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脊髓解剖与功能

第一节 脊髓的外形

一、位置和形态

(一)位置

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的上2/3,呈圆柱形,前后稍扁,颈部脊髓尤为明显。上端平枕骨大孔续延髓,下端在成人终止于第1腰椎体下缘(图2-1),新生儿可下达第3腰椎体上缘。脊髓末端呈圆锥状,即脊髓圆锥,由脊髓圆锥向下延续成丝状无神经的终丝,其中一部分走行于硬膜囊内,称为内终丝,向下达脊膜下界;另一部分进入终丝鞘内,且在骶管中呈扇形,称为外终丝,终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将脊髓固定于尾骨上。成人平均脊柱长度为70cm,脊髓长度为40~45cm。

图2-1 脊髓外形

A.脊髓及脊神经后面观(椎骨的椎弓已除去);B.脊髓及脊神经侧面观;C.脊髓前面观

(二)形态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而使其外观呈分节状。脊髓有三个主要功能区:颈膨大为臂丛发出处,相当于颈3~胸2脊髓节,其最大周径约平第6颈脊髓节;胸段脊髓节周径大致相同;腰膨大为腰骶丛发出处,相当于腰1~骶3脊髓节,与第10~12胸椎平齐,其最大周径平第12胸椎。

脊髓全长表面有纵行的沟裂,前正中的深沟为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前1/3处约3mm,软脊膜连同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中沟动脉)折入其中。后正中的沟甚浅,称后正中沟。借前正中裂及后正中沟,脊髓不完全地分隔为基本对称的两半,其间有前连合相连。中心有纵行的中央管通过,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之间,两侧有与之平行的两条纵沟——前、后外侧沟,前外侧沟内有脊神经前根(由传出的运动纤维组成)沿此纵线排列并穿出脊髓,后外侧沟内有脊神经后根(由传入的感觉纤维组成)的根丝进入脊髓,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内脊神经节的外方合并成为脊神经。脊髓的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在颈部比较明显。

二、脊髓节与椎骨的位置关系

(一)脊髓节及其位置

从形态上脊髓是不分节段的,所谓脊髓节是指每一对脊神经所附着区的脊髓节段,亦即指此相应部位的脊髓灰质,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一致,且和脊神经相对应,有31个节段,即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骶髓各5节,尾髓1节。颈髓有8节的原因是第1颈神经自寰椎与枕骨之间发出,7个颈椎的下方各自有一对颈神经发出(图2-2)。

图2-2 脊髓节、脊神经与椎骨体、棘突的对应关系

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占据整个椎管,与脊柱几乎等长,各脊神经根均从相应的椎间孔穿出。以后,脊髓生长速度落后于脊柱,脊髓渐向上移,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一致,脊髓要短得多。致使脊神经自脊髓的起点至相应椎间孔出处的距离逐渐延长,结果成人脊髓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而腰骶神经根丝则延长下降很远才达各自的椎间孔,这些下降的根丝围绕脊髓的终丝,称为马尾。成人脊髓圆锥下极位于第12胸椎上1/3至第2腰椎下1/3间,相差9~10cm。在脊柱损伤中,第12胸椎至第2腰椎发生率最高,也最易引起截瘫,由于脊髓圆锥下极在椎管中的位置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

(二)脊髓节与椎体的位置

为了便于在临床上确定脊髓病灶的位置,有必要了解各脊髓节与相应椎体的对应关系(表2-1):成人颈髓上段(C1~C4脊髓节)和相对应的颈椎体大致平对;颈髓下段(C5~C8)和胸髓上段(T1~T4)比相应椎体序数高1/2~1个椎体;胸髓中段(T5~T8)高1~2个椎体;胸髓下段(T9~T12)高2~3个椎体;全部腰髓节(L1~L5)约平对第11、12胸椎体;骶、尾髓节(S1~S5、C0)大约平对第1、2腰椎体。

