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你是这样的人吗?

糖尿病只“青睐”中老年人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得糖尿病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在谈到糖尿病发病与年龄的关系时,我们往往通过发病年龄来粗略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发病绝大多数都是1型糖尿病,仅有极少数例外;另外,在1型糖尿病患者子代的同胞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与发病年龄有关,10岁之前发病的危险性是8.5%,10岁后发病的危险性是4.6%。2型糖尿病发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反而出现了年轻化倾向,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提前到了30多岁甚至更早。

所以说糖尿病可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患糖尿病。如今,糖尿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别再侥幸自己还年轻!

健康生活一点通

如今糖尿病的发病趋势愈加年轻化,这和许多青壮年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许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再加上饮食的不节制导致身体一定程度上的“营养过剩”,从而诱发了糖尿病。

听说胖子更容易得糖尿病,这是真的吗?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身边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体型肥胖的!前面提到的商人陆先生由于不注意饮食、缺乏运动,同样也是身材臃肿,那么体型肥胖的人是不是真的就离糖尿病更近呢?

不可否认,体型肥胖的人群的确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您目前体型肥胖,那可得好好引起重视了。

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概率就越大。另外,腹型肥胖(苹果形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型肥胖(梨形肥胖)的人,腰围/臀围的比值与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成正比关系的。

那么体型肥胖的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呢?根本原因在于肥胖者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叫作“胰岛素抵抗”,即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2型糖尿病的遗传异质性表现为非肥胖及肥胖两个亚型,非肥胖型表现出胰岛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现象,而肥胖型主要是胰腺外因素,表现出自身细胞对自身的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即胰岛素抵抗现象。

在生理状态下,人在进食后将大量的糖分吸收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只有依靠胰岛素,血糖才能进入细胞而被人体利用,同时血糖水平也是依靠胰岛素的作用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我们发现,在长期肥胖者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现象,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很难进入细胞内。早期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虽然正常,但是由于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的效率就下降了。为了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胰腺就会大量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肥胖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远远高于普通人,这就是所谓的“高胰岛素血症”。

在肥胖的早期还可以勉强通过高胰岛素水平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后就有可能因为胰岛细胞过度工作,胰腺合成胰岛素的能力就渐渐衰退,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难以将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于是就出现了糖尿病。

简单地说,实际上大多数胖子们体内是不缺胰岛素的,只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已,可是胰岛细胞不知道啊,它们以为自己生产的胰岛素不够用,于是拼命地继续生产,结果把自己给累坏了,最终也只能选择“罢工”了,胖子们也就因此而出现种种毛病。

瘦子就能逃过糖尿病的魔爪吗?

既然胖子们更容易得糖尿病,那么瘦子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吗?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瘦子呀!

其实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后天人们的体型胖瘦有联系,还和我们身体的遗传基因、自身免疫、外在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比如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就存在着糖尿病的危险基因,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病毒感染、有关化学物质的摄入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或者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被激发的情况下而发病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除了我们知道的摄食过高热量,体力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等原因导致肥胖,遗传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体型瘦的患者。这一人群中大部分人是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同时可以发现这类人往往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多从事脑力工作,长时间的精力透支使得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而,对于这些人而言,合理的作息显得尤为重要。

怀孕会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周太太是怀孕之后才出现的血糖异常,她很想知道,怀孕跟糖尿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怀孕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吗?

怀孕作为每个母亲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会不会患上糖尿病自然也是备受关注。

妊娠期间的妇女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一部分妊娠女性在怀孕期间食量增加,体重也会相应增加,体型也逐渐变胖,到妊娠中、后期,活动不方便,运动也变少了,过度饮食、体型肥胖、缺乏运动可都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啊!

而妊娠本身对血糖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是不是每个怀孕的人都会患上糖尿病?

在妊娠早、中期,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会逐渐增加,而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孕妇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原因是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孕期肾脏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均增加,但肾脏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孕期增强。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这也是孕妇经常感到饥饿,需要加餐进食的原因。

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分泌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现象。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将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分娩后人体这种特殊内分泌状态会自动解除,大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可自愈,仅有30%以下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发现转变为糖尿病。而既往有过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妊娠糖尿病复发率高达33%~69%;远期患糖尿病概率也相应增加,17%~63%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将发展为2型糖尿病。

可见,妊娠是可以使那些隐性糖尿病患者显性化,使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还能使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因此,不管是不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妊娠期间都需要我们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健康舒适的运动,愉悦舒畅的心情,才能帮助我们远离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