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哈佛幸福心理课——幸福生活保养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3)
- 哈佛心理课(修订本)
- 李英
- 4912字
- 2017-11-30 10:10:38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缺乏沟通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都不能容忍对手超过自己。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其实如果他们选择合作,或者强势的那一方抱着容人的心态去处理事情,人们就会节约很多精力和时间。做到包容对方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突破,只有打破人们常有的那种“我非要竞争个你死我活”“我一定要比你强”的心理才可能做到包容。这种大气和包容不会让你白费许多精力,而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以便更快取得成功,所以生活中请尝试着突破竞争心理,容人三分。
内驱力太强或太弱都是病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没有墨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你读到凌晨4点仍手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煞是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只是重复动作,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有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得接上。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尽管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全神贯注,但一旦问题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问题会被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问题也就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理现象叫作蔡戈尼效应或者称为“趋合心理”: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曲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最后一个和弦。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1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3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肌肉运动的锻炼。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而一个非要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则可能会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忙乱。这类人只有适度减弱过强的内驱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不把工作做完就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其实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能让你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而带来的问题,例如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
另一方面,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会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内驱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就像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像华尔德所说的这种事情:“我有个朋友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现在,她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不可。”所以,对于某些事,人们真的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那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内驱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们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花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例如,如果有笔账必须在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月25日结清。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中间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那你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人如果有开阔乐观的心态,那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健康。
把鲜花转送孤儿院
阳光的心态是集知足、感恩、乐观、开朗为一体的心态。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它能让人心态平和、人格健康,能迅速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份美好的心情,胜过十服良药,最主要的是它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学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有利激素能把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使机体的抵抗力增强,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见阳光心态是打造健康的无价之宝,它会让你享受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一个远离市区的陵园,有一位守墓的老人。最近一年来,他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位小姐寄来的鲜花,这位小姐主要是委托老人为她逝去的母亲扫墓。
一天,一辆小汽车停在了陵园外,一位中年男人走下车,径直走到了守墓老人的小屋里说:“打扰了,我的姐姐想见你一面,有事情要交代一下。”在这位中年人的带领下守墓老人来到了小汽车旁边,终于亲眼看到了每月送花来的这位小姐。小姐的年龄并不很大,大概有30多岁的样子,但看得出,终日悲伤使她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已经不能走路,她的脸上也写满了忧郁。此时这位小姐说:“老人家,是我每月把花送来,请您给我母亲扫墓的。”
“放心吧,我都是按照你的意思做的。”守墓老人说道。
“我知道,并且非常感谢您。以后也许我不能再送花来了,我委托老人家,能常常给我母亲扫扫墓,”这位小姐眼含泪水,悲伤地说道,“我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四兄弟姐妹拉扯大,我们还没来得及孝敬母亲,她就因为突发心脏病永远地走了。”说着,这位小姐再也忍不住了,她失声痛哭起来。不难看出,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在悲伤和自责中度过的。
守墓老人看着这位奄奄一息的小姐,点点头说:“孩子,放心吧,我会去给你的母亲扫墓的,只要我还在这里工作的话。”
守墓老人转身要离去,但他忽然又停了下来,他回过头来说:“孩子,我想告诉你,你每个月都送花给你的母亲,可你的母亲已经去世了,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常常去孤儿院,那里有很多失去母爱的小孩,他们也很喜欢鲜花,但却没有人给他们送,收到鲜花对他们来讲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你为什么不把鲜花送到那里去呢?”
这位小姐没有说话,关上车门,车开走了。又一年过去了,守墓的老人再也没有收到过鲜花,他以为那位小姐或许真的不在人世了。但是在一年后的夏天,那辆小汽车又开进了陵园,这一次是那位小姐自己打开车门,她快步走到了守墓老人的面前,令守墓老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位小姐的神态和面貌完全变了,好像一下子年轻了五六岁。她深深地鞠了个躬说:“老人家,谢谢您,我听了您的话,已经把鲜花送到了孤儿院,那些孩子收到后非常快乐,这些鲜花让孩子们有了被关爱的感觉,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所以我还要再次感谢您,因为在孩子们的感染下,我的心态越来越好,现在我的身体也已经完全好了。”
这位小姐过去一直沉浸在丧母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所以从心灰意冷、身心疲惫,直到病入膏肓。如今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她知道了自己的价值,于是,她的内心获得了新生。
由此可见,心理的健康是何等重要啊。生活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要尝。如果只想要甜,那就太过于美好了,当生活中出现苦、辣、酸的时候就会非常失望,想象一切都是苦的,那也不是事实。心理学家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内心的快乐。在生活中,每一个人或者每件事情,都存在着使你不快乐的因素。懊悔或忧虑的心情无法使自己的过去或未来有任何改变,只能让自己身边的阳光和快乐悄悄溜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令人沮丧的事情,如工资不高,没有能力买房;积蓄不多,无法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读书;工作很卖力,年终却没有评上先进;明明是好心帮助别人,却受冤枉挨批评等。此时,如果能把控好自己,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才会顺利,心胸也就会随之豁达,身体才会健康。如果总是越想越生气,就会使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还有可能言行过激。
此时,有的人禁不住要问:“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态,既然心态有问题,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把心态调整好,那就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不原谅别人,等于让别人有了继续伤害你的可乘之机。
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让自己拥有一份阳光的心态。用阳光的心态来乐观地对待人生、享受生活、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说过:好的心态能使一个人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释放强劲的影响力,获得健康的人生。
阳光的心态是健康人生的风向标。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决定命运。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用阳光心态来享受生活,学会欣赏每个动人瞬间,营造健康的身心,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保持清醒和判断力
一件事情,首先不论好坏,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拥而至。“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这时候,有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这是“从众效应”最常见的一个例子。
从众效应(conformity)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形成印象、做出判断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在信息接收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用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受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其他来参加实验的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于是,他们只能坐在其他位置上。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这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受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对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做出比较,看它和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确判断之后,5个假受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的受试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都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来看,有33%的人选择了和5个假受试者一样的判断,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问题判断出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为什么人们会放弃自己的正确答案而选择和众人一致的错误答案呢?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人多”本身就是很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意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众不同是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的。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