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季节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轻盈地旋转着,演绎着生命的轮回与变迁。当夏日的炽热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徘徊、不肯轻易退场之时,立秋这位温婉的使者已悄然降临,带着丝丝凉意,轻轻拂过大地。
立秋,这个夏秋之交的关键节点,宛如一首悠扬深邃的诗篇,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哲思。回首古代,那庄重而充满诗意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宫人小心翼翼地将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大殿,时辰一到,掌管天文的太史官身着礼服,庄严肃穆地奏报:“秋来了。”话音刚落,梧桐便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似是在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秋的召唤。这便是那令人心生遐想的“一叶知秋”,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情。
诗人范成大用他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立秋画卷。在他的诗中,立秋的仪式丰富而多彩。人们头戴楸叶,期望借此保佑一秋平安。园中的西瓜成熟待摘,赤豆如珠般圆润,井水清凉甘甜。人们咀嚼着赤豆,咽下带着清香的井水,洗去夏日积攒的烦闷与忧愁,以欢愉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热情地迎接金秋的到来。“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这一幕幕场景,不仅是生活的写照,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虽然有些习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去,但有些习俗却依然深深扎根于民间。如今,戴楸叶的习俗已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其蕴含的美好寓意仍让人难以忘怀。而吃瓜的传统不仅得以延续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啃秋”这一习俗,在炎热的季节里,不仅能让人解暑消渴,更因其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的说法,而备受人们喜爱。那一口口清甜多汁的西瓜,不仅滋润了人们的喉咙,更传递着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悬秤称人”。将立秋时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相较,如果体重减轻了,“贴秋膘”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在物资匮乏的过去,人们通过“以肉贴膘”的方式,弥补夏日因劳作和炎热而导致的身体亏损。然而,在如今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关注健康与身材管理,传统的秤杆也逐渐被便捷的电子秤所取代。
立秋有三候,每一候都像是大自然精心谱写的乐章。一候凉风至,那西风肃清之风,不再如暑天中那般盛气凌人,热气渐渐蛰伏,凉意与日俱增,为人们带来了舒适与宁静;二候白露降,由于午热夜凉,形成了明显的昼夜温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珍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三候寒蝉鸣,随着天气进一步转凉,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吟唱,那一声声鸣叫,似乎在诉说着夏天的故事即将结束,秋天的旋律已然奏响。
常有南方的朋友感慨,夏季的酷热总是久久不散,以至于秋天的登场显得有些迟缓。然而,秋天终究是不会被混淆的,或许只是一场秋雨过后,屋前突然多了些泛黄的树叶,夏天的热烈便在不经意间悄然落幕,秋天那如诗如画的画卷便徐徐展开。
初秋时节,暄气初消,明月正圆,螃蟹正肥,桂花皎洁如雪,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田间野地里,丰收的意味愈发浓厚,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宛如孩童们红扑扑的笑脸,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晒秋”也是人们来迎接立秋的仪式之一,是山区村民们独特的庆祝方式。他们将五颜六色的果蔬谷物铺满山头,那绚丽多彩的画面,仿佛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不仅晒出了一年的辛勤成果,更晒出了内心的欢欣与对未来生活的满满希望。
云卷云舒,天际的树叶由密转疏;叶绿叶黄,四季的更替悄然无声。花瓣渐渐褪去夺目的鲜艳,慢慢归于平淡;黄昏铺上一层朦胧的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秋的脚步坚定而有力,已翻越山川江河,将其独有的韵味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林鸟飞旧里,园果让新秋”,展现的是立秋天气应有的清新与活力;“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描绘的是初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则让我们在细雨微风中,嗅到了秋的清新与芬芳。
在这不断流转的时令中,万物从繁茂走向内敛,从张扬走向含蓄。我们如同大自然的孩子,顺应着四季的更替,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明白了在三四月播下希望的种子,八九月自会收获丰硕的果实。立秋,是时光的慷慨馈赠,让我们在诗意的收敛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期待着每一份努力都能结出珍贵而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