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圣明!”
廖昌雄等李子通心腹臣属,丝毫没觉得李子通狂妄或入魔幻想,而是颇为信任连声赞道。
伍云召剑眉一挑,信心十足附和道:“也对!区区三五天时间,既能还掉恩情,也能坐山观虎斗,影响倒也不大。即便隋军战胜得城,我军也能夺回,海陵城必定属于我军!”
实际上,此次凤鸣军出兵,本来就是冲着海陵城,势在必得,以此打开南下通道,也是扼守其他势力进犯凤鸣疆域的门户。
如此,凤鸣军便进可攻,退可守。
次要目标才是仙都江都,若能顺势击败上梁军和江淮军,开疆拓土,那自然更好了。
所以,不管隋军和上梁军如何反应,是敌是友。隋军和魔门什么关系,具体有什么约定,凤鸣军都会拿下海陵城。
所谓听令停军,李子通只是顺水推舟,正好掩饰真实意图,塑造重情重义形象,安抚军心,渔翁得利等一石多鸟。
李子通满脸感动和信任地来到伍云召身前,希翼拍了拍其肩膀说道:“届时……全靠表弟了!相信没人挡得住表弟枪锋!”
“必不辱命!”伍云召信心十足应道。
以伍云召辉煌战绩,加上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已经离去,估计正在率着骁果军返回关中的路上。如今别说上梁军和隋军,就是加上江淮军,甚至纵观江南、东南江山,伍云召也自认没有对手!
只要不是敌我差距悬殊,被人海战术缠住,区区海陵城,还不是马到功成?!!
……
海陵城西北方,洪泽浦和盱眙郡交界处,洪泽湖之畔。
江淮军大举南下,此时停军,驻扎洪泽湖之畔,军营连绵数十里,军威浩荡。
江南三王中,江淮军本就距离海陵城和江都都最远,此次又是大军南下,打算一举击败凤鸣军和上梁军,定鼎江南,就召集了最多大军,耗费了更多时间。
军营主帐中,江淮总管兼吴王杜伏威,摩挲着随密信一起送来的玉佩,久久沉默,脸露嘘吁、回忆。
这玉佩是当年杜伏威离开长白山,定基江淮这段时间,有次遇险被魔后师亦竹所救,他给魔后的人情信物。
此外,魔后是上代天魔圣女,风华绝代,艳、名、威盖江湖,仰慕追求者无数。杜伏威本就是江湖出身,更是一代黑道霸主,在江湖上有翻江龙、袖里乾坤、铁袖无敌等赫赫称号,也是魔后仰慕者之一,当初给予玉佩,有点定情信物或追求信号的意思。
没想到,如今这玉佩又返回自己手中了,自己和魔后却再未见过。
如今杜伏威摩挲着玉佩,沉默感怀,是为江淮军战略,还是为了和魔后的情感,就只有杜伏威自己知道了!
“伏威!我军本就距离最远,反应最慢,如今还停军数日,那海陵城……甚至是江南战局,还有我们的份吗?”
江淮军第二号人物,自封楚王,也是如今天下三十六路反王之一的辅公佑,颇为无语看着杜伏威提醒道。
杜伏威恍若未闻,依旧摩挲着手中玉佩……
江淮军是双王并立,以吴王杜伏威为首,楚王辅公佑为次。但辅公佑所辖大军,还真不比杜伏威差多少。
只是两人是生死之交,年少相扶,辅公佑还常偷姑姑家的羊给杜伏威吃,后被姑姑报官通缉,亡命江湖。随后一起闯荡江湖、劫富济贫,一起起兵反隋、称霸江淮,真正的生死以共,绝对铁哥们。
杜伏威仗义豪爽,战力超强且骁勇善战,每战必先,每退必后,众人敬服,极具领袖魅力。
江淮军能发展至今,基本是杜伏威的功劳,而不是有些谣传的楚王辅公佑占一半功劳。
可以说,辅公佑能成为一方反王,是杜伏威念旧提携,而非辅公佑造就杜伏威,居功至伟而甘为副手!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杜伏威反应,辅公佑有些气急且不忿嚷道:“伏威既然喜欢,那就光明正大去追啊!佑绝对全力支持,毫无二话,不惜代价绑来也行!如今自己默默付出的单相思……算怎么回事?”
话落,辅公佑有些恨铁不成钢接道:“以伏威如今身份地位和势力实力,完全配得上她,有什么好怕?”
“你不懂……”
杜伏威灰黑面容露出回忆微笑,虎目晶亮,似乎又看到了当年仙女下凡般绝美、圣洁、高贵且氤氲萦绕的身形。
那情那景那人……永恒!
虽然那人是天下公认的魔后,邪恶凶戾的魔门领袖,但在杜伏威心中,永远是超凡脱俗且圣洁无暇的仙女、女神!
辅公佑没好气翻了个白眼,不屑啐道:“好!好!好!就你懂……就你自己才懂!你是没救了,这样永远别想拥有!”
“她是仙女,本就不属于凡俗……我就没想过拥有啊!”杜伏威理所当然呢喃道,语气嘘吁却又明显诚恳。
“……”辅公佑张嘴无语,彻底败给杜伏威了!
如果萧影在这,就会更中肯地评价……
典型舔狗,舔到最后,只会一无所有!
当然,也可能会应有尽有,万一呢!是吧?
“吴王!岂能因私废公?”辅公佑帐下名将兼亲信心腹冯惠亮,忍不住愤然啐道。
“嗯?!”
此话一出,氛围瞬间一凝!
“大胆!”
对杜伏威敬若天人的王雄诞,立刻冷脸怒斥。
在场数十人,随之泾渭分明地互相对峙、戒备,剑拔弩张之味颇浓……
江淮军能成为公认的江南最强势力,自然名不虚传,兵多将广,并不只是地盘大,军队多!
吴王一脉是以阚棱、王雄诞为首的数百义子。杰出义子三十几人,个个是人中之龙,一方俊杰,可为将为师。但最出名的是阚棱和王雄诞,骁勇善战,精通兵法谋略,人称大将军、小将军。有点像家族势力,自然极为团结。
楚王一脉则名将名士较多,以左游仙、张善安、冯惠亮、陈当世、陈正通、徐绍宗等六人为首,部署众多。但是,相应的人心较乱,只是因挤不进“义子团体”而偏向楚王,倒也不是全忠于楚王!
这与两人的为人处世和性格作风有很大关系,某种程度上也算互补互助,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