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心肺胃肠乳房病症通治的膻中穴

“膻中”指胸腔中央,“膻”,同“袒”;中,指胸中。穴在两乳之间,为宗气之所聚之处(“气之会”穴),别名“中丹田”“上气海”(明《类经》云:“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气海’,为宗气之所聚。”)

(一)定位取法

穴属任脉,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女性因乳房向外偏斜并有下垂现象,应根据乳房大小及下垂程度从两乳头连线中点酌情向上移动到与第4、5肋间隙水平的部位就可以了,图125、126)。

img

图125

img

图126

(二)治疗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和胃降逆、通利乳汁。全身要穴之一,主治以各种“气”病为主的疾患。

1.局部病痛 胸痛、胸闷、扭挫伤、肋间神经痛。

胸痛、胸闷,可能因为心脏病症(伴有心慌、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所致,也可能因为肺部病症(伴有咳嗽、哮喘、气短或呼吸困难)所致。两者都可以用本穴配用内关穴(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予以调治,心病再加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下旁开1.5寸),肺病再加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

肝气郁结、肝郁气滞:《中国针灸》1994年增刊报道,膻中配中脘(脐上4寸)、内关、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治疗肝气郁结75例,有效率为93.3%。《甘肃中医》2004年第8期报道,针刺膻中穴治疗肝郁气滞型胸闷30例,有效率为93.3%。

2.呼吸系统病症 咳嗽、哮喘、气短不足以息、肺炎、肺脓疡、咳唾脓血。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被定为“气之会”穴,调治肺部病症乃其专长。穴位保健常常用于防治咳嗽、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结核等病症,并广泛应用于穴位敷贴、“冬病夏治”的预防保健之中,常与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下旁开1.5寸)配伍应用。虚证轻手法指压、按摩或采用灸法、拔罐、皮肤针轻叩,实证宜重手法按摩或皮肤针重叩。

在我任教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年大学的孙光涛老教授,患有顽固性“老慢支”病史十多年。每年秋冬季节气管炎就会急性发作,一咳就是2、3个月,咳痰困难,打针、吃药也难以控制。后来经过白天按摩膻中、天突(颈下胸骨上窝)、足三里等穴,夜晚睡觉前在膻中、天突穴处放置一粒绿豆,用胶布固定。3天后咳嗽就开始好转,痰容易吐出来了,10天以后气管炎就完全好了。直到现在,每天早晚仍旧坚持按摩这几个穴 位,气管炎已经十多年没有发作了。

3.心血管系统病症 心慌、心烦、胸痛、胸闷、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膻中位于两乳之间,与心脏的关系也至关重要,被视为“心之募穴”(意指此穴与心仅仅只有一块幕布那么薄的间隔)。常与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下旁开1.5寸)、内关穴(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配伍应用,治疗各种心脏不适性病症。虚证宜轻手法指压按摩或采用灸法、拔罐、皮肤针轻叩,实证应重手法按摩或皮肤针重叩。

针灸临床和实验证明:针刺膻中配内关、足三里可改善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循环,改善左心室功能,有助于消除心绞痛。

(1)冠心病:《陕西中医》1995年第9期报道,膻中穴配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下旁开1.5寸)、内关(掌面腕横纹中点上2寸)、郄门(掌面腕横纹中点上5寸)、阴郄(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掌侧横纹上0.5寸)治疗冠心病50例。结果:显效改善率72%,且主症、心电图、血脂、心功能均有所改善。《河北中医》1999年第3期报道,膻中配内关穴贴敷麝香追风膏治疗心绞痛130例。每3日换药1次,经5次治疗,有效率为98.5%。

(2)心肌梗死、心绞痛:《山东医药》1979年第9期报道,深刺膻中并埋针数小时乃至数日,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11例。结果:8例症状完全缓解,3例无效。《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第6期报道,一患者心悸、胸闷、气短,诊为“心肌缺血”,即在膻中穴实施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经治20次,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而愈。

笔者一侄女,年过50后开始出现心慌,并没有多加注意。2012年开始伴发胸痛、胸闷,2、3个月发作一次,心电图提示心血管供血不足。2012年10月28日晚看电视的时候,突然胸痛不适,心中难受,正好笔者在场。经过手指叩击膻中和内关穴,顿时觉得胸中发热,豁然开朗,有一股血液涌动之感,胸痛立即消失。

4.消化系统病症 胃痛、恶心、反酸、呕吐、嗳气、呃逆、食管狭窄、吞咽困难、反流性胃炎、内脏下垂(胃下垂、脱肛等)。

中医学认为,恶心、反酸、呕吐、嗳气、呃逆、反流性胃炎等病症均因为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而致;内脏下垂则由中气(脾胃之气)不足引起。一实一虚,皆因于气。对于实证,正确刺激膻中穴(按摩方向朝下)能通调腑气、平降胃之气逆;对于虚证,正确刺激膻中穴(按摩方向朝上)能补中益气、提升胃之高度。

