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永久性植入治疗应用的放射性核素

目前,近距离放射治疗所使用的放射源多由低能量、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制成。尤其是永久性插植治疗,出于安全防护、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等方面考虑更是如此。这一类型放射源的物理学特点和剂量计算方法,与常规近距离治疗使用的放射源有所不同,临床中应予以注意。

一、放射源的物理学特点

早期永久性植入治疗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是198Au,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地使用125I和103Pd等放射性核素。临床中使用的125I和103Pd放射源辐射的光子能量、包壳尺寸、剂量分布等都较为相似。临床常用的6711型125I和200型103Pd放射源的结构图如图1-2-1。

125I和103Pd都是经过电子俘获辐射γ射线。根据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2005年公布的数据,125I辐射γ射线的加权平均能量为28.37keV,铅的半值厚约为0.025mm,半衰期为59.4天。临床常用放射源的空气比释动能强度为0.4~1.0U(1U=1µGy·m2·h-1=1cGy·cm2·h-1),为(1.11~2.96)×107Bq(0.3~0.8mCi)。6711 型 125I源的剂量率常数约为0.965cGy/(h·U),照射90%总剂量的时间约为197天。103Pd辐射γ射线的加权平均能量为20.74keV,铅的半值厚约为0.008mm,半衰期为16.99天。临床常用放射源的空气比释动能强度为1.4~2.2U,为(4.11~6.29)×107Bq(1.1~1.7mCi)。200 型 103Pd 源的剂量率常数约为 0.686cGy/(h·U),照射 90% 总剂量的时间约为56天。125I和103Pd放射源剂量率和累积剂量随时间变化特点如图1-2-2。

图1-2-1 6711型125I和200型103Pd放射源的结构图

图1-2-2 125I和103Pd放射源剂量率和累积剂量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近距离治疗用的放射源,供应商出厂时会进行校准,一般会注明其不确定度为10%。放射源的校准是近距离治疗患者剂量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永久性植入治疗时,每一批次准备用于植入的放射源,植入前都应进行校准,每一批次放射源,最少应校准其中的10%。永久性植入治疗用的125I和103Pd放射源是低能,超低剂量率,不适合使用指形电离室校准,一般应使用特殊的井形电离室(也称“4π电离室”),并在正式使用前必须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检定。

二、剂量计算方法

在近距离治疗中,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的计算,过去基本都采用Sievert积分方法。而永久性植入治疗用的放射源,物理结构及滤过设计复杂,辐射能量较低,Sievert积分方法不适合处理这类放射源的剂量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AAPM第43任务组提出了近距离植入治疗放射源剂量计算的新方法。

其基本公式:放射源周围一点 P(rθ)的剂量率 Drθ)=ΛSkGrθ)/G(1,π/2)grFrθ

式中:Drθ),P 点的剂量率;Λ,剂量率常数;Sk,空气比释动能强度;G,几何因子;g,径向剂量函数;F,各向异性函数。

应该指出,公式中的相关参数是针对特定型号放射源的,即相同核素不同型号的放射源,由于其物理结构不同,公式中的参数值也不相同。临床中常用型号放射源的相关参数,是经实际测量或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关参数可查阅AAPM第43任务组的报告)。目前,近距离治疗剂量计算基本都采用这一方法。

对于近距离植入治疗,经过t时间后的累积剂量Dc应为Dc=D0(1.44T1/2)(1-e-0.693t/T1/2

式中:D0初始剂量率;T1/2半衰期,1.44T1/2为该核素的平均寿命。

在永久性插植治疗中,接受的总剂量应是放射源完全衰变后的辐射剂量,即上式中的t>>T1/2,则上式可改写为:

Dc=D0(1.44T1/2

表1-2-1为临床常用的6711型125I和200型103Pd放射源,1U空气比释动能强度完全衰变后,距源不同距离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可以看出,125I和103Pd由于能量低于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使用的192Ir一个量级,其剂量衰减得更快。这一特点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特别重视。

表1-2-1 1U空气比释动能强度放射源完全衰变,距源不同距离的平均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