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哈佛成功心理课——跟上哈佛人的脚步,拥抱属于自己的成功(5)
- 哈佛心理课(修订本)
- 李英
- 3028字
- 2017-11-30 10:10:38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安装着一道安全网。
弗洛姆大声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没有做声,谁也不敢上前。
“现在看到了安全网,你们为什么反而不愿意过桥了呢?”弗洛姆问道。
“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当初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其实,水池里那些蛇的毒腺早已经被除掉了。”
人生也是如此。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以至于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
一位哈佛的心理学教授也曾说过:“很多时候,失败只是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以至于被困难吓倒,所以举步维艰。很多时候,人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也是因为被未知的困难吓倒,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远。”
多尝试走一下其他“途径”
人们都羡慕哈佛人的成功,但事业的成功总是跟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哈佛人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能够跳出思维定式。
有这样一个测试题:
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在100名被测试者中只有两人回答正确!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孩子的妈妈,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如一个孩子呢?这就是思维定式在作怪。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式去推想,自然得不到正确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式的限制,因而立刻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答题者必须是那些受过教育的成年人。
“三点水加个‘来’字,念什么?”
“还念lái。”
“那三点水加个‘去’呢?”
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语塞,有的脱口而出“qù”,有的甚至说:“根本没这个字!”而同样的问题再问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招”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心理学上的思维定式在作祟。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思维定式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思维就会呈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思考,得出结论。
思维定式虽然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但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寻求其他途径。因此,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式。这样才能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才能使我们少犯判断上的错误。
一个实现梦想的女孩
梦想成真是一句美好的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才可能有目标,才可能有用来实现目标的计划。但是,也有个别人有了梦想之后,犹豫不定,也拿不出任何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或者是在行动中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梦想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再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不能迅速地去执行,那么只能是空想一番,无异于纸上谈兵。有了梦想,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这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
斯俐的故事一直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她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家庭的女孩,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但斯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梦想,她用自己的力量向命运发出挑战,最后踏入了哈佛大学的学术殿堂。
斯俐8岁的时候,她的父母染上了吸毒,家庭的收入几乎都被父母用来购买毒品。她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经常食不果腹,也没有可以保暖的棉衣。无奈之下,小小年纪的斯俐只好上街乞讨。那时的她并没有太大的追求,对未来也是一片迷茫。她多么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好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可以支撑起这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母亲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的那一年,斯俐只有11岁。坚强的她强忍住泪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三年后,斯俐的母亲去世了,祸不单行的是,她的父亲也因一起事故被送进了监狱,从此斯俐真的无家可归了。这一切都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斯俐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她不想像父母一样虚度光阴,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斯俐感觉到只有一条道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16岁那年,斯俐终于回到学校读书,她无家可归这件事,学校的每一个人都不知道。她拼命学习,早上、下午、晚上的课程她一节都不落下,还尽可能多的学习选修课,同时还要打工养活自己。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她,她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强向命运发起挑战。
斯俐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自己的学习计划,她升入高中了,虽然依然是缺衣少食,每晚仍要露宿街头,她看书、写作业还要借着高高的路灯发出的微弱灯光,但她却在读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高中毕业的前些天,斯俐和其他几名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哈佛大学。站在哈佛的甬路上,斯俐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种梦想可能变成事实时的那种欣喜、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她看着眼前走过的人群,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在这里学习?他们和我有什么区别吗?又是什么造就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呢?
在这之后,斯俐决定申请哈佛大学。她说,我是那么深爱着美丽的哈佛校园,它里面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智慧,我想这里的教育会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斯俐终于接到了哈佛的入学通知单。此刻,她高兴极了,她又蹦又跳,好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斯俐终于明白,不管有多少磨难,人是不能向命运低头的,世界在不停地运转,生活仍在继续,现实不会因为你的痛苦与沮丧而改变,一味伤心只会使自己更加沉沦,也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她的境况已经很糟糕了,生活对她来说,真的是毫无退路可言,就像斯俐自己说的那样,她努力的目的就是要看看生活到底还会有多糟,于是她选择了坚强,坚强地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斯俐饱受了生活的磨难,但在她的身上却充满了优雅的气质和真挚的性情,她的执着、不向命运屈服、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当记者问她:“你流浪街头,衣食无依的时候,哭过吗?”斯俐说:“我为什么要哭呢,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渴望成功,想进入哈佛大学。当我克服了每天遇到的困难后,再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挡我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脚步。”
人们从这个女孩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敢于用梦想创造奇迹的精神,看到了一种面对人生自我选择的动力。心理学家曾经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很多东西,不要因为生活坎坷而失去人生的方向,成功并不会停留在那等候每一个人,有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因为实现梦想的路就在你的面前、你的脚下。
梦想的实现,往往需要在坚持中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不能一步到位,立竿见影。只有瞄准了大的方向,锲而不舍地做下去,才能够清除挡在梦想前面的所有障碍,人生最美好的蓝图也才会变成现实。因此,要想学有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好每一个阶段的计划,坚持不懈地去执行,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奔向那属于自己的梦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