呃逆:《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11期报道,按压膻中治疗呃逆170例,全部有效,其中1次而愈168例(98.8%)。《中国民间疗法》2004年第12期报道,指压膻中穴2~3分钟治疗呃逆,有效率95%以上。

5.乳房病症 乳腺炎、产后乳少、乳腺小叶增生等。

膻中穴正在两侧乳房之间,治疗乳房病症也是其局部作用使然。上述乳房病症中,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均为气滞血瘀引起的实证。产后乳少则有虚有实:虚者气血不足,无乳供给,乳房空虚;实者经络瘀阻,乳汁不行,胀满而痛。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朝乳房方向轻刺激膻中,能补益气血、化生乳汁;重刺激膻中,则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通乳、软坚散结。

(1)产后乳汁不足:《针灸学报》1989年第3期报道,膻中、乳根穴治疗产后乳汁不足39例。经1~3次治疗,痊愈29例(74.36%),好转5例,无效5例。

(2)乳腺炎:《针灸杂志》1966年第1期报道,膻中配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或曲池(曲肘桡侧纹头端)针(强刺激)灸并用治疗乳腺炎50例(留针同时施灸30分钟左右)。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结果:全部治愈(急性者一般1~2次,最多3次即可治愈,亚急性者需要7次左右)。《中医杂志》1981年第8期报道,隔蒜片灸膻中为主治疗急性乳腺炎47例。膻中穴灸后再用手指弹拨肩胛冈下窝中的天宗穴,手法稍重,使局部酸痛,连续左右来回拨动6~7下为1次,反复拨动3~5次。每天治疗2次,经2~3次治疗,全部有效。《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第4期报道,膻中治疗急性乳腺炎35例,全部有效。

6.神志病症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癔症并伴发抽搐者、小儿惊厥等。《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第2期报道,膻中穴刺血拔罐治疗精神分裂症39例。每周治疗2次,有效率92.3%。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第4期报道,一女因悲伤过度嚎哭不止4小时,呼吸急促、全身肌肉紧张、四肢抽搐,经多方劝解无济于事。针刺人中、内关、太冲、涌泉,提插捻转强刺激,疗效不显。后独取膻中一穴,强刺激约2分钟,患者长嘘一声,嚎哭戛然而止,全身肌肉放松,四肢抽搐停止,呼吸恢复平稳而入睡。后未复发。

7.其他病症 胸腺萎缩、免疫力低下、急性腰扭伤。

膻中穴位于胸骨之上,胸骨上面有属于淋巴防卫系统的胸腺组织,关系到人体的免疫防卫机能的强弱。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趋于萎缩,因而人的免疫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经常叩击膻中穴,也能起到刺激胸腺的作用,因而能够延缓胸腺的萎缩速度,提高免疫和造血机能。

(三)操作方法

指压、按摩、叩击、捶打、艾灸、拔罐、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穴位敷贴。比如指压、按摩、叩击,就是用手指端在穴位处用力按压、旋揉或用指尖对准穴位快速叩击、双手半握拳交替击打膻中穴处。穴位敷贴则多取用宣肺理气且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麻黄、细辛、甘遂、百部、丁香、肉桂、南星、白芥子等各5~10克,研为细末(可另加麝香、冰片少许)拌匀,再用醋或蜂蜜、生姜汁调成糊状,每取黄豆大小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和胶布固定8~12小时。

膻中是个宽胸理气的穴,所谓“宽胸理气”,就是老百姓说的“顺气”的意思。顺气,是一定要顺应胃肠道的蠕动方向从上往下推按才行(图127),万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从下往上推按。否则,胃肠道中的腐败之气就会顺着大肠小肠、胃、食管反流到口腔,引动膈肌或胃膈韧带、胃肝韧带,导致恶心或呕吐、嗳气或呃逆(只有治疗内脏下垂时才可以由下向上施术)。治疗乳房病变,则要顺着肋间隙朝乳房横向按摩、擦搓。

img

图127 膻中顺气法

众所周知,猩猩最喜欢捶胸了,它们所捶打的地方,其实也就是相当于膻中穴。猩猩为什么喜欢捶胸?动物学家告诉了我们这样三种答案:一是猩猩胸部不舒服的时候就会用手握拳捶打胸部;二是母猩猩最喜欢捶打胸部,以免罹患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乳少等,影响给小猩猩哺乳;三是当它们遇到“敌人”时,用捶打胸部来显示自己的强大,不怕对方。所以,我们利用膻中穴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不妨多向猩猩“学习”——经常捶打胸骨上的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