(三)马尾与圆锥损伤临床特征的差别

马尾损伤的临床特征有:①弛缓性瘫痪,反射减弱或消失;②多伴有根性疼痛,且有时很剧烈,难以用药物控制;③多伴有根性区的感觉丧失;④多有骶部残存。圆锥损伤的特征:①多为双侧对称性;②多不伴有疼痛;③多有鞍区感觉异常;④肢体运动功能可能正常;⑤肌电图多正常。

临床检查时常用椎骨棘突来定位。若以椎骨棘突为准,脊髓节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是:颈髓上段(C1~C4)与椎体对应关系不变;颈髓下段(C5~C8)和上二位胸髓(T1、T2)比相应椎骨棘突的序数高1位;上部胸节较相应的胸椎棘突高2位,下部胸节较相应的胸椎棘突高3位;全部腰髓节基本位于第10~12胸椎棘突间;骶尾髓节相当于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了解上面的对应关系,对于确定脊髓病变部位和进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表2-1)。

表2-1 脊髓节与脊柱椎体、棘突的对应关系

三、脊神经

脊髓借31对脊神经与身体各部相连,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除第1颈神经自枕骨与寰椎间、第8颈神经自第7颈椎和第1胸椎间出脊髓外,其他脊神经皆从同序椎骨和下一椎骨之间的椎间孔穿出。

(一)脊神经根

1.组成

脊髓和脊神经的根丝相连,若干根丝组成脊神经根,分前根(又称腹侧根)和后根(又称背侧根)(图2-3)。由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组成,前者是来自肌肉、肌腱和皮肤黏膜感受器的纤维;后者较细,传递痛觉和温度觉。在抵椎间孔处,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为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所致,一般为感觉性,但也含有管理皮肤血管舒缩的传出纤维;前根从前外侧沟出自脊髓前角,为运动性,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轴突组成,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一部分前根内尚有来自胸、腰段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它经前根至交感神经的椎旁或椎前节,更换神经元后,再分布于内脏;骶部的前根内,有来自骶副交感核的纤维)。脊神经根在椎管中的走行方向随节段而不同,上两对脊神经根向上外,其余的向下外,越到下斜度越大,起自腰膨大部的神经根纵行向下,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图2-3 脊髓与脊神经结构模式图

椎管内脊神经的前根排列在前,后根在后,各层脊膜呈鞘状包裹前根和后根,称脊膜套袖。袖内的软脊膜和蛛网膜间仍有间隙,通向蛛网膜下腔。在椎间孔,后根在上,前根在下。穿出硬脊膜后,前根和后根的包被硬膜之间有一狭窄间隙,称为脊膜囊。随即前、后根组成脊神经,硬脊膜、椎间孔骨膜和脊神经外膜融合,固定脊神经。因脊神经被硬脊膜固定在椎间孔的外侧部,当脊神经受牵拉时外力不易传到神经根,更不会伤及脊髓。但脊膜袖增厚致神经根受压迫或脊膜束炎症时神经根受刺激,可引起临床症状。

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呈水平走行,对脊髓固定作用较大。当颈部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有一定的牵拉作用。当颈部椎间孔的前壁(部分椎体和椎间盘及钩椎关节)、后壁(上、下关节突)的某些结构异常时,会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如钩椎关节的骨刺靠近椎管,会压迫前根,患者可出现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当骨刺在椎间孔上方时,则压迫后根和脊神经节,前根可不受累,患者可出现疼痛等感觉障碍而无运动异常。

2.生理解剖特点

从应用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脊神经根有如下特点:

(1)固定脊髓:

因其根短,且呈近水平状行走,故可牵制脊髓不致过分活动而起固定作用。

(2)容易受累:

神经根的前方为钩椎关节,后方有小关节,内侧为椎体间关节边缘,在此骨性管道中容易因三者的松动、移位及骨增生而遭受刺激或压迫,尤其是钩椎关节处的退变及骨刺形成较早,更易先受累。

(3)易形成粘连:

神经根易受刺激或压迫,最早出现创伤性炎性反应,以致纤维蛋白渗出而引起粘连,因此神经根是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开始最早的部位,并由此向椎管方向蔓延。

3.损伤后表现

脊神经根损伤会影响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1)全部后根损伤:

