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引言及背景
1979—2008年我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在此期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1500万人。许多人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称之为“中国奇迹”(Lin, Cai和Li, 2003; Wu,2004)。1980—2005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可统计的146个国家的首位,为8.55%,第二位是韩国,为5.81%。
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这一奇迹归结于多方面的原因。Lin、Cai和Li(2003)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主要来源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归结为工业化和贸易方面的改革,他们认为FDI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Raiser,1998; Wu,1999; Demurger, 2000;魏后凯,2002)。一些学者认为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进行了行政和财政上的分权改革(Qian和Barry,1996; Qian和Roland,1998;Chen,1993)。王小鲁等(2009)则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归结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由最大的瓶颈之一转化为最显著的“加速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尤其是最近10年,从1998年扩大内需,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三大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6.0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总量从12.4亿吨标准化煤增至26.0亿吨标准化煤。2000年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08年年底,中国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和宽带网用户均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国家统计局,2009)然而,我国的基础设施分布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而言,东部基础设施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上是相吻合的。
本书主要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进行解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效应,这种网络效应本身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此外,改善基础设施还能提高其他生产性要素的生产效率,因而具有溢出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必然对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理念之下,本书通过收集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应当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网络性基础设施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些结论虽然从理论上来看是成立的,但是从国内文献看,对其进行的实证检验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