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花一世界,禅花拓展人文视野!
一叶一如来,禅花展示传统美学!
一、禅花由俗转雅
古代插花活动曾经长期存在着匠人与文人的分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插花多由侍候人的阶层去做,如宫廷里插花是宫女太监的差事,诗书礼仪之家插花是侍女僮仆的分内事。宋代虽设有“四司六局”,有专业从事插花、焚香的机构,为喜庆祭祀活动布置环境,但插花也只是匠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属于一般的劳作技能。明代起插花著述日渐成熟,有了技法和欣赏标准,体现文人对匠人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为插花的劳作技能注上文化附加值。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文人学者,他们自己虽不一定是插花大师,不一定有插花实践经验,但他们用文字、画作记叙了匠人的劳动成果,使这一文化得以传承至今,让今天的人能看到古代插花活动的发展轨迹,正如李白说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我们对传统插花的理解离不开古时文人的贡献。
随着插花技艺的不断提高,插花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作,而被读书人誉为雅好,成为安逸超脱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社会风气随之由俗转雅,出现了包括金润、高濂、陈洪绶、张谦德、袁宏道在内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明代袁宏道,其所著《瓶史》开始便有“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的记述,后又写了《瓶花斋集》,
他热衷于瓶花,还将自己的书房题名为“瓶花斋”,可见作为雅事的插花活动在明代文人中所产生的影响较大。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提出:“插花挂画二事,是诚好事者本身执役,岂可托之僮仆为哉?”意思是说插花、挂画应亲力亲为,不能让僮仆去做。插花从一般体力劳作到雅好,再发展到今时文化生活之一的禅花艺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二、禅花的特色
在传统插花中,禅花是文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宫廷插花的华丽、民间插花的率性不同。受庄子“万物与我为一”自然观的影响,禅花艺术注重常理,尊重自然,提倡爱花惜花,体会残枝废叶与“我”一般有思想、有情感,不能随便废弃,要审时度用。禅花用材不多,取材不挑,只要是自然界有过生命的,不论枯荣皆可使用。园中的、路边的枯枝野花,随手拈来,随心作画,由心成型,手上做的就是用心想的、倾情爱的。作品不论大小,都讲究简约清疏、恬淡平和、清新怡人、固定方便。人们通过观察花开花谢,看到生命在自然法则下的运动与延续,通过枯荣替换,悟到境界涅槃。故禅艺插花既能美化生活,也是一种人生世界观的修为,禅艺插花是探索生活哲理的一门艺术。
禅花有一般传统插花的共性特点,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小品禅花的构图可以没有花,也可以没有叶,但不可以没有枝条,枝条的骨架与留白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花多时,人们可以美美地插上一束装点居室;花少时,一花一枝也能满足文化审美需求。学会用禅花点缀书房、茶桌、居室,会让生活更有情趣和活力。
传统文化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没弄清源头就想当然地讲弘扬,这不是好的学风,传承古代文化应正本清源。学禅花应从零起步,学习传承先人的技法,熟悉插花著述的本意。如禅花强调朴固定、自然固定、花插固定,坚持不用花泥,从难要求,既环保又方便。又如插花器皿有铜器、瓷器当然好,如没有,就日常使用的碗、盆、盒、罐,甚至破损的瓶、罐,只要能储水就可插禅花,既有质朴感又贴近生活。时代在进步,文化要发展,在掌握传统艺术真谛的基础上思考改进与提高才不会走偏路子。
本套“中国传统插花系列”图书内容丰富,给人以欣赏与思考后的喜悦,系列图书以图片为主,有直观的禅花作品图片,又有相应诗词美文的评述。既能给初学者启迪,也能让研究者探索与批评,使更多的人了解禅花的民族本位文化。
本套系列图书通过大量的诗词和史料让读者了解中国插花的起源,了解禅花风格在古代生活中的普及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了解园林、美学、建筑设计等相关内容,是知识面广、实用性强的通俗读本,值得推荐。
中国花道禅花门
2020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