进入脊髓的一切传入神经冲动被阻断,机体一切感觉消失,同时脊髓反射亦消失。

(2)某一脊神经后根损伤:

其皮肤分布区的感觉并不受明显的影响,只轻微减弱,但受其支配的肌传入的本体感觉受阻,肌失去反射能力,亦即肌的肌张力丧失,称为无肌紧张,但该肌仍能收缩。

(3)前根损伤:

它所支配的肌肉完全瘫痪并萎缩。胸、腰脊神经前根损害,同时伴有从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损伤,会累及支配眼内肌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眼睑下垂和瞳孔缩小,即霍纳(Horner)综合征。

脊神经损伤可用下述办法判断其是神经根性或周围性。如神经损伤在椎间管内,肌电图显示前、后支所支配的躯干侧面及肢体肌肉都有失神经支配的电位;如神经损伤在椎间管以外,则只有前支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支配的电位,而后支支配的竖脊肌仍属正常。

(二)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椎间管内和后根硬脊膜鞘之外(图2-3),呈纺锤形,长4~6mm,其大小与所在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正比,内含假单级神经元以及一些神经纤维。神经元只有一个神经突起,自胞体发出后随即呈“T”形分为两支,周围突较粗,分布至皮肤黏膜的各种感受器;中枢突较细,穿硬脊膜后进入脊髓。

(三)脊神经

1.组成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在相应的椎间孔内或其附近组成脊神经,除第1对颈神经和尾神经通常只有前根,其余均为混合性,含有感觉和运动成分。第1对颈神经在寰椎与枕骨间;第2~7对颈神经在同序数颈椎间孔穿出,第8对颈神经从第7颈椎下方椎间孔穿出,胸神经和腰神经都通过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从同序数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图2-2)。

在椎间孔内,脊神经有重要的毗邻关系,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椎间关节及黄韧带,因此,脊柱的病变如椎间盘脱出和椎骨骨折,常累及脊神经,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感觉纤维是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突起,其周围突分布于皮肤、肌、腱、关节及内脏的感受器,其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运动纤维来自脊髓前柱及侧柱的运动性神经元的轴突,穿出脊髓形成前根,与后根合成脊神经,分布于横纹肌、平滑肌及腺体,司其活动。因此根据脊神经分布范围和功能的不同,可将脊神经所含的神经纤维成分分成4种(图2-4)。

图2-4 脊神经纤维行走模式图

(1)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起于脊髓前角细胞,经前根入脊神经,支配骨骼肌。

(2)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起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分布于皮肤、肌、关节和韧带的各种感觉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

(3)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T1~L3脊髓节侧角的交感神经元,经前根和白交通支,至相应的椎旁或椎前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至脊神经,分布于血管、腺体及平滑肌。由S2~S4脊髓节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经盆内脏神经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脏器,在器官壁内交换核神经元。

(4)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直接分布于内脏,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可与躯体或内脏运动神经元形成反射弧。

2.分支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还接受来自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灰交通支),并分为3支(图2-5)。

图2-5 脊神经的形成和分支模式图

(1)脊膜支:

称窦椎神经或Luschka神经,较细,内含交感神经纤维和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脊膜支最先从脊神经发出,与主干反向走行,经椎间孔返回椎管朝向后纵韧带时,发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各相邻的升、降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后丛,分布于硬脊膜、脊髓血管的外膜、椎骨、椎骨的韧带和纤维环的边缘(一般不进入纤维环内部)以及椎间关节囊等。

(2)后支:

内含运动和感觉纤维,分布于项和躯体背部肌与皮肤。除C1、C2的后支较粗大外,其余脊神经的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后支发出后,绕椎骨的关节突,经相邻两个椎骨横突间(骶部经骶后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椎骨、关节和肌肉,末梢穿至皮下形成皮神经分布于皮肤。枕骨与寰椎间的关节和寰椎与枢椎间的关节由C1、C2前支支配,枢椎和第3颈椎及以下的椎间关节都由后支支配。

C1神经后支称枕小神经,较前支大,不分内、外侧支,属于运动神经,主要支配枕下三角内诸肌;C2神经后支最大,其内侧支称枕大神经,支配枕骨下部的肌肉,其感觉性终末支分布于枕骨至颅顶的皮肤。

