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15年:纪念夏衍逝世20周年暨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
2010年之后,夏衍电影研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个别的零星之作,由于研究视角的重复,鲜有影响。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当代电影》杂志社在夏衍逝世20周年之际,联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笔者也有幸参加此会,并聆听了此会上的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也目睹了学界对夏衍及左翼电影研究的新成果。就夏衍而言,在提交的几十篇论文中,大多关注的是夏衍的戏剧,而针对夏衍电影的研究较为薄弱,说明夏衍的电影研究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而进入了研究的瓶颈。唯有王宇平的《夏衍与〈憩园〉的三种讲法》值得一提,文章将巴金的小说、夏衍的电影剧本以及朱石麟导演的影片进行对比研究,颇富新意,是夏衍电影研究的新进展。
纵观夏衍电影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主要形成以下特征。
一、关于夏衍的单部著名影片,如《狂流》《脂粉市场》《林家铺子》曾是研究的热点,但这些研究大多已非专属学术探讨,而是将其当成宣扬政治思想的工具。
二、夏衍的电影改编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既有从夏衍改编的单部作品入手,分析其对名著改编的优与长、缺与失;也有对其改编艺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改编所采用的主要技巧。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研究视野仅局限在夏衍对名家小说,尤其是对鲁迅、茅盾小说的改编上,而没有考虑到夏衍的改编不仅只在小说领域,如夏衍对舞台剧的改编,对已经写好的电影故事的改编以及对革命家回忆录的改编,都值得再行探讨。
三、对夏衍的电影创作观念、电影批评观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政治家身份参与到电影事业的建筑大厦中,使得夏衍将现实主义作为根基,革命理想作为目标,人民大众作为动力。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都能看到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夏衍的电影创作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轨迹。应该看到的是,夏衍在不同时期持有不同的电影观念,这些变化着的观念离不开时代环境的影响,这是研究夏衍电影创作观念以及批判观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夏衍电影创作的艺术方法,传播视野以及营销策略也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1930年代处于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和租界工部局的双重钳制下,夏衍在创作电影时,既要实现宣扬革命思想的政治目的,又要避开检查机关的审查,同时还要赢得观众的喜爱,在票房上做足工夫。这就需要他对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升华式的重新编码,而究竟怎样打乱意识形态的限制重新编码,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方面。
五、与夏衍传记以及夏衍戏剧创作的研究成果相比,夏衍电影的研究成果比较薄弱,目前尚未出现专门研究夏衍电影剧本创作的专著,很多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讨夏衍1930年代以及1950年代、1960年代的电影创作成就,而对其1940年代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鲜有提及。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未尽问题。
一、客观而全面地梳理夏衍如何走上电影创作之路,分析他如何以一个电影“外行人”的身份很快变成一个成熟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对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电影剧本创作情况进行梳理与阐释,以期整体呈现他在电影剧作方面的所有成就。
二、从夏衍对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入手,探讨分析夏衍在不同时期的电影创作观念。夏衍关于电影与戏剧关系的看法有着动态的演变轨迹,他在1930年代提出电影要摆脱戏剧束缚,1950年代用戏剧式理论指导电影的创作,1980年代排斥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说法,体现了他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艰难探索,对民族化电影的追寻与对观众观影心理的体察。在是否采用戏剧式结构、是否建构戏剧式冲突方面,夏衍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选择。这种创作观念的变化离不开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与夏衍对电影艺术这一创作规律逐渐加深的认识分不开。
三、以典型个案的方式分析夏衍在不同时期的改编策略与改编思想,试图以点代面,抓住夏衍改编剧本的本质特征。不再将夏衍的改编范围仅局限在已成名的小说范围内,他对电影本事的改编,也是考察他改编风格的重要方面。通过文本细读法,具体而微地综合考量他的改编成就。
四、修改他人电影剧本是夏衍对电影剧本另一种形式的创作,尤其是经过他着手修改后的剧本已经让原创作者难以认出,通过分析这些修改本,能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夏衍的电影创作思想,是考察夏衍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个维度。
五、夏衍电影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学界研究的弱点。夏衍电影剧本中出现了大量具有类型特征的人物,比如父亲形象、母亲形象,至今未见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实际上,夏衍塑造的许多父亲形象,已成为构筑他家国理想的一个部分,通过父亲这个具有指涉性的人物角色能够看出夏衍对“五四”以前以遵循封建家族伦理秩序为中心的家国同构模式的质疑,体会其在民族危机和家庭罹难之时,对家国同构思想重建的努力。而对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兼及母亲形象的深度挖掘,能够看出家世背景、童年经验对其创作带来的影响,也是深入研究他电影剧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书将夏衍电影剧本作为叙述的主干,采取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将夏衍的电影创作之路、电影剧本创作观、电影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的修改以及电影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叙述的枝叶。不追求表面上的完整、匀称,尽量做到具体而微,抓取具有典型性的文本、典型的人物作为个案,试图以点带面,还原夏衍电影剧本的真实创作面貌。
[1] 廖沫沙:《凌云剑笔意纵横》,会林、陈坚等编《夏衍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14页。
[2] 柯灵:《新电影开山者——〈夏衍电影剧作集〉序》,《柯灵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04页。
[3] 孙家正曾这样赞誉,转引自徐春萍《长风,为夏公送行》,王蒙主编《忆夏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659页。
[4] 徐春萍:《长风,为夏公送行》,王蒙主编《忆夏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808页。
