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 段永升
- 2943字
- 2025-04-24 19:01:35
二 研究现状综述
对于道家道教思想与唐代诗歌关系的研究前人已有丰硕的成果,前贤或从文化学,或从美学,或从接受学,或从宗教学,或从政治学,抑或从单个诗人的微观角度做了研究。撮其要者,梳理如下。
(一)从文化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共分三编。上编阐述了道教宇宙理论的形成与神化、道教神仙谱系及其结构、巫医与道教的关系;中编重点阐述了唐宋时期道教嬗变发展的三种趋势;下编论述了道教对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与古典文学的影响。卿希泰主编的《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收录论文24篇,内容涉及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另外,卿希泰还主编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论述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理概要,叙述了汉魏、宋明的道教哲学,评析了道教与儒释二教的关系,阐述了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并介绍了道教学者在古代化学、医学、养生学和气功学方面的贡献。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录了大量学者关于道家思想研究的论文。李裕民主编的《道教文化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收录了从各个角度对道教文化进行研究的论文数百篇,内容颇为丰富,成果卓著。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下编收录道教思想研究论文8篇,探讨了道教基本理论之来源、道教哲学之范畴、道教生死观等问题。卿希泰、詹石窗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从神仙、道派、金丹、医药、气功、符咒、占卜、堪舆、辨兆、禁忌、科仪、艺术12个方面对道教文化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刘达的《道与中国文化》(刘泰山、成顼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是从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从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高楠的《道教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从道教与美学的接合点上找到突破口,深入探讨了道教作为宗教与美学的关系问题。全书分四章,从真、幻结合的此岸诱惑、道教——审美型宗教、道教思维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和中国古代文化结构与道教审美型四个方面探究了这种审美型宗教与人们审美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更有针对性地对道教与唐代美学思想的关系做了探究。
(三)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合著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包括研究性与非研究性的各种接受活动,同时还涉及研究者的作品阐释、批评及其作家论、鉴赏论、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从接受学角度对先秦到清代的文学接受做了研究,当然也探讨了唐代文学的接受问题,是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没有涉及唐代文学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四)从宗教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8年版)在整体归纳、概括道教的教理教义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历史作了论述。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玄主编的《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对道家道教从宗教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内丹术两大道术的发展历史、流派、理论和功法,探讨了道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道术中所透露出来的道教精神。胡孚琛、吕锡琛合著的《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界定道学包括道家、道教、仙学三个组成部分,认为道学跟儒学“家国同构”的特点不同,是一种“身国同构”的学问。该书勾勒了道家思想的发展线索,简述了道教发展的历史,介绍了道学的方技术数,研究了丹道学的三元丹法,并探讨了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另有清凉道人的《道教教理教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李大华的《隋唐道家与道教》(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皆是从宗教学角度对道家道教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的。
(五)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吕锡琛的《道家道教与古代政治——道家道教政治伦理阐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分为理论篇和史鉴篇两部分。理论篇共9章(第1章至第9章),从“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谈起,到“道教影响中国古代政治诸原因探析”作结;史鉴篇共17章(第10章至第26章),从“新道家的厄运与秦王朝的衰微”谈起,到“迷恋道教方术而国危身亡的明世宗”作结。该书从政治学角度对道家道教的治世思想和政治伦理进行了探究,体制宏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林西朗的《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管窥》(巴蜀书社2006年版)在“绪论”中对该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做了说明。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1章到第4章)着重研究唐代政府管理道教的有关制度;下篇(第5章到第8章)对唐代道教内部的管理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六)从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出版,标志着大陆学者系统研究道教思想的开始。该书分析了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论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并着重研究了《参同契》《太平经》等道教经典和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道教人物的思想。1985年,《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2卷出版。此卷勾勒了隋唐五代北宋时期道教理论发展的线索,分析、评价了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杜光庭、谭峭、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等道教学者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对隋唐道教重玄学、唐代道教外丹、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以及金元全真道的内丹学说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1—4卷,分别于1988年、1992年、1993年、199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仅全面阐述了中国道教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而且对道教思想做了充分的研究。该书论述了道教哲学思想的阶段性发展,分析了道教与儒、释二教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关系,挖掘了道教科技思想,探讨了道教内丹学说,并第一次对明清以及近代的道教思想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詹石窗的《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将汉代至北宋期间具有文学价值的道教经典和反映道教思想、道教活动的文人创作以史的顺序兼收并蓄,揭示了独特的文学现象——道教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
总体而言,前贤们的研究有的从道家道教思想对唐代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有的单纯从宗教的角度研究道教文学,有的则从接受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承袭与接受问题,而很少甚或没有人将宗教、文学与接受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为本书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另外,前人始终将唐代诗人及诗歌放置在一个被动的地位上来研究,忽视了唐代诗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少有学者将唐代诗人看作一个主动的、能动的对象,去深入探究作为接受主体的唐代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方式、方法接受道家道教思想?接受的效果如何?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后唐代诗歌呈现出怎样的艺术风貌?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所要解决的。本书将宗教、文学与接受美学三者的接合点作为突破口,将唐代诗人视为一个主动的、能动的对象,去深入探究作为接受主体的唐代诗人与作为接受客体的道家道教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全新解读唐代诗歌繁荣的深层次原因,为唐诗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也更为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