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现代诗接受的瓶颈与疏解
几经考量,终于坚定如下理念:不做教科书样板——面面俱到、完整规范,宁可突出问题意识,力争几点新意;削减背景、常识、史料的谱系堆砌,避免“引桥”过长而焦距模糊;更不以西方接受反应理论做亦步亦趋地移用,只是将其合理内核“植入”研究过程,偏重“拿来主义”视界下对本土经验的应用性跟进;主要是从具体的接受实践梳理中,拎出最苦恼的难题,加以辨析,即紧紧围绕现代诗接受的“三性”——特异性、开放性、有界性展开。以此为轴心,是考虑到接受的范围实在太广泛,需要有所侧重。基于接受的特异性是接受基础,接受的开放性是结果,而接受的有界性是对结果的必要“保护”与“限制”,故而三个环节构成接受的紧致链条,做三个层次推进,也自然成为整体框架——上、中、下三编体例。
上编梳理接受的“多端变频”,首先是对中西诗歌接受理论进行粗略比较,侧重古今诗歌接受差异的辨识,在此背景下体察现代诗这一文体的“变色龙”特征,究竟为何难以“进入”和“进入”后的变化多端,涉及众声喧哗与影响因子,涉及接受的准入、沉默、瓶颈及“再造”;涉及接受的最大“烦恼”——晦涩及有效或无效,最后导向具有“终极”意义的接受经典化。
如果说接受的变频主要由文体的特异性引起,那么接受的“无边开放”则来自接受主体的“发酵”,所以中编瞄准接受主体这一“始作俑者”:讨论接受主体“分型”后的“感染·引致·阐释”三大效应;描述接受主体“切分”“区隔”所导致的大众与精英的泾渭接受格局;辨识接受主体进入高级阶段,有关“强制阐释”出现的“负”问题;推举接受主体的常规手段“误读”与“细读”;探底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接受趋势、以“阐释共同体”为接受前提,从而在整体上提出接受的“哑铃”图式。
无边的开放不能没有节制,需要谋求某种“制约”机制。下编标示的“有界性”,意在集中探寻好诗的接受响应及其相应的“品级”梯度。首先梳理百年新诗接受路况,厘清接受误区;重返接受的“细化”方案——以心动为主导的“四动”响应,并导向“接受坐标”——纵轴上的文本生成性与横轴上的接受响应度的平衡。继而分为五等接受梯度,以完成“最后归属”。但愿这样的思路与安排,能走出目前接受的混乱、止步于“无边”的分散的细读格局而自我陶醉;经由“品级共同体”,求取最大化的接受“公约数”。
每种研究都有它的长处、短板与不易解套的“死结”。现代诗接受的最大难题和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集中在下面三种反对声音,也是本接受论能否推进的节点。
第一种声音:由于个体差异太大,现代诗接受根本无法达成共识,所谓“混乱”,乃属正常局面,无须“平复休整”。既然已认可读者是接受中心的上帝,那么“每一个人都是标准”的提法,也不是不可以成立的。
第二种声音:所谓接受的“四动”响应,因为完全起源于生理学上的“心动”,充其量它只是个心理标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诗美接受标准。
第三种声音:接受既然无法量化,那么建立所谓的接受尺度、标准是极其危险的,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针对上述质疑声音与研究瓶颈,这些年来笔者在有关研讨会、笔会,多次深入与同道交流对话,抉瑕摘衅,反复推敲,试做以下回应。
(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是接受的规矩又是难题,但我们不妨采用“阐释共同体”或“品级共同体”这样的“虚拟”平台——在同一历史时区、相近板块中建立互相协商、妥协,具有“相似性家族”的对话,来削减、包容差异,即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共识前提下,自觉某些约束,从而以某种共同体身份,抵御接受的“无边无际”和绝对的相对主义。
(二)人类一直以来都把心、脑器官“捆绑”在一起,“心动”实际上作为“脑动”的晴雨表,心脑是一起“并列”工作的。换句话说,心动是脑动的替代物,这使得表面上是心动的心理反应,内里依然可以指向科学意义上脑动的——关乎精神、意识、情感的活动。既然心动的心理响应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大脑活动的真相,表达了精神、意识、情感上的整体倾向性,那么通过“四动”的大小、强弱不等的反应,完全有可能出示接受的最后判断。
(三)艺术接受总是主观的模糊感受,不能精确量化,但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对审美接受做出“细化”响应。我们尝试用一种折中方案——粗放式的“品级”系列来代替精雕的“刻度”。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毕竟还是存在哪几条路径更为合理、在理——的取舍路况。一种参照如若能被某些群体认同,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好的论域,还需配套好的方法论。本项研究注意在基础理论中“集中采蕊”,“为我所用”;加强“田野调查”,且将话语言说与可操作性结合一体;适当加入科学主义成分,增强实证,体现为某些图示、数据、公式、报表的量化运作,以及问卷、访谈、调查的辅助(计有自制图示16幅、公式4个、引用数据17份、问卷调查6次、影印4件)。虽然模糊是诗歌的本性,但适当量化有助于问题的凸显。同时多次采撷典型个案,从特殊中归纳普遍,在普遍中提炼特殊,让多样化的实证更具说服力,也让枯燥的文字多一点“在场”感。[12]
接受的最后归宿,是指向好诗的接受尺度与品级,关键是解决文本客观性与接受主观性的辩证。在虚拟的接受坐标上构筑“品级共同体”,经由“协商”“妥协”,形成接受序列。首要问题是解决诗与非诗的界限,然后再叩问诗的好坏、高低、优劣之分。作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现代诗的接受是个无底洞,每一层、每一次探触,都是“高低不平”,硬要从中踩出几个脚印,不顾虚浮或踏实,只因那洞口透出来的微光太过诱人,蕴含的谜底时时发出感召。今后,我们仍将与同道们一起,朝着那个方向继续求道砥砺。
[1]管见所及,1983年就有单篇译介《论文学接收》(冯汉津),专著译介也接二连三,有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87)、简·汤普金斯等《读者反应批评》(1989)、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1991),姚斯《审美经验论》(1992)、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1998)等。综合性研究论文集更有三十多种,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张廷探《接受理论》、汤普金斯选编、刘峰等译的《读者反应批评》是其中的佼佼者。
[2]21世纪以来,“接受”“反应”理论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还有: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1年;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年;苏芊芊《上游的作者,下游的艾柯》,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贺晓武《虚构诗学——以伊瑟尔文学思想为基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李知《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李士军《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年;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2年;钟观凤《现代性视域下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鲁东大学,2015年;等等。
[3]马大康:《接受美学的中国之旅》,《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4期。
[4]概貌性综述成果,有马大康《接受美学在中国》,樊宝英《近20年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综述》,刘上江、刘绍瑾的《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等等。
[5]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6]转引自张晓梅《叶嘉莹诗词批评及诗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7]徐克瑜:《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另有少数涉及外国诗歌接受的,如高中甫《歌德接受史(1773—1945)》、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意诗歌的接受》等。
[9]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现代解诗学的公共原则》第一章第四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相关博士学位论文还有: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吉林大学,2009年;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苏州大学,2006年;李兵《文学误读研究》,南京大学,2007年;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2009年;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等等。
[12]接受研究,势必涉及心理学,本研究本该涉及某些心理学分支(构造的、机能的,生理的、潜能的、实验的),但考虑到现代脑科学、实验心理学、微心理分析、认知心理、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学科,依然很难对诗歌接受的“黑箱”“黑洞”做出强有力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加上本人在这些学科方面末学肤受,故而在心理学的纵深度上暂告阙如,有待后来者深延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