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夏衍(1900—1995),一生几乎贯穿了一个世纪的他,用挥洒自如的笔著述了电影(包括电影剧本、电影评论、电影理论著述)、报告文学、小说、戏剧、杂文、随笔、日记、新闻等多种文体,如此多方面的卓越成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册上占有着重要地位,无疑是“中国文坛上罕见的作家之一”[1]。其中,花费他毕生最多时间、心血与精力的就是有关电影剧本的创作。其在电影界成就斐然,以至于有人这样赞誉,如果说“鲁迅先生为新文学开山,而为电影开山的,夏衍同志可以当之无愧”[2]。也有人称赞:“夏衍是中国电影的根。”[3]1930年代,夏衍以革命者的身份打入明星公司内部,最大的贡献就是由他带领几个进步作家,以编剧顾问的身份,负责电影剧本、电影故事和分镜头剧本的创作,并给公司建言献策,通过对公司内部成员的剧本进行文字润色、增添内容等修改工作,进一步完成植入进步思想的任务,一时改变了电影公司的运行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与到电影事业中来,再次以具体剧本的创作实践,为1949年之后的电影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剧本创作,不但记录了银幕的变革,也留下了历史的脚印……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需要认真总结,因为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4]

有关夏衍其人其作的研究,从20世纪开始至今研究不衰,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了大量有关夏衍的研究传记,[5]以及夏衍戏剧创作的研究专著及论文[6]。夏衍的综合研究,即将夏衍置于一种文化场域中,从他对时代、政治、文学、话语的影响层面以及与他国、他人的关系层面去综合研究夏衍的个体价值及其意义。[7]本书关注的重点是有关夏衍电影剧本创作方面的研究,夏衍创作与改编的电影由于影响力巨大,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从1930年到1960年对夏衍单部剧本及影片的研究现状,虽不乏个别真诚地纯粹属于学术领域的研究性文章,但不成规模,由于很多影评文章重视时效性、宣传性,丧失了学术研究性文章该有的深思熟虑与精确论证性。随着“文革”的到来,学界更是处于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夏衍以及他的电影研究也被“冰冻”达十年之久。

1981年,夏衍的研究专家陈坚率先发表了《夏衍前期电影剧作评述》[8],概括性地评述了夏衍在1930年代的电影剧作内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1982年,陈坚又发表了《论夏衍的电影改编艺术》[9],从夏衍重视选择富有典范性的小说入手,分析夏衍的改编本具有重视典型环境、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以及将顺畅的叙述与严谨的结构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这两篇学术论文开启了将夏衍的电影纳入整体研究的序幕。由此开始,夏衍的电影进入了研究的高峰。下面,选取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