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言

苏联解体后,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剧烈震荡和急剧变化,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领域的历史学亦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改变,致使俄罗斯的改革与转型过程异常艰难复杂。俄罗斯史学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波诡云谲、徘徊不定,各种思想流派激烈交锋,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苏联历史被基本否定。在经济衰退和社会紊乱的严重影响下,大国地位的沦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滑,特别是世界地缘政治改变对国家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使部分历史学家开始理性思考祖国的过去、现实和未来。

21世纪初,普京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后,面对不断衰败并有可能继续分裂的国家,提出了以强国战略为目标的“俄罗斯新思想”。他在一系列讲话中,明确要求历史学家要为俄罗斯的复兴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要求重新评价被歪曲和诋毁的祖国历史。此后,俄罗斯史学逐渐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严肃的历史学家以对祖国未来的深刻忧虑,肩负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探索历史规律,直面社会问题,为构建当代俄罗斯新史学而不懈努力。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的:“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1]对近30年俄罗斯史学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俄罗斯学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的变化,摸清大动荡大变革时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通过对俄罗斯史学急剧变化的复杂性认识,分析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把握俄罗斯国家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苏联史学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科学的发展亦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当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变化,对于把握当代世界历史科学发展趋势,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方向,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科学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俄国史学的源起及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析。总结早期俄国传统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嬗变特点,对植根于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或俄罗斯因素及其构成进行剖析和解读。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很快影响到俄国,马克思和恩格斯与俄国民主革命家围绕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展开的讨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释论述、继承发展,成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构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苏联史学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对苏联70年的史学发展进行系统的阐述与回顾,对苏联史学取得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客观总结,认为苏联几代历史学家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科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俄罗斯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中存在着教条主义束缚和形而上学倾向,存在着阶级斗争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等问题,但还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鉴别和判断,不能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全盘否定或全部抹杀。

第二,苏联解体与国家转型是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话语前提,因此必须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复杂过程做出科学把握和价值判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僵化和经济增长的迟缓,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经济改革多方掣肘、困难重重,使他转而从政治改革入手,并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提出,用思想观念上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推进改革。然而,这种迎合西方意图、符合自由派要求的政治转向,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使改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引发了意识形态混乱。他所提出的“填补历史空白点”和“重评历史”被激进派所利用,通过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发展成对苏联史学和苏共执政历史的全盘否定。在“史学危机”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中,人们对祖国的历史充满怀疑,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被严重动摇,形成了苏共垮台重要的意识形态原因。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导致世界地缘政治发生巨大变化,在西方的不断打压下,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目标混乱,多党政治矛盾重重,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国家整体上的大倒退,使俄罗斯各领域的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严重后果。

第三,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间,尽管俄罗斯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国家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低迷和社会混乱的局面始终未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历史学也从混乱无序开始向理性思考转折。原有的学术禁区和理论束缚被打破后,学术环境变得自由宽松,史学观念的多元化逐渐形成,俄国传统史学再次受到重视。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和开放,使许多历史悬疑问题研究得到突破。通过引进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的理论和成果,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史学研究实践,俄罗斯史学在理论与方法上也出现了一定进展。在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过程中,一些学者对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心理战”加速苏联解体,以及后来在俄罗斯周边出现的一系列“颜色革命”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对直接导致社会混乱、民族分裂的自由主义思潮表示质疑,并对“复辟史学”和“历史虚无主义”予以否定。一些史学家认为,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则,科学理性地从总体上认识祖国历史。许多中青年史学家开始从整体上探索俄罗斯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推出了一系列史学新作,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俄罗斯新史学的滥觞。从总体上看,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已逐步摆脱各种困扰,以科学和开放的态度评析不同时代的史学成就,力求从中找出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四,在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中,米罗诺夫的俄国社会史研究引人注目。他先后出版的《俄国社会史》和《帝俄时代生活史》代表了当代俄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先水平,对这两部著作在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创新,以及一些重要观点的学术价值应予肯定。但是,作为自由派倾向的史学家,米罗诺夫在理论和逻辑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他通过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史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认为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俄国将走上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轨道,是革命断送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观点的要害在于淡化或回避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尖锐矛盾,以及各种危机叠加的深层社会原因,而是用民主、法制、公民社会的一般西方国家发展过程,解释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定性及其走向。这种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上的相互矛盾和双重解释,反映了当代俄罗斯史学界较为突出的理论模糊和非决定论倾向。