[5] 以陈坚为代表,就出现了几部颇富影响力的夏衍传记,包括《夏衍的文学和生活道路》(陈坚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夏衍传》(陈坚、陈抗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该版本于2015年再版,署名为陈坚、陈奇佳(与陈抗实为一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再版本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很多。尤其对夏衍与整个文艺界的人和事做了深入探讨。《世纪行吟——夏衍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陈坚和张艳梅的合著。这几本传记对夏衍的人生历程及重要作品,包括笔名的来源及使用情况做了详尽地阐述),会林、绍武合著的《夏衍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侧重从夏衍在不同地方的活动入手,探讨夏衍的人生轨迹及著述历程,为研究夏衍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参考。另外还有周斌著的《夏衍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陆荣椿著的《夏衍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汪天云著的《夏衍:影剧奇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这些传记从夏衍创作作品出发评述夏衍,是对夏衍研究的深化。
[6] 系统深入夏衍戏剧作品研究的最早专著是王文英的《夏衍戏剧创作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接续而来的,还有陈坚的《夏衍的艺术世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周斌的《夏衍剧作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这几部专著对夏衍戏剧的形式、人物、结构、语言、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至今仍是夏衍戏剧研究最见功力的著作。另外,还有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也属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特色的如吴斯佳《论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特质》(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李娜《夏衍剧作的抒情性》(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年),李云龙《夏衍抗战剧风格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等都为夏衍戏剧创作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7] 这种研究的专著如周斌《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翠芳《大时代中的自我建构——身份认同与夏衍的文体创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学位论文如刘骋《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以夏衍文化实践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王国英《权力·话语·政治文化——夏衍话语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姚成丽《游走于政治与文学间的精神流变——夏衍文艺创作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毛晓峰《试论夏衍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与接受》(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期刊论文颇有影响力的如王文英《时代·心灵·创造——夏衍与俄罗斯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86年第1期),韩日新《三、四十年代曹禺和夏衍的剧作比较》(《文学评论》1991年第2期)。这些研究将夏衍看作一个整体,把他置于特定时代、特定国度中去探讨他的个体身份以及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将夏衍的研究推向更为深远。而建立在比较学视野下的研究,则通过夏衍和他人剧作的对比,为研究夏衍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
[8] 陈坚:《夏衍前期电影剧作评述》,《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9] 陈坚:《论夏衍的电影改编艺术》,《东方杂志》1982年第1期。
[10] 该书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研究室等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出版。
[11] 张海明、邹红:《舞台与银幕的融合——试论夏衍电影实践对其话剧创作的影响》,《当代电影》1994年第3期。
[12] 此文后被收入李文斌编《电影界的光荣——纪念夏衍同志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2页。
[13] 李文斌编:《电影界的光荣——纪念夏衍同志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9页。
[14] 胡克:《夏公对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贡献》,《电影通讯》1994年第11期。
[15] 周斌:《论夏衍电影批评的美学特征》,《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16] 周斌:《论夏衍对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贡献》,《电影艺术》1995年第2期。
[17] 王勇:《试论夏衍电影理论的现实主义特征》,《剧影月报》1995年第10期。
[18]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夏衍论——纪念夏衍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19] 这篇文章后改名为《夏衍电影艺术与理论》,在原文的基础上删改后,发表在《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20] 以上文章均发表在《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1] 余纪:《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
[22] 杨剑龙:《论夏衍电影对现代小说名著的改编》,《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3] 王国英:《显影彰旨:夏衍电影编剧的特色分析》,《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24] 田莹:《夏衍之〈祝福〉〈林家铺子〉改编研究》,《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25] 洪宏:《苏联影响与夏衍文学名著改编观念的转变》,《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26] 周仲谋:《夏衍电影改编理论的历史境遇与现实意义》,《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7] 高文波:《论夏衍的文学电影改编思想》,《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
[28] 刘鑫:《十七年时期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问题——以〈祝福〉、〈林家铺子〉、〈二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9] 王帆:《〈林家铺子〉电影改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年。
[30] 这些成果如安宪《三十年代夏衍电影管理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艺术学院,2014年),刘骋《传播学视野中的夏衍电影创作》(《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刘骋、宫富《论夏衍电影的宣传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王国英《夏衍电影的视觉化追求》(《电影文学》2010年第2期)。
[31] 李红:《困守与突破——20世纪意识形态境域中的夏衍和他的电影文学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4年。
[32] 姚成丽:《游走于政治与文学间的精神流变——夏衍文艺创作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