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找回真实的我
西哲柏格森有言:“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因此,我们想要了解自身,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是变化的,同时也是发展的。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所以古代哲人才教导我们要“唯变所适”。性格正是在我们与外界的不断摩擦和对抗中形成,并帮助我们用以面对世界的一种工具。当我们在童年时受到父母或长辈的谴责,在成长历程中受到某种挫折或创伤,我们便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反应机制”,以“最佳防御姿态”来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避免自己受到同样的伤害。此时我们发现:不诚实比诚实更容易解决问题;与其说出自己的需要被大人责骂,还不如否定自己也有需要的事实;只有粗鲁强硬地坚持到底,别人才会屈服……渐渐地,我们就在这种违背本我的行为中越走越远,忘却了本我,转而将这些“最佳防御姿态”当作我们的心灵导师。这些“最佳防御姿态”就渐渐形成了我们的性格。性格是对本真自我的凌辱,是对自由心灵的禁锢,是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妥协。我们如何才能摆脱性格的束缚,开放自由的心灵?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找回真实的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体系。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三者的相互关系中获得解释。本我寻求欲望的满足,超我接受道德的限制,自我介乎二者之间。人终其一生,都始终在本我中追逐快乐,在自我中接受监督,在超我中受到限制。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以“唯乐原则”为活动依据,它不顾一切地去寻求性、生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快感。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于无意识中显现,它固着于人的体内,与人的理性相对抗。它是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的高度概括。
自我是人格中理性和机智的部分,是人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在现实环境的制约下形成的一种思维机制,是功利意识的显现,指自己意识的觉醒。自我以“现实、功利”为活动原则,避免自己在与外界的碰撞中受到伤害,并尽可能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
超我是人格中道德和理想的部分,是人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内化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所形成的一种完美意识。超我以“完美”为原则,是道德和理想的高度显现,限制本我,批判自我。它要求人接受道德和伦理的束缚,追求品行的完善而不是实际的快乐,强迫自己不按本来面目认识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逐渐舍弃本我,接受自我与超我,并最终形成性格的过程。性格更像是一部面具,更多地呈现出自我与超我的面向,将真实的本我深深地掩盖在里面。如果化用弗洛伊德的比喻,可以说本我是马,性格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明方向。马车夫要驾驭马,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每个人都拥有本我,从出生时的呱呱落地,到年老时的步履蹒跚,每个人无不在本我中追逐快乐,寻求满足。人只有找到本我,才能摆脱自我的束缚,超越超我的限制,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收获更多的欢乐。
自古及今,所有的灵修方法都是想帮助人们挣脱性格的束缚,寻回真实的本我,求取自由而快乐的人生,从焦虑与不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九型人格是这些研究性格的方法中效果尤为突出的一种。它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苏菲教,是教会的牧师用以解决教众困扰,开启教众灵性的一种方式。九型人格通过找寻人们行为背后的出发点,分析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将所有的人划分为九种类型。其基本原理为:人与人生而具有差异,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动力也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和沟通。
九型人格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应用范围非常广。它被使用在企业管理、社交、职场、婚姻、教学等各个领域,是“识人的圣经”“人际沟通的钻石法则”“企业管理的金钥匙”。如今,这种古老的智慧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天地,而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方式走向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帮助人们找回本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取幸福。
本书帮你解析个性,诊断人生;帮你揭开九型人格的奥秘,探秘人际交往的法则;帮你穿透喜怒哀乐的面孔,发掘隐秘善变的内心;帮你洞悉身体的潜能,修炼自己的性格。在本书的引领下,你将感受古老的智慧,聆听智者的叮咛,找回真实的自我,坚守心灵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