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璧至柴壁的直线距离大约三百里,但是汾水从北而来却是在河东盆地转了一个弯,因此北周大军实际从玉璧至柴壁要走四五百里。
反观从晋阳至柴壁却要五六百里,不过基本上都是走直线,因此并州军和北周军实际的路程差不多。
只不过等到北周军出动,消息满天飞的时候,石勒才率军从晋阳动手。
两万大军出动需要点齐兵马、携带粮草,因为此去还有作战任务,所以在出发前还需要作一系列周密的部署。
这使得石勒军队的出发时间要比北周军晚上一天,一直到柴壁被攻破(或者说王弥献城投降)的时候,石勒军才离开晋阳四天。
四天时间,两万大军日行六十里,速度不可谓不快。
要知道军队行军,人越多走的越慢,毕竟人多就意味着队列越长。
在通信落后的古代,要想约束一支大军从容行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往往都会分为前中后三军。
石勒的大军也不例外,他命令桃豹率三千骑兵在前,作为前锋开路。
之所以石勒的军中会有骑兵,是因为在晋国败亡之后,石勒收拢了三千余匹完好无损的战马。
本来这些马匹是准备用来送给冉闵的,结果……以至于现在的石勒只好留作自己用了。
石勒自领一万大军,为中军在后;
夔安率领七千人在后,作为后卫在最后,并携带有两万人可食用两个月的粮草。
这使得大军的队列十分漫长,彼此之间也是相距甚远,好在一路上都还是石勒的地盘。
此时,石勒对于柴壁发生的变故丝毫不知,他只知道军师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让黑山部众收割粮草。
毕竟现在是秋收的时节,若是在这时候柴壁丢了,从而被北周大军打进了并州腹地,那么并州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草就全都便宜北周了。
因此,并州军无论如何都得守住柴壁一个月的时间,只可惜王弥这个狗曰的贪生怕死地投降了……
眼下石勒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他为了独立想要谋求与北周一战,但他的心里实在没底。
纵观石勒的履历,他从未打过实力如此悬殊的战役,要知道现在双方的人数对比可是一比六!
是的,石勒没算接下来一战的人数对比,他只算了双方的实际人数对比。
整个并州军上下满打满算加起来,一共就只有五万人,北周大军却有三十万!
在这个节骨眼上,石勒自动忽略了黑山部众,毕竟他们实在没多少战斗力。
之前,石勒委派郭淮、贾逵、王弥、温恢为张燕训练黑山军,结果整整十万大军中只挑出了两万人可堪一用。
等到王弥、温恢分别前往上党、西河赴任的时候,二人又带走了其中的一万人,石勒没办法又只好让张燕补了一万黑山部众来凑数。
也就是说,在原先晋阳的四万大军中,实际有且只有三万人可堪一用。
这一次,为了前往柴壁对付北周,石勒还带走了其中最为精锐的两万本部。
这两万大军跟随他出生入死多年,乃是并州军中的精华所在,曾经战过曹军、打过匈奴人、又对付过鲜卑人。
可是如此一来,晋阳方面的守军力量就变得十分薄弱了,以后能不能守住还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能打的都已经跟着石勒走了,晋阳那边剩下的就只有一万黑山精锐,外加一万黑山杂牌军了。
因此,石勒这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凡接下去一仗要是打输了,在人心惶惶和士气暴跌之下,晋阳肯定是守不住的。
在这种情形下,石勒只得在这一路上思索得更多更多,以谋求更多、更大的胜算!
好在出发前,军师—张宾给他支了几招,从而给了他一些启发。
“主公此去,不可轻信王弥能够守住柴壁,此人士族出身,为人自私。在大是大非面前,士族往往会选择自保,而非是集体利益。是故,主公需要作好最坏的打算,那就是等到了柴壁之后柴壁可能已经丢了!
若是如此,主公可在汾水东岸的狭窄之处多设几道工事,以此来层层阻击北周军,好拖延时间,此乃上上之策!
主公切不可盲目与北周军一战,毕竟北周势大,军队多达三十万。主公纵使侥幸能够赢上几回,恐怕也无法使其伤筋动骨,反而会使我军出现伤亡。
主公,此战虽然胜算渺茫,但主公之心宾感同身受。好在我军也并非没有胜算,那就是一定要拖延时间——等到进入冬季之后,天降大雪,再等到北周军战线拉长,其三十万大军的补给线就会出现问题。届时,主公可与北周军小战几场,不求大胜,只求小胜,积小胜为大胜,如此便能挫其锐气!待到日后汉军出动,我军便可化险为夷,从而保住并州!”张宾在石勒离开前如此告诫道。
虽然已经离开了四天时间,但张宾的话依旧是历历在目,这让石勒久久不能忘怀。
“这两万大军乃是我最后的依仗,我不仅要保住并州,还要保住他们,这样我才能在这个天下有一席之地!”石勒喃喃自语道。
放眼当今天下,燕国独霸东北,横扫高句丽、三韩、辽东等诸多势力。
北齐独霸北方,高欢手握三州之地,麾下带甲二十万。
北周独霸西陲,坐拥千万人口,马步军数不胜数。
南吴独霸南方,孙策扫荡南方群雄,麾下同样是兵强马壮。
大汉朝廷新生于河北,虽然草创,但实力也依旧是石勒的数倍。
这五个便是当世五霸,哪一个都比石勒要强大的多,这让石勒十分不甘心。
偏偏石勒的并州夹在五霸之间,明明是北周要讨伐大汉朝廷,结果石勒的并州却是沦为了主战场。
石勒这些年读了许多的书籍,尤其是《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这些,这让石勒觉得自己的势力就如同那春秋时期的郑国一样。
春秋初期,郑国的郑庄公堪称小霸,结果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彻底沦为了五霸们的背景板。
这就像昔日的并州一样,在刘渊时代,并州同样是汉末一小霸。
结果在刘渊死后,并州势力一天不如一天,反观他周边的诸侯却是接连称霸。
先是曹操率先称霸天下,再是大秦在击败大汉诸侯联军之后称霸天下,接着是吴国在统一南方之后称霸天下。
这就像春秋时期的齐国、晋国、楚国一样,一个个的都在郑国的周边,先后称霸天下。
这让石勒不甘心,他自认为不比任何人差,可为什么自己偏偏沦为了他人的背景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