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

李格非(约1045—1106),字文叔,济南府(今山东济南)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北宋文学家,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等官。徽宗时被列为“元祐党人”,遭罢黜。李格非著述甚丰,可惜大都散佚,今存《洛阳名园记》及杂论文章10多篇。

李格非关键词

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幼时俊警异甚。

北宋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

诗文名句

叹临淄: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

思家乡:若无万里还家梦,便是三湘退院僧。

写江村:步履江村雾雨寒,竹间门巷系黄团。

写象郡: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

李家有女初长成

历史上有关李格非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有的记载还语焉不详。但从部分史料中可以了解到,李格非不但外貌出众,颇有才情,而且为人刚正不阿,十分公正廉洁。

因为喜欢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格非便给女儿取名李清照。他希望女儿可以成为像蔡文姬那样有才学的女子,因此从小就为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时刻督促她努力上进。李清照也不负父亲的厚望,成了名留青史的才女。

书洛阳名园记后

知·历·史

北宋后期,外患频仍,国是日非,但统治阶级生活腐化,到处建造台榭园圃以供享乐。李格非有感而发,写了《洛阳名园记》,共19篇。本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作者在文中以唐讽宋,借助洛阳园林的兴废,对腐败的朝廷提出深刻警告,同时抒发自己对国势衰微的种种忧虑。

品·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1]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2],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3]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以洛阳的险要地势为开篇。为下文写洛阳之兴衰关乎天下之兴衰做铺垫。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4]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5]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6]也。”

回顾唐朝对洛阳园林的修建,从园林的兴废看洛阳的盛衰。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7]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8],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9],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见·其·译

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央,挟有崤山、渑池的险要,正当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通往赵、魏的交通要塞,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太平没有战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发生,那么洛阳一定会第一个遭受兵祸。所以我曾经说:“洛阳的兴盛与衰落,就是天下太平或者动荡的征兆。”

唐朝贞观、开元年间,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都在东都洛阳兴建公馆府邸,号称有一千多处。等到后来战事频发,接着又经历五代时期的残酷破坏,洛阳的那些清池美竹、小塘高树,都遭到了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废墟;那高大的凉亭、宽敞的楼阁水榭,也都被战火焚毁,化为灰烬;它们与大唐一起走向了灭亡,一处也没有留下。所以我曾经说:“园林的兴盛和荒废,就是洛阳兴盛与衰落的征兆。”

既然国家的稳定与动荡,从洛阳的兴衰中可以得知;而洛阳的兴衰又能从园林的兴废中看出来。那么我写《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公卿大夫们被朝廷选拔和任用时,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肆意妄为,无视国家太平或动荡的大事,却想要在告老退休后再享受这园林之中的乐趣,这能办得到吗?唐朝的覆灭就是前车之鉴啊!

疑·难·字

特·殊·句

◆判断句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于”表示被动。

◆倒装句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状语后置)

原句语序应为:“公卿贵戚于东都开馆列第者”。

词·类·活·用

及其乱离(乱:遭受动乱。形容词作动词。)

◆成语积累

一己之私:指个人的私意或私利。后来也指个人的私见,表示见解不一定全面,常用作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