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又遇禹王宫

这顿饭不仅有新鲜的猪肉,还有各种用猪肉制作的美味佳肴,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

接下来,可以看到中间的两幅雕花,分别是刚刚在河边看到的大荣桥和码头沿河风光。

大荣桥横跨河面,气势恢宏,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桥下河水潺潺,船只往来,码头上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河边的垂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

最后一幅雕花则是端午节的赛龙舟。

每逢端午节,河面上龙舟竞渡,鼓声阵阵,桨影翻飞,场面热闹非凡。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值得一提的是,“杀年猪”和“赛龙舟”这两幅雕花所代表的习俗,以及“缠丝拳”和“七夕放河灯”,都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地方都称湖广会馆为“禹王宫”,这是因为凡是湖广会馆,必定供奉着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治水英雄大禹王。

那么,为什么在湖广会馆里会修建禹王宫呢?

这与湖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湖广省即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两省,在洪汛期,长江和洞庭湖的洪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们供奉大禹王,就是希望这位治水英雄能够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度日。

在戏台那里,还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玉笛横吹舞来濑水烈龙涂山狐女,竹枝新唱歌尽洞庭秋月庾岭梅花”。

这里提到的“涂山狐女”,相传就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

传说中,涂山氏以笛伴奏,翩翩起舞,引来了濑溪河中的烈龙。她的歌声随着笛声飘荡,最终传到了洞庭湖的故乡,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竹枝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歌声悠扬,情感真挚。

歌声最后到达了洞庭湖,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希望他们平安长久。

无论相隔千山万水,当思念朋友的时候,梅花便成了寄托相思的信物。

在这里,涂山女思念的其实是大禹。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她理解丈夫的伟大使命,同意他前去治水。

大禹洒泪与妻子告别,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在新婚四天后的二十多年里,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

这副对联的上联:“安百姓疏百川兴百利名垂千古,定九州铸九鼎治九畴功盖千秋”。

上联说的是大禹在治水时,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经验中汲取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治理,大禹终于成功地消除了中原地区洪水泛滥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