 64页。

[20] 林志浩、张炳炎:《对孙犁创作的意见》,《光明日报》1951年10月6日。

[21] 林志浩、张炳炎:《对孙犁创作的意见》,《光明日报》1951年10月6日。

[22] 王文英:《对孙犁的〈村歌〉的几点意见》,《光明日报》1951年10月6日。

[23] 王林:《介绍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刘金镛、房福贤编《孙犁研究资料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5页。

[24] 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同志的〈白洋淀纪事〉》,《新港》1958年第4期。

[25] 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同志的〈白洋淀纪事〉》,《新港》1958年第4期。

[26] 楚白纯:《评〈风云初记〉》,《河北文学》1963年第8期。

[27] 黄秋耘:《关于孙犁作品的片断感想》,《文艺报》1961年第10期。

[28] 钟本康:《风格独特的〈风云初记〉》,《文艺报》1963年第5期。

[29] 冉淮舟:《读〈风云初记〉》,《文汇报》1963年2月20日。

[30]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上)——〈白洋淀纪事〉》,《河北文学》1962年第1期。

[31]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中)——〈铁木前传〉》,《河北文学》1962年第1期。

[32]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下)——〈风云初记〉》,《河北文学》1962年第3期。

[33] 吴子敏:《白洋淀上抒情曲——孙犁的〈嘱咐〉》,《北京文艺》1978年第4期。

[34] 郭志刚:《人物、描写、语言——〈白洋淀纪事〉阅读札记》,《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35] 郭志刚:《谈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光明日报》1978年4月29日。

[36] 金梅:《试论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短篇小说》,《文学评论》1982年第8期。

[37] 郭志刚:《孙犁现实主义创作的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38] 郭志刚:《充满激情和思想的现实主义——孙犁创作散论》,《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39] 冯健男:《孙犁风格浅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40] 王家伦:《贮满着诗意的小说——谈孙犁小说的写景与抒情》,《名作欣赏》1981年第4期。

[41] 高城英:《孙犁的艺术个性——兼谈他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零陵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42] 胡明珠:《孙犁小说的“诗美”》,《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43] 苗时雨:《诗的艺术——简论孙犁的创作风格》,《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44] 李延才:《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台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45] 袁振声:《论孙犁对小说文体的革新》,《孙犁作品评论续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版,第214页。

[46] 陈越:《我观孙犁》,《文学自由谈》1990年第3期。

[47] 彭在钦:《简论现代“田园抒情小说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48] 刘增杰:《四峰并立:论解放区短篇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2期。

[49] 马伟业:《孙犁:新牧歌文学的创造者》,《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50] 赵建国:《孙犁解放区作品的历史贡献》,《岱宗学刊》1997年第3期。

[51] 刘亚:《试论孙犁延安时期小说的模糊叙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2] 魏美玲:《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问——论孙犁的“芸斋小说”》,《长江学术》2015年第1期。

[53] 宋宇、马德生:《诗性与真实——孙犁“白洋淀系列”小说创作风格探析》,《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

[54] 黄德海:《知识结构变更或衰年变法——从这个角度看周作人、孙犁、汪曾祺的“晚期风格”》,《南方文坛》2016年第6期。

[55] 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孙犁文集》(5),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