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完美”宝宝健康成长?
充满父母苛责的童年
1号孩子的童年常常是充满父母的苛责,父母在各种小事上对他们严格要求,他们生怕犯错,他们小心谨慎,他们希望自己用完美的表现让父母满意,逐渐地,他们便习惯于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形成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
他们常常会有失望不满的情绪,他们的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自身超高的行为标准。当遇到一些违背标准的事时,他们就很容易感到愤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同样,由于他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使他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困惑,产生力不从心感。这种情绪会转化为对自己“不完美”的自责与愤怒,在内心产生挫败感,这种消极的感觉会被他们渐渐压抑到内心深处,从而在心中为自己筑起了一道愤怒内疚的枷锁。
作为1号孩子的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接受生活本来就不完美的事实,帮助他们摆脱自责和批判的困境,鼓励他们多多放松,让他们感受到,就算偶尔放纵自己,也并不会造成无法补救的错误。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帮助他们多发现并享受生活的乐趣,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不应当单凭某个对错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一个人是否应当受到尊重。
教孩子适度最好
1号孩子的个性一旦养成,他们常常会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对自己过度要求,这样会让他的童年充满沮丧和担心,并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成长。所以父母在教育1号孩子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就行了,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父母更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完美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是一次比一次进步才能产生的。比如,父母可以告诉1号孩子没有谁是没有缺点的,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做小板凳做得并不好,这说明没有谁是完美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做什么都能得到第一名,只要尽力做好,就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完美了。
别让孩子过于关注外在
1号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非常关注外在的标准,关注父母和其他人的看法,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父母和其他人对他的要求,因此他们常常心怀一种恐惧,他们担心如果自己不能表现优秀,就不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就不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他们这种关注外在的心理一方面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陷入自我的迷失,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的内心深处自己的愿望被掩盖了,这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帮1号孩子找回自己的内心想法,让孩子将外在的关注回归到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父母的积极配合,因为正是父母让孩子感觉到压力,觉得自己应该保持在他们心中的好形象,自己应该去实现父母寄予的期望,这无形当中便让孩子关注他人的评价高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帮孩子放松自我
1号完美者由于时刻在检视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加上过于追求完美极致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刻处于一种紧张观察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1号很难发现他们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快乐,只关注于他们“应该”和“必须”做的事情。1号也很少问自己真正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他们自身的期望从小就被封闭,只知道去做正确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期望什么。他们总是有不满的感觉,这种不满实际代表了长期的恼怒感,不满期也说明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批评声而强迫自己努力行动。
因此,1号应当学习放松自我,找回内心的平静。作为1号孩子的父母,不妨多带孩子去恬淡的大自然走走,这有利于他们放松紧张的神经。此外,还应让孩子尽量减少批判的次数,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帮他们节制不断想要改变现状和进行批判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包容的可贵。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现实,要允许自己,也要允许他人有不完美之处。当他们的心慢慢变得开放时,轻松和平静的心情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改变孩子“小大人”的思维
在1号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本体似乎是“缺失”的,当然这并不说明1号孩子的父母对他们是缺乏关爱的。这种所谓的“缺失”,指的是孩子对家庭保护者的一种不认同的心理。他们努力寻求自我的发展,努力想成为一个好孩子,但同时也会努力让自己不像一个孩子,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觉得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像大人一样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肩负起一些责任。他们会自己代入父亲(或其他保护者)的角色,以自己定下的一套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自己行为的引导者,督促自己的言行、教养以及学业成绩等等。当自己的表现不能令自己满意时,他们会感到失望、恼怒、焦躁和愤懑。
尽管1号表现得像个独立的“小大人”,但实际上,这个内心深处的孩子却永远不会消失,即使他们已成年,内心深处同样还是有个爱玩爱闹、天真无邪的孩子。因此,1号孩子的父母应帮助孩子重拾童心,多和他一起去玩耍,让他们抛开那些束缚的规矩条文,敞开心扉去感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