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轫期的唐诗英译

一 首篇英译唐诗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首篇英译自汉语原文的唐诗没有定论,在一段时期内这个问题也被回避。美国威廉·柏德森大学语言文化系专聘教授江岚女士在《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一文中修正了赵毅衡先生和高玉昆先生的误读,指出最早包含对唐诗作英文介绍和翻译的著作“既不是赵先生提到的‘The Flower Leaf:Chinese Courtship in Verse',中文书名再译为《花瓣:中国求爱诗》,也不是高先生提到的《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A Further Selections From the 300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而是英国汉学家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所著的《中文原文英译,附注》(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Notes)一书,马礼逊翻译了杜牧的《登高》”[3]。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一,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不是最早的单篇唐诗英译;其二,《中文原文英译,附注》(笔者在下文另译为《汉文英译》)中有英译唐诗两首。

在马礼逊出版《汉文英译》的前一年,即1814年,唐诗就已经完成由东方走进英语世界的历史进程,而完成这项开拓性创举的是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马士曼(JoshuaMarshman),首篇英译唐诗是李白名篇《送友人》[4]

马士曼生于英国威尔特郡(Wiltshire),1799年赴印度传教,卒于印度塞兰波。马士曼一生从未到过中国,但却于1814年编撰出版了世界首部讲述汉语语法的专著《中国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马士曼年少时就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熟读了有关中国的书籍[5],但他的中文学习在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1799年,他到达印度赛兰坡时,也是他离中国地理位置最近之时,他写到“离中国如此之近,却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国历史或是汉语”[6]。终于在1805年,他在一位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Joannes Lasser)的指导下学习中文。拉沙抵达塞兰波时,带来了诸多中国书籍和两名中国助手,马士曼将这些书籍称之为“汉语文学的最佳著作”[7]。但在起初,马士曼与拉沙的沟通存在一定问题,“拉沙懂得的英文如同我当时知道的中文:因此,刚开始是用中文在学习中文”[8]。尽管如此,马士曼于1909年出版了世界首部英译《论语》(The Works of Confucius)。同年,马士曼获得了一本拉丁—汉语词典。在这本词典的帮助下,他解决了在汉语学习中的诸多疑惑,并与拉沙两人共花费了16年的工夫,于1822年完成了《新旧约全书》的中译本。

通过自身对汉语的学习和西方传统文法学的参考,马士曼认为汉语语法的精要就在于“语法成分”[9]。1814年,他出版了讲述汉语文言语法的专著——《中国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封二的全名是《〈中国言法〉并论文“汉字和汉语口语媒介”及附录孔子〈大学〉译文》(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with a 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s,and the Colloquial Medium of the Chinese and an Appendix containing the TA-HYOH of Confucius with a Translation)。他正是在对汉诗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列举和翻译了李白的《送友人》,从而成就了首篇英译自汉语原文的唐诗。

《中国言法》是英国古典汉学研究中第一部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士曼按照西方传统文法学对语言的划分方法,采用实词、形容词、代词、动词、介词、句法和方言等对汉语进行了语法成分分析。诗歌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语言现象,西方汉学家在接触中国语言文化时,诗歌自然也成为他们研究汉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马士曼在“句法”一章中专辟“论韵律”一节探讨汉诗语言特点。他回溯了上古尧舜禹时代的诗歌创作特色,介绍了《诗经》至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概貌和语言特点,尤其对唐诗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此后的中国诗歌创作形式:

似乎就是在7世纪中至10世纪初的唐代,中国的诗歌创作发展至目前的形式……诗歌在唐代得到了极致的发展;此时期的诗歌比任何当今的诗歌都要优美。因此,对当时诗歌形式(仍尊为当今标准)进行分析或许正好可以完成这部分对汉诗韵律的论述。[10]

他随后重点笔墨探讨了唐代的近体诗,引入英语诗歌术语“line”、“couplet”和“stanza”作为分析单位,详细介绍了唐诗在行、联、诗行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语言特征。[11]为了具体分析唐代近体诗的形式特征,他英译了李白名篇《送友人》[12],将原诗、汉语拼音和译文一页刊出,分析了这首唐诗的平仄、押韵等语言特色,以例证前文所介绍的唐代近体诗的语言规律。以下是马士曼英译的《送友人》、音注与原诗的对比[13]

需要指出的是,马士曼介绍了《送友人》在诗歌韵律上的艺术技巧,但并没有在英译中体现原诗的韵律平仄,而是只偏重内容的传达。由于汉英诗歌体制差异巨大,导致不可译因素过多,他以拼音标注读音,以此体现原诗韵律。在19世纪初期并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标准,马士曼依据汉字发音用英文字母的不同组合进行音注,如原诗押“enɡ”韵的“城”“征” “情” “鸣”,由英文字母组合“inɡ”来换韵,注音分别对应“chhinɡ”、“Chinɡ”、“tsinɡ”和“minɡ”。

马士曼翻译唐诗的初衷虽说是为了将其作为语料分析,以此说明中国诗歌语言的形式特点,但是对于让西方读者知晓唐诗的艺术魅力却起到了引介作用。马士曼对唐诗西传的贡献不止于此。他在书中以英语格律诗的语言特征为研究背景,将英诗批评术语引入对唐诗语言形式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古典音韵学,对唐诗的语言形式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其对唐诗形式、音节、平仄、用韵等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阐述,为后来译介和研究唐诗的西方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