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生安全手册:居家安全
- 宋逸主编
- 10字
- 2025-03-15 09:55:59
一、居家意外伤害处置
(一)外伤
1.削果皮伤到手,该怎么办
在生活中,用水果刀削果皮被割伤是很常见的场景,建议大家尽量选用相对安全的削皮器削果皮。此外,我们在使用菜刀、小刀等刀具,玻璃片、铁片等锐器时也要特别小心,注意不要被割伤。
那么,如果不小心被割伤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如果伤口小于1厘米,且伤口较浅、出血不多,可自行处理。采用压迫法止血,用纱布或毛巾,轻柔、稳定地按压伤口处5~10分钟,止血后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再用70%酒精或碘伏消毒外周皮肤,以无菌纱布覆盖,外裹绷带即可。如果仅有皮肤层的裂口,也可使用创可贴。1周内,避免沾水,预防伤口感染。如果伤口有严重的红肿、疼痛,或者出现化脓感染,则需要就医。如果伤口较大、较深,先进行紧急处理,冲洗清理伤口,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简单包扎后去医院进行专业的处理。如果伤口出血不止,不要慌张,先按压伤口并寻求帮助。
割伤是生活中的常见伤害,就算是浅部伤口,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感染,甚至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而较深的伤口则可能会引起血管、神经、骨骼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被动物抓咬伤,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可爱的小动物。但是,在和它们相处嬉戏的时候,则需要格外小心,谨防被抓伤咬伤!如果不小心受伤了,一定要赶紧处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小动物们带来的抓伤咬伤不仅会造成伤口、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还可能带来狂犬病病毒!狂犬病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只能通过加强预防来避免它的发生。
狂犬病暴露分三级。我们接触、喂养小动物,或者小动物舔舐我们的皮肤,属于Ⅰ级暴露,不需太担忧。如果我们裸露的皮肤被轻咬、轻微抓伤或擦伤但无出血,属于Ⅱ级暴露,需要赶紧就医,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如果伤口出血,或者小动物舔到了我们受损的皮肤,或者眼睛、肛门等地方沾染上小动物的唾液、血液,属于Ⅲ级暴露,此时要赶紧去医院,不仅要清洗伤口、接种疫苗,还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抑制剂。暴露后24小时是处理的最佳时间,但即使超过了24小时,也要尽快去医院接种疫苗。

需注意的是,如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Ⅰ级暴露,最好按照Ⅱ级暴露处理;如果体质较弱,且处于Ⅱ级暴露中,或脖子以上部位被抓伤咬伤,并且小动物精神失常,则很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那最好按照Ⅲ级暴露处置,以防万一。
3.冬天皮肤冻伤干裂,该怎么办
冬季气温骤降,我们时常被皮肤干裂困扰。如果皮肤出现干燥开裂的小口子,意味着保护皮肤的屏障被破坏,外界各种有害物质就会通过这些裂口入侵,内部的水分流失。因此,当我们发现皮肤开裂出现小口时,要及时防护,注意保暖,并防止伤口接触外界有害物质。
在冬天,长冻疮也是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件事。我们知道,长冻疮的地方常常红肿痛痒,让人忍不住抓挠。然而,这些外部刺激会延缓冻疮的恢复,如果实在瘙痒难忍,可以涂上一些外用药膏。长冻疮时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远离寒冷。长了冻疮后,尽量待在暖和的地方以防止冻疮部位进一步的受伤。其次,热敷。每天把长有冻疮的手、脚或其他部位泡在温水中(大概40~43℃)20~30分钟。可以用没有长冻疮的手试试水温,感受到温而不烫即可。对于脸上和耳朵上的冻疮,可以敷上热毛巾。千万不要直接用高温物品接触伤口以免引起烫伤。若冻疮持续超过三周仍未恢复,或皮肤变白淤青,甚至冻疮伤口出现溃烂流脓、发热等感染征兆,需及时就医。
对于皮肤干裂和冻疮,预防是最好的办法,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手、脚、脸、耳部的保暖,可以在易长冻疮或曾经长过冻疮的部位适当涂一些凡士林等保护剂。
4.做手工被刺伤了,该怎么办
我们在做手工时,常常会出现被尖锐物体刺伤的情况,如缝纫针。这些伤口往往细小狭窄、深入皮肤。轻微的刺伤可以在家中自行处理,一般4~5天内就会愈合。
当被刺伤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伤口呢?有以下几步:①消毒双手。在处理伤口前,用肥皂或抗菌洗手液洗手,以防止在处理伤口时对伤口造成感染;②止血。轻微的穿刺伤口通常不会大量出血。使用干净的纱布轻压伤口,直到伤口不再出血;③清洁伤口。在温水中用肥皂和干净的纱布清洁伤口5~15分钟;④如果有需要,可以去医院接种破伤风疫苗。当伤口较深或伤口是由生锈物体造成的时候,有可能感染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由细菌(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的致命疾病,会导致肌肉痉挛甚至死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避免破伤风感染的风险。
为了减少刺伤的发生,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小心使用尖锐物品;②使用尖锐物品时最好有家长的陪同;③不要拿着锋利的工具或玻璃乱跑;④戴上手套或其他防护工具,避免徒手操作;⑤保证工作区域的整洁,减少障碍物。
5.身上出现淤青,该怎么办