(3)前支:

为混合性神经,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肌与皮肤;除第2~11对胸神经外,其他脊神经前支都互相交织成丛如颈丛(C1~C4)、臂丛(C5~C7,T1)、腰丛(T12,L1~L4)和骶丛(L4,L5,S1~S5,C0)等,再分支支配所属区域。脊神经前支在构成神经丛之前借交通支与交感干神经节联系,白交通支由T1~L2(有的为L3或L4)前支发出,达相应椎旁(前)节,为节前纤维,主要由细小的有髓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自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经脊神经前支,分布于血管、淋巴管及竖毛肌,为节后纤维,主要由无髓纤维组成。灰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位置一般在白交通支连接的内侧。颈神经、下部腰神经和骶神经内只有灰交通支,而无白交通支。

3.分布

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上的节段性分布,称为皮节。人体脊神经皮支的分布有阶段性和重叠性的特点。皮肤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在颈部和躯干较有规律。节段性分布区为狭长带,上肢的皮节排列在上肢纵轴的两侧,下肢由于纵轴略呈螺旋形,皮节的配布不如上肢规则,皮肤的神经虽是按节段分布,但每一皮节的带状区有相邻的上位皮节和下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参加,形成相互重叠的支配现象。当有三个相邻皮节的神经受损害时,患者可仅表现为中间皮节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脊神经皮支的节段性分布如图2-6、图2-7。全身皮肤感觉区与脊髓节的关系见表2-2。

图2-6 脊髓节对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图2-7 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综观

肌节的分布不显著,某块肌常是因肌节分裂、合并或迁移演变而非由单一肌节发育所成。某一肌节分化成数块肌,同一脊神经可支配数块肌,如肋间内、外肌受同一胸神经支配;几个肌节合并、迁移形成一块肌,这块肌受几条脊神经支配,如肱三头肌接受C6~C8脊神经支配(图2-8)。支配肌肉的神经虽是由几个肌节的神经纤维各以一部分合并构成,但其主要的肌节神经纤维如肱二头肌反射是由C6脊神经控制。四肢各肌几乎全由多个肌节合并、分层而来,所以一个脊髓节或其前根受损,并不能使一块肌肉麻痹,根据其受损程度,只能使肌力减弱或基本无影响。

图2-8 脊髓节与肌肉的节段性分布关系

表2-2 脊髓节的相应皮肤感觉区和平面

支配下肢各种运动的运动神经也有节段性。与髋关节屈、收、内旋有关的脊髓节为L2~L3,伸、展、外旋的为L4~L5;伸膝关节的为L3~L4,屈膝关节的为L5~S1;和踝关节背屈运动有关的为L4~L5,跖屈的为S1~S2。根据受损的肌或关节活动受限的部位,有助于了解脊髓损伤的可能位置。

不同的脊髓节和脊神经支配不同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见表2-3、表2-4。

表2-3 上肢各种运动的肌肉节段性神经支配

续表

表2-4 下肢各种运动肌肉的节段性神经支配

四、脊髓节与体表及内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虽然功能相反,但常同时支配一个器官,这些器官有消化吸收、分泌、生殖和体液循环等功能,虽不能随意活动,但仍接受脊髓中枢的控制,后者又受脑内高级植物神经中枢如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等的控制和调节。

植物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也有节段性分布,但因发生过程中,内脏器官的变化较大,如器官生长、体积增大、位置改变,因此节段性神经的分布显得不很清楚。从T1~L2的侧角为交感神经元。一般来说脊髓T1~T4节侧角支配头面部及颈部器官和皮肤汗腺;T4~T7管理上肢皮肤血管和汗腺,T10~T12则分布于下肢皮肤血管和汗腺。当交感神经元损害时,可发生相应部位的汗腺分泌、血管运动及竖毛反射障碍。植物性神经对胸、腹、盆腔脏器的分布情况见表2-5。

表2-5 植物神经在胸、腹、盆腔脏器的节段性分布

(郭友华 汪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