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中国为推动全球化而努力

王灵桂[1]

盛世恭逢盛事,十九大之后中国的首次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在南方美丽的海南岛博鳌会场拉开了帷幕。4月8日至11日,以“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蒙古国总理呼日勒苏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出席年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各界嘉宾与会。与会嘉宾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为凝聚亚洲共识,推动亚洲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惠及全球并促进繁荣发展出谋划策。

盛音让盛世盛事更绽异彩。4月10日9:30,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论坛上做了以《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为题的主旨演讲,对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启示、世界意义和影响,以及在新的历史当口,中国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代表中国做出了最权威的阐释,发出了饱含世界情怀和中国智慧的“东方呼唤”,见证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东方时刻”,发出了与世界各国共谋创新发展的“东方之约”。会议现场热烈的掌声数次响起,会场之外各国媒体、智库纷纷发表评论,习主席的主旨演讲得到了与会嘉宾和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有外媒评论说,习主席的主旨演讲是“具有历史性的、最受期待的演讲”,所提出的四项创新改革举措“是大胆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开放新措施”,“像当年邓小平推行艰难的经济和金融改革那样,果断而有效”。

习主席的主旨演讲让世界安心、给世界经济定调,并开启新时代全球化的新征程。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总体部署,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之具体路径亟须进一步明确;在全球经济从世界金融危机泥潭中艰难走出的过程中,以经贸单边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使萎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美国优先”政策正在高筑国际贸易壁垒,加收钢铝关税让包括欧日在内的地区和国家叫苦不迭,疲于应付;美国政府在频频向中国示好的同时,正在试图挑起大规模的中美贸易摩擦;等等。下一步,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世界的眼光都聚焦于中国。习主席4月10日的主旨演讲,恰到好处地回答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疑惑、疑虑。受邀参加本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校长成乐寅说,“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中国正在努力做一些惠及他国的事。相信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将进一步展现坚持走合作共赢道路的意愿”,“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向世界传递更多信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将采取的具体政策,增强了亚洲国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相信韩国可以继续分享中国给世界带来的经济红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繁荣是世界上的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但是没有共同的繁荣不是基于一个公平世界的繁荣,是不能解决国家层面和人民层面的贫困问题的。当今世界八位富翁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较贫穷的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和,因此当今世界有许多东西需要共享,才能使繁荣惠及所有人。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公平的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理念”。现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现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和减贫,对全球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在习主席主旨演讲后认为,相信“中国会帮助世界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果显著,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绩对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过去的海南,是中国南方比较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过去的博鳌,是海南岛上一个不为人知的渔村。30年前,中国政府在海南建省并筹办经济特区,今天海南已经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17年前,中国政府在博鳌这个偏僻的渔村筹建论坛,今天的博鳌已经蜚声海内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较具盛名的会议旅游胜地,成为与达沃斯齐名的世界级论坛所在地。正如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海南省可谓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海南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形成的经验和智慧,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走向富裕和平的有益启示。2018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物品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中国从加入WTO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做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等等。这些成绩,不是其他人赐予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砥砺奋进取得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40年来,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已经开始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就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论说,“我相信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承诺、中国对国际合作的承诺。尤其是就发展中世界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上述承诺的最好体现,这可以使我们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到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进而改变全球不公正的发展状况;‘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开展南南合作的良好典范,解决了目前许多封闭经济体难以解决的发展难题”。

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世界性的启示价值和借鉴作用。在40年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诸多有很强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成功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这些成功经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它们通过学习中国经验,摸索和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正如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柬埔寨政府顾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柬埔寨秘书处负责人索西帕纳对此评论说,“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中国可能就是答案”。

中国将和世界人民一道选择开放前进之路,绝不走封闭后退之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等等。在这些重大战略和现实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将面临重大发展选择。是走开放之路还是封闭之路?是走前进之路还是后退之路?是奔向光明还是退缩回关门闭户状态?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为此,习主席提出了“五个面向”:面向未来,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面向未来,我们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深化双边和多边协作,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就此,美国FT中文网评论说,“中国针对当前全球面临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正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中国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此,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代表中国人民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宣示,宣布了扩大开放的四项重大利好政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习主席进一步宣布,“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美国FT中文网就此评论说,“中国计划建立自由贸易港口,以此作为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的一部分”,“这些港口在政策制定方面享有比现有的自由贸易区更高的自由度,并且在市场准入方面更加开放”,“中国将开放其金融服务、保险、中介、医疗保健和其他部门”,也将创造一个商业环境,从而“在规则、机会和权利方面为民营、国有和外国公司提供平等待遇”。美国中美研究中心学者苏拉布·古普塔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作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凸显。相信中国将继续承诺对世界经济多元化的支持”。

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植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深刻洞察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高瞻远瞩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东方呼唤”。习主席首倡“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中国已经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被多个国家写入国家发展战略或规划。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国家普遍认同和肯定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经贸关系的基本遵循和原则。4月10日,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面对到会的2000多位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与会嘉宾,再次向全世界呼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主席真诚地向世界宣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这个“东方呼唤”中包含的世界情怀和全球理念,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普适意义,为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新型国家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一带一路”是极富政治远见的阳光倡议。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面对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理解、误解。习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郑重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早在2014年10月29日,习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指出:我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的是共同打造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这次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明确的“三不”原则,体现了中国的开放胸襟和博大愿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不断推进中解决分歧、增加共识,扩大合作、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被写入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自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3月通过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号决议后,第71届联合国大会第A/71/9号决议首次出现“一带一路”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促进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但是,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迥异的国情、多样的文化构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然会有很多挑战和困难。因此,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在推进中扩大共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是建立在寻求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有机的、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臆想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各方以共赢为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在解决分歧中不断寻找利益交会点,进而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联系世界人民的现实纽带,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卓越领导能力的明证,欧洲必须行动起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分。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富远见,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的平台,世界将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认为,人类的未来,必将是世界各民族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因共同命运而聚集到一起并建立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盖里雄·伊基亚拉说,亚洲经济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也迎来重要机遇期,亚洲各国只有增强互信、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更好地给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经济繁荣。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专门设立和举行“一带一路: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圆桌会,瓜达尔港、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的相关政府和企业代表,在圆桌会上介绍了“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分享心得体会的做法,对化解分歧、扩大合作、增加共识起到极大的正面典型引领作用。

以“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已经落下帷幕,习主席的主旨演讲将论坛的热度提升到了最高峰,习主席的政策宣示也成为论坛的热议焦点话题和主题。我们深信,习主席的主旨演讲,不但将深刻引领中国的发展,也将像火炬一样照亮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和各位致辞嘉宾在论坛开幕式上所说的,中国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让全世界人民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不仅彻底改变了14亿人口的生活状况,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更将给世界各国在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面带来巨大机遇和有益借鉴;中国推出的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举措令世界感到振奋,表明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必将有力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繁荣。

一年之计在于春。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将是中国开放创新新征程的起点,也将是事关世界经济前途和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福音。

本书是“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2018年度的第三份报告。“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重点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国内、以外鉴内”的原则,密切跟踪和关注境外战略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述,对客观者我们认真研究吸纳,对故意抹黑和造谣者我们一笑了之,这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汇总其科学成果适时发布,也不失为我们服务国内研究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也正是我们编写系列专题报告的初衷和目标,敬请各位前辈和方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