淤青是由皮下出血造成的。一般当皮肤组织受到猛烈撞击时,血管随之受损或破裂,血液渗漏到周围的皮下组织中,形成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淤青。那么出现淤青之后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冰敷。磕碰出现淤青后立刻冰敷可减少血流量,使淤青最小化。可以用毛巾包好冰袋,或将毛巾在凉水中浸泡一会,冷敷患处10分钟,每隔20分钟左右重复冷敷过程。第二步抬高。刚磕碰出淤青时,减少患处血流可使淤血最小化。如果腿部淤青,冰敷的同时不妨坐到沙发或带扶手的椅子上,将腿部抬高至心脏以上的位置;如果手臂受伤,应尽量将手臂抬高到心脏以上的高度。第三步热敷。碰出淤青24小时后,热敷患处可促进血液循环,清除淤血。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每天多敷几次,每次20分钟。但是热敷温度不宜太高,以免灼伤皮肤。
需要提醒的是,皮肤经常有原因不明的淤青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警示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6.摔倒时磕到头,该怎么办
喜欢追逐打闹、好奇又爱动的我们在家玩耍时是不是容易发生磕到头的情况呢?头部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部位,磕到头时可不能掉以轻心。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爸爸妈妈,都需要掌握磕到头后的处理方法。
磕到头之后我们要进行自我观察,首先查看头部是否有红肿、流血情况,若症状严重则需要立即就医。如果没有明显受伤或头上只是轻微红肿,且活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不用立即就医,但是接下来24~48小时内仍要密切观察,若出现意识丧失或者数分钟没有醒来、频繁呕吐、头痛、头晕、抽搐、嗜睡、精神差、意识模糊、胳膊和腿无力或者强直、走路姿态笨拙、口齿不清、斜视或看不清东西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对于摔倒后头部肿胀的部位,在24小时内可用冷敷的方法,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切记不要用红花油、活络油等揉擦肿胀处。48小时后,可以使用热敷或者是活血化瘀的药物按揉肿胀处。
因此,做好防范是关键。家中的地面尽量保持干净,以免玩具或者地毯羁绊;家里的窗户、阳台上锁,旁边不要放置能攀爬的桌椅等,我们在浴室、厨房等地也要格外注意防滑。
7.流鼻血的时候,该仰头吗
不应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有人流鼻血时,周围的人都让他仰头或平躺?其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做法。由于鼻腔和咽喉是相通的,如果在流鼻血时仰头,会让鼻子中的血液倒流进喉咙内,进而到食管、胃肠当中,容易刺激胃肠黏膜让人不舒服甚至呕吐。如果出血量大的话,甚至可能吸入气管造成呛咳,有窒息的危险。所以,流鼻血时仰头是绝对错误的。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大多数鼻出血的部位都在鼻子前下方的一块区域,可以用食指向鼻梁的方向压迫止血(即挤压鼻中隔),哪一边出血就压迫哪一边;也可以冷敷鼻子、额头和后脖子,通过冷刺激使得鼻子里的小血管收缩而帮助止血。当然,如果血流不止或者频繁流鼻血,就需要就医了,太严重的流鼻血可不是小事!

8.所有的伤口都可以使用创可贴吗
不是所有的伤口都可以使用创可贴哦。创可贴主要用于防止细菌和异物的侵入,从而保持创口卫生和预防感染。然而,创可贴只适用于小而浅的伤口,而有一些伤口是不适合用创可贴的:①已发生感染的伤口。如果伤口发红变肿,还有火辣辣的痛感,那么它很可能已经感染,此时不应使用创可贴,而应及时就医;②比较大、比较深或有异物的伤口,比如被钉子扎到的伤口,即便伤口看起来小,实际上是比较深的,容易缺氧而导致破伤风杆菌的繁殖,此时再用创可贴会加快细菌繁殖,导致较严重的感染。如果伤口受污染严重(比如里面有很多沙土),应当到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③动物抓咬伤;④皮肤病的伤口。如果皮肤的表现不同寻常,比如有慢性的溃疡,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使用创可贴也有一些注意事项:①使用前要先消毒、清洁伤口,如果伤口有污垢,需要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洗干净再贴创可贴;②使用时不要接触中间的复合垫(即没有黏性的部分),以免细菌污染;复合垫要对准伤口。此外,创可贴不是包得越紧越好,要给伤口“呼吸”的空间,留有一些空隙,保持通风透气;③创可贴不能反复使用,每天都需要更换。
9.家庭医疗箱需要配备哪些物品
家庭医疗箱通常应包括三类物品:应急药具(应急药品和相关的医疗用具)、应急物品和应急工具。
应急药品通常包含退烧止痛药、抗感冒药、抗腹泻药等常用药,救心丸等急救药,以及根据家庭成员身体状况适量储备的处方药(处方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和储备),比如若爷爷奶奶患有高血压,家中可备适量降压药。
相关的医疗用具往往包括:消毒用具,如酒精湿巾、碘伏等,能够对伤口进行初步消毒;医用材料,如纱布、三角巾、创可贴、绷带等,可以进行简单包扎;还可以储备适量医用弹力绷带,弹力绷带相较于普通绷带,对敷料的固定、限制肢体活动的效果更佳,更利于创伤的愈合。
应急物品方面储备可增加饮水、食物、口哨、重要证件及相关信息。保证饮水供应,应尽量选择瓶装水,食物可选择保质期较长的压缩饼干等。口哨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呼救。相关信息则包括家庭成员的身份信息、需要强调的病史及其他相关治疗信息。应急物品也可根据日常需求自行选择,但总体来说,应以易储存、易携带为主要原则。
应急工具方面,应包括逃生工具、求救联络工具和生存救助工具。同时,家中需常备口罩以应对雾霾、流感、容易过敏的季节等;还可自备厚毛巾,如火灾发生时可弄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浓烟;还可自备雨衣,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还能起到夜晚御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