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 段永升
- 3229字
- 2025-04-24 19:01:37
三 道家及道家思想
如前,我们对道家思想的两位创始人及其思想做了介绍。下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对道家及道家思想进行简要梳理。
道家既是先秦诸子的学说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派别。道家作为一个学派,其创始人为老子,后经庄子等人进一步发展而形成。“道家”之名,最早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30]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两次提到“道家”一词。第一次是在将道家与儒家做对比中指出其思想“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及集儒墨名法各家之长的特点。第二次则是专论道家无为无不为思想以及其虚无、因循等特性。这是司马谈对道家思想要旨的一个总结。晋葛洪亦云“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31],表达了与司马谈相近的看法。此后,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群书时所写之《七略》,便将“道家”列为诸子百家之一家,遂使道家正式成为一种学说、一个学派。
这是“道家”之名的确立。“道家”之名虽在汉代才确立,然作为一个学派则肇始于老子。若要追溯道家思想渊源的话,至少可以上溯到老子之前的殷商时代。《汉书·艺文志》将汤相伊尹、纣臣辛甲、周初吕望、鬻子以及齐相管仲都看作道家学派的先驱,并将他们的著述列入道家门下。[32]班固还认为,道家是由古代的史官逐渐演变而来的。《汉书·艺文志》曰: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33]
班固认为,道家最初的著作就是史官在总结古今成败祸福存亡的基础上,概括出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清虚无为的“君人南面”之治世要道。由此看来,道家著作从一开始便有为“君人”服务的特色。朱熹云“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抑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34],认为五千言的《道德经》早在老子之前就有可能存在了。闻一多在谈及道家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时曾云:“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种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在形式上与组织上尽可截然不同。”[35]李泽厚《说巫史传统》认为,在孔子之前,有一个悠久的巫史传统,并进一步指出,从远古到殷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巫君合一”的,且“从远古时代的大巫师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有这些著名的远古和上古政治大人物,还包括伊尹、巫咸、伯益等人在内,都是集政治统治权(王权)与精神统治权(神权)于一身的大巫”。到周初,“巫术礼仪”彻底分化,一方面,“发展为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其后逐渐流入民间,形成小传统。后世则与道教合流,成为各种民间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则是经由周公旦“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性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36]
综上所述,道家作为一个学派肇始于老子,然道家的产生与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巫史传统而得以保存并流传的。似乎可以这样说,道家的远源为原始巫文化,而其近亲则是由巫到史之转变,进而由史官文化发展成道家学说。
以上是对道家学派渊源及形成的讨论,下面我们探究道家思想的内涵。
道家学派除老、庄而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列子、庄周、杨朱、彭蒙、田骈等。基于此,我们认为,道家思想应涵盖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学派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内涵,其主流派有黄老学派、老庄学派等。后者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前者以《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淮南子》《管子》(以《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为主)等为代表。
道家学派的思想内涵丰富,从文学角度说,被后世文人所接受的思想大致有如下诸端:
其一,道之本源性。这是道家学派之所以成立的根基。道家的所有派别都承认“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此不赘述。
其二,清静无为。无论是黄老道家还是老庄学派,都主张清静无为。道家所言之“无为”,乃是顺应自然本性,是不妄为,以“无为”而达于“无不为”的目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这是老子的治世思想。又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意谓治理大国,就如同煎炸小鱼一样,不可烦,不可挠,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为政之要,在于安静无扰,在于清静无为。高明的圣人才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对后世的统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三,崇尚自然,返璞归真。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庄子更强调“道”的虚无性,在认识论上提出了“齐物论”的思想。《齐物论》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这是一段有关万物齐同的典型论述。庄子认为,人和物(即自然)从道的角度看,是等同齐一的,是没有分别的,亦即可以合而为一。既如此,一切就应顺乎自然,反对刻意雕饰,这一点对后世文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四,致虚守静,形神兼养。《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此云“虚”和“静”都是指人心境的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在重视虚静养神的同时,庄子也注重养形。《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道教的导引术是由庄子倡导的,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追求长寿。重视形神兼养,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为后来道教所接受,从而发展成为道教的炼养和长生之术。
其五,逍遥无待,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以他的“齐物”思想认识为基础的,其核心就是如何获得“自由”,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庄子把依赖一定条件而实现的事情叫做“有待”,而把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称为“无待”。庄子所向往的是“无待”状态下的绝对自由与逍遥,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就可以像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那样“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了。庄子认为,要达到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境界,首先就要做到“无己”,即抛弃功名利禄;其次要做到“无分”,即不要过于强调生与死的区别。如果人真能抛开名誉、功业和肉体,心灵达到“无己”“无分”的境界,那就成了真正的“真人”了。这样的人在心灵上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能与万物融为一体,也就是复归于“道”了,从而就达到最为完美的自由与幸福境界了。尽管庄子所幻想的“无待”与“逍遥”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但他所提到的神人、神山和真人等概念却对后世道教神仙思想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从文学的角度看,唐代诗人对道家思想中的如上诸端都有所接受,并且在诗歌作品中多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