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掌管军器监

李治在高婉凝房内几乎聊了一个通宵,天边渐渐泛起一丝鱼肚白,李治这才起身。

“婉凝,改日有机会,引我私下见一面你父亲。”

高婉凝点了点头,她自是知道李治心中的想法。

待李治离开其房间后,墙角不禁泛起一丝怒声,“这小家伙,足足待了一个深夜,看下次老夫见到他时,必要好好教训其一番。”

望着高士廉那脸上欣慰的神色,高慎行无奈的摇了摇头,但对于自己女儿喜欢的这个男子,他是打心底里非常满意。

李治这一夜未有一丝‘出格’举动,几乎都是点到为止。这一夜,两人每每贴近,都不禁是让他额头冒起一阵冷汗,生怕李治做出一丝出格的举动。

“父亲,如今,你是不是要正式表明支持晋王了?”

高士廉摇了摇头,“时候还没到,如今我若向他表明,只会害了他。”

说罢,随即只见他神色一变,“他昨夜说的各府内暗探之事,你先从我们府上查起,务必要尽快将彩蝶动用起来,老夫要即刻进宫,面见陛下……”

此时的李治丝毫不知,自己昨夜所举已经彻底赢得了高士廉的肯定,也不知,就因为今晚,接下来的长安将会掀起一场何等的腥风血雨……

而当高士廉来到两仪殿,与李世民说起此事后,只见李世民罕见的露出了渗人的寒意。

“传玄龄、辅机、樊功来!天策府的天枢阁也是时候该动一动了。”

……

翌日,李治几乎在府内睡了一整天。

“停下来,停下来,我要救他们……”

当他醒来时,不禁满头大汗,那日情形,如今,仍历历在目。

他呆呆地望着屋顶,神色逐渐凝重。

如今只待彩蝶相继揪出各府那些暗探,想必后背之人定会开始坐不住,而那时,自己便可将其彻底揪出来,为乡亲们报仇。

就在李治盘算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时。

忽然屋外传来一道急促的呼喊。

“殿下,圣旨到了。”

李治一愣,不明白李世民这时间段给自己下圣旨干嘛。

连忙起身穿好衣服,快步向着正堂跑去。

“晋王殿下接旨……”

宦官一顿宣读,李治大概明白了李世民的旨意。

一是因为自己查王家村案有功,特此奖赏。

另外令李治不解的是,李世民竟然命其掌管军器监。

在叩拜过后,李治缓缓接过圣旨,示意狄仁杰给那宦官一些银两后,随即将其拉到一旁。

“敢问,父皇为何会将军器监交于本王之手?”

那宦官四下看了看,随后收紧手中的银两悄声笑道:“今日一早,申国公、英国公、赵国公、梁国公相继入宫,但臣并不知几位与陛下具体聊了什么,只知在几位国公走后不久,陛下便下此圣旨了。”

李治点了点头,又给那宦官一锭银子后,笑道:“有劳了。”

与这种皇帝身边的宦臣,还是打点好关系为上,毕竟这种人有时候往往能带来一些意外的消息。

“殿下可知陛下用意?”狄仁杰缓缓上前,望着那离去的众人,不禁疑惑开口。

“不知道,不过,父皇旨意中明确说明,要我即刻到任,想必此刻军器监应该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罢。”

军器监本在前些年被并入了少府监,但如今李世民又将其独立了出来,这倒让李治有些意外,不过他也似乎意识到了一丝什么。

看着军器监的牌匾已经挂上,监正与少监、监丞等一并官员已在府前列队等待。

“臣等参见晋王殿下...”

“免了!”

李治不喜这些俗礼,随即与众人缓缓步入府中。

虽说军器监刚刚成立,但是其架构一直存在于少府监,所以,只不过是在其隔壁,单独划出了一块地罢了。

“本王还是第一次到此地,监正大人不如就由你为本王说一说如今军器监的情况吧。”

随着军器监路冲缓缓出列,只见,李治听着时不时点了点头,时不时露出疑惑之色,实在是这些古人讲话,先抑后扬,一大番措辞,就好像那后世述职汇报一样。

全程讲述两个小时,结果有用的就那么几句。好像生怕自己说少了会被认为是他不是废物一样。

“行了!本王知道了,不如就由路大人引本王去工坊看上一看吧。”

来到工坊内,匠人们乒铃乓啷的正在不断锻制铁器,李治走过之处,众人连忙跪地。

“都起来,正常做自己的事,不要因本王来了就影响你们。”

看着火炉旁那堆积如山的木炭,李治微微皱眉,“路大人,如今炼制铁器坊内是皆用木炭吗?”

“殿下,正是。”

“若本王记得不差,如今我大唐已经开采石炭了吧,不知坊内可有?”

“有的,只不过,石炭采集过于稀少,所以坊内存放并不多。”

“取来一些。”

说着,李治将目光看向熔炉,如今大唐还是采用传统小规模“块炼铁法”,炼铁炉皆是小炉。

李治见状,微微皱眉,他依稀记得,后世是采用竖式高炉,来增加炉内温度,以提高温度,使铁更加精纯。

“来几个人,按本王说的,你们临时改一座熔炉。”

一旁的几名匠人面露不解,但见其是名王爷,也不敢多说,只好悻悻上前,按照李治的吩咐,众人开始忙碌起来。

大约过了三个时辰,忙碌完的众多匠人歇坐在一旁,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低声吐槽道:“什么也不懂的小王爷,真会折腾人。”

“可不是嘛,把炉子弄这么高有什么用,你看那里还留出来了几个长口子,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

李治自然是能听到几人在嘀咕什么,但他却并未在意,而是来到一旁示意匠人拿起木板,按他的要求开始制做了起来。

不多时,一个个皮橐、风管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李治看着在炉壁侧面开凿的多个圆形风口,与风管分叉口一一对应。

风口间距根据炉型设计,通常呈对称分布,确保气流均匀。

不禁点了点头,算是大差不差了。

在示意众人将裹风管与风口的连接处用麻布包裹好防止漏风后,随即示意一旁匠人上前。

“按照本王刚刚说的,将焦炭与石灰石放进去,切勿不可多,也不可少。”

紧接着,他看向一旁的路冲,“去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来,盯着这里的火来判断温度。”

温度计这个东西,李治一时间还没想好如何去做,但毕竟是第一次试验,索性直接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盯着一下,温度想必应该不会太差。

随着火炉点燃,温度逐渐升高,那几个老匠人原本不屑的神情,渐渐变得呆滞,直至最后嘴巴张的老大,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形容。

“怎么样了,本王看着火焰已经白炽,温度是不是到了。”

只见其中一名老匠人磕磕巴巴连忙道:“殿下,再等等,老汉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