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理解的困境

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进行交流的工具。而无论是口头也好,书面也罢,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就一张试卷而言,输入和输出则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循环。

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却成了很多学生的拦路虎。一张试卷中,阅读理解考的题目相对较难,让很多人对阅读理解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误区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1.读了大量的材料,却得到了没有用的信息

故事类、小说类的文本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在通篇读完之后,对题目的理解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于是就有人困惑:为什么读的东西并不少,成绩却不见提高?

没错,很多学生读的材料确实很多,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情节方面,而这些情节方面的信息在答题时发挥的作用有限。比如,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的确跌宕起伏,但在做阅读理解时,却是要把握林冲的人物形象特点、作者写文章时的精巧构思(如何埋伏笔、如何前后呼应等),甚至要对某一个片段、某一句话进行赏析——这不是仅了解情节就能完成的。于是,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题目时,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2.对题目的辨识不到位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只有那么几种,常考的知识点也只有那么几个。只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分析辨别,就能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林冲打酒这一段情节?这是作用题。

施耐庵写风雪山神庙的情节,精彩在哪里?这是赏析题。

施耐庵是怎样将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贯穿起来的?又是怎么进行描写的?这是表现手法题。

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形象分析题。

3.生活阅历不够,很难读出言外之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阅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基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很多时候难以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4.答题没有思路,要点不全

这是小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时最头疼的情况。一道3分的题目,考生洋洋洒洒答了很多,却经常被扣掉1分,甚至2分。虽然答得多,却没有答到关键点上。这使得学生非常困惑:为什么答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在一线教学多年,我们发现学生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经常遇到上述困难,或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当下的理解作答,并没有掌握根本的答题方法。为此,我们把平时授课的答题技巧总结成不同的答题模板和速记口诀,方便学生们记忆和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针对方法篇所讲的答题技巧进行练习。本书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让学生们真正掌握答题技巧的精髓。

参考答案部分是对阅读篇目的详细解析,每道题的答案分为题型和参考答案,帮助学生们正确分析出题方向,巩固答题方法。

本书的使用建议

所有文章都选自本年级优秀考试题目(部分篇章略有改动),每完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就要对照答案判断思考方向是否合理,所用模板是否正确,语言组织是否通顺。如果有遗漏的考点,要找到对应的考点再次阅读、复习、体会,然后再往下进行。

愿这本书能对同学们的成绩提升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启学习之旅吧!

编者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