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
- 周红莉
- 3205字
- 2025-04-24 20:52:45
问询当代散文精神之旅(序)
周红莉教授将博士学位论文冷藏了两三年,其间多次做过修改完善,现在要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她的导师,作为一名散文研究者,我自然感到非常高兴,祝贺之语无须言表。
观览中国文学史,可见散文本为一大文体。中国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要的凝聚方式和传播载体,它宛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有学者说它是文体之根、百体之母。许多文体由它衍生而成,或者说在非散文的文体中,有着散文的身影。在绵长的历史行进中,有一段不短的文学史基本上是由诗和文组构的。进到现代,文学门类有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一代有一代的文体,小说已然成为第一文体。但其实散文的实绩是不应当被研究者漠视的。说到“五四”散文,鲁迅曾以为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几乎”是鲁迅式的表达,因此,我们不一定就直接确认这样的指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时的散文创作,名家辈出,星光灿烂。及至20世纪90年代,散文又见繁盛,蔚然可观,说者指为散文时代。
这是一个方面的存在,而另一方面的情形,正如孙绍振、陈剑晖两位先生在他们主编的“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总序中所说的,与散文创作的“态势极不相称的是散文理论的贫困,其学术积累,其受关注的程度,其对创作的影响,均远逊于诗歌小说乃至戏剧”。这是一种可见的事实,其中的因由很值得文学研究者寻思。我以为重要的原因与文学研究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有关。研读现当代文学的十有八九关注的是小说,再有就是诗歌。我们看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选题,研究散文的很少。这样出现的景象,一方面是大量的重复选题;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课题无人问津,以至于现在的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俨然成为小说、诗歌等文体的历史。这可能是我们忽视散文研究而伴生的一个问题。
回到散文这里,散文研究的缺失,最终需要有年轻的、秉持学术担当精神的学人,以他们勤勉而有为的投入来补足。散文理论的丰赡,需要一代又一代散文学者的有效创造而达成。正是在这里,我很欣赏周红莉学术研究的转向。在硕士阶段,她读研的是小说,在王尧教授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的学位论文。题目是文眼,从某种程度上,它可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敏感度和能力。周红莉这篇论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对莫言的小说判断别异,把握比较精准。我参加并主持了论文的答辩,与会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从硕士到博士,许多学人的论文选题会有路径依赖,似乎周红莉也可以这样,而且依凭她对小说的感觉和积累,是完全有可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小说或小说家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但周红莉还是从小说走到散文这里来了。这倒并不是因为我,我的导师是研究散文的,学生、弟子一定也要跟着研究。事实上,我的导师和我从没有给学生指定具体的题目,只是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已有的积累和基于真实的学术的问题来选题。在我看来,周红莉以当代散文研究作为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体现了她自怀学术抱负,勇于学术开新的自觉。小说研究可谓人才济济、热热闹闹,而冷寂的散文研究,正期待有更多的甘于寂寞的学者耕耘。
据不完全的统计,现有的研究现当代散文的博士学位论文有40多篇。其中有研究某个作家的,如周作人、巴金《随想录》;有研究某种流派的,如“语丝派”“论语派”“京派散文”;有研究地域散文的,如解放区散文、西部散文;有研究某一体类的,如游记散文、小品散文、抒情散文等。比较而言,周红莉的《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是一篇题目容量大,得散文之体,具有学术新意的论文。这篇论文将精神生态与散文文体的演化关联起来,而且涉指的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可以视为一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散文史。但它不同于过往常见的综合构架线性铺展的那种文体史制式,而是提取“精神生态”这一学术关键词,作为本书研究的基点,由此观察分析研究对象在特定时代的具体图式和历史线索。当然“精神生态”并不是本书的发明,但用于整体性地研究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中国散文,这在学界是第一次。以“精神生态”作为研究散文的主题词,是得散文之体的适体设置。文学是人学,散文一体更是这样。散文文体的某种非虚构性,规定了它是主体精神存在的直接现实。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非技术的写作方式,散文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直接影响他的自我表达和对世界的言说。而散文作家的精神世界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必然关联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精神状态。因此,给出“精神生态”来观照散文世界,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精神生态,学界有种种表述,周红莉在这里没有将它复杂化。“精神生态,主要指向创作主体的思想状态以及关联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场域。”这样的界定,在书中明确而统一。本书主体部分共有六章,依次是精神向度:知识分子与散文;精神表意:社会转型与散文演变;精神复归:“新启蒙”散文;精神多元:“无名”散文时代;精神守望:“非虚构”散文;精神碎片:创意·地域·女性。以“精神”结构全篇,使本书浑然而成论述的有机体。由章节标目可见,本书将三十多年中国散文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存在,与特定时段散文作家的精神取向和社会的精神生态进行关联观照,深入地揭示其间存有的机理,阐释了不同形态散文的特质、意义或缺失。
很显然,《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烙有年轻一代散文研究者自身印记。作者的知识谱系、学术视野及话语方式等,已大不同于我们和比我们更年长的学者。此所谓一代有一代的学术,这是很可喜的。这从某种程度上说,预示着学术的前行和学术新景的呈现。学术研究要旨是求是出新,既要尊重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又要彰显出研究者主体性的在场,使研究成为有自己价值取向、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研究。关于散文有种种的解说。在全媒体时代,从广义上说,散文差不多成为一种泛化的人民文体。但在周红莉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将散文定义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对此,有学者曾有相关的表述。周红莉不是简单地借取,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思考和表达。周红莉梳理了中外关于知识分子的各种表述,有齐格蒙·鲍曼、迈克尔·康菲诺、萨义德、拉塞尔·雅各布、弗兰克·富里迪等,这些个见,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于知识分子的更为完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周红莉指出散文的知识分子写作的三种特质,即个人性,基于个体生命的体验感悟思考的表达;思想性,“思想是人的尊严、价值、生命意义的原点”,“思想,坐落在作家的价值、意念、知性和血脉里”;现实性,“散文精神的现实性,不仅是作家的一种写作方式,更是知识分子思考与生存的一种选择”。周红莉认为,“将创作主体的身份锁定在知识分子群体,不仅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散文的一种类型,以及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这里,不仅明确了论文选择的研究对象的具体类型,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周红莉的散文本体论和价值观。作者看重的并不是个人私语的抒写和风花雪月的吟唱,而是那些个体生命思想与时代历史深有关联的有精神分量的散文。这样,原来散文史著中熟见的作家和作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思想史精神史意义的散文作家和作品。但是作者的研究视野又是开放的,纳入研究对象的主要是、而不只是知识分子型散文,其他与精神生态异动有关联的特征性散文景观也有摄照。这样,本书既突出了研究的主导性,又有了对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喜欢读书,是周红莉一大优点,所读涉面广泛,尤其注意读研有思想含量的著述。这样的阅读积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中,使之能别开生面,而又有可贵的深度。可以说,《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开拓了当代散文研究的新空间,提升了散文研究的学理品格。
无疑,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成为博士出身者的学术奠基之作,学术代表之作,能够由此在学界确立起自己的学术形象。我想,周红莉这部书稿是可以这样达成的。
《精神生态与散文演变:1976—2010》只是一种论纲性质的写作,其中有许多重要的课题值得作细化、深化研究。期待红莉的散文研究之旅,从容有致,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是为序。
丁晓原
2017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