第五,世纪之交,普京临危受命入主克里姆林宫。上任伊始,普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振兴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为唤醒俄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精神,激发人们对集体主义和对强大国家的依赖情结,必须重构俄罗斯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俄罗斯历史,从历史中寻找复兴祖国的精神力量,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国家权威,成为普京“俄罗斯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认为,强国理念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尊重祖国历史。根据这一思想,教育管理部门对教科书的编撰作出具体规定,对以往歪曲或贬损祖国历史的做法予以坚决纠正。为强调尊重祖国历史,俄政府在2012年开展了“俄罗斯历史年”活动,通过在全国掀起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热潮,极大增强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

第六,根据普京关于编撰统一版历史教科书的要求,俄罗斯联邦政府组建了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和教育部、俄罗斯历史协会等机构专家组成的修改历史教科书工作委员会,由俄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丘巴里扬院士担任该委员会的学术领导。2015年6月,俄罗斯科学和教育部通过了报送审查的由俄罗斯教育出版社和大鸨出版社编写的《祖国历史》教科书。新编统一版历史教科书体现客观评价历史、恢复大国地位的基本要求;强调史学观念与方法论上的创新;运用整体史方法分析复杂的历史进程,将苏联史作为俄罗斯历史的一部分,强调爱国主义原则,将十月革命放在长时段去考察,提出了俄国大革命的概念;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通古今之变”;在整体史视域下客观评判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及个人因素。同时,新编历史教科书也强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已经做出定论的历史,进行任何的篡改和歪曲都可能破坏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从一定意义来看,统一版新编历史教科书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理论范型。

第七,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困难和人们对恢复大国地位的渴望,对斯大林的评价出现明显变化。主要包括:无根据的指责和恶意的谩骂减少了,更多的是理性的反思和客观的评价,即认为尽管斯大林犯了许多严重错误,但是他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在他的领导下,社会主义苏联不断强大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从长时段和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评价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认为全盘否定斯大林意味着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同时,对斯大林严重错误的理性分析与批判也逐渐形成一些基本共识。然而,当代俄罗斯史家在重评斯大林时,往往出现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即剔除了斯大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俄国革命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抹去了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性质,将苏联与沙俄帝国、将斯大林与帝国统治者相提并论,不仅显露了当代部分俄罗斯史学家的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问题,由于抽取了革命内涵的非政治化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与恢复强国地位和强人政治密切相关的政治诉求。

第八,从苏联解体至今的近30年,历史学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和功能逐步受到重视,尽管俄经济长期不景气,但各种历史类书籍的出版数量却几乎没有下降。其中,由根纳季·波尔久戈夫主编的《近25年俄罗斯的史学研究》收录了近40位俄罗斯学者撰写的论文、综述、述评等,对纷繁复杂的史学现象进行了客观评价,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评析,对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分析,涉及俄罗斯近现代史研究的全部重要领域,包括新史料的发掘与认定、影视史学、历史人类学、档案的现代化处理,以及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和人物的重新评价等。总体来看,尽管转型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对历史科学的影响依然存在,但是,多数史学家围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民族的传统与精神等方面进行艰苦探索,已将俄罗斯史学从总体上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统一和团结的重要意识形态基础。

今天的俄罗斯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在强国的道路上虽然有所进展,但是受到内部体制转轨困难和外部形势复杂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变革的时代呼唤着历史的向导,前进的道路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这就对历史科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历史学在关注现实、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实践中不断前行,由此确立了俄罗斯史学发展的新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3]因此,了解我们的重要邻国俄罗斯,了解当代俄罗斯的史学变化,是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面,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宗旨和出发点,亦希望抛砖引玉,推动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页。

[2]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人民日报》2019年1月2日。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