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道家诠释学
更新时间:2019-12-06 19:37:05 最新章节:结论
书籍简介
本丛书发挥成中英、H.Beck等人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的诠释角度对中国哲学当代诠释进行阐释,除了延续中国哲学体用论、心性论、境界论等固有传统予以当代解释之外,更吸收了现代新儒家、日本京都学派、海德格、迦达默尔等哲学家之中的本体诠释学思想资源,从而在《道家诠释学》、《儒家诠释学》、《佛教诠释学》、《诠释学与意境美学》四书之中开展了儒道佛与中国美学的“中国哲学的诠释学”之四个面向。《道家诠释学》一书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重新厘清道家哲学的“有无玄同”的基本架构,阐明重玄道观的功夫论的意义,参照海德格哲学,重新阐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道家研究成果的意义。又,《道家诠释学》一书重整西方学者的重要道家思想诠释,例如哲学家谢林、海德格尔,汉学家魏礼贤与心理学家荣格等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在当代文化的意义脉络之中,对于道家思想进行当代诠释。《道家诠释学》一书最后的几篇则是在应用的层面上进行阐述,包含了易图与丹道修炼、三教会通、内丹与道家美学等课题。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09-12-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分为“经学研究”“版本校勘”“专人专书”“儒学新论”“域外汉学”等六部分,收录了《丧屦形制考》《荀子对孔子正名论的逻辑化发展》《佚诗考》《关于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单疏抄本流传考》等文章。哲学31.3万字
- 会员本书选篇突显了陈来先生对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精神与境界的阐释,集中体现了陈来先生对儒学的贯通研究与全面认知。本书以历史沿革为序,上通三代东周,溯源儒学之根与魂;下贯阳明、船山,一直到现代新儒家。开篇所论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世界观、价值观,主要是依于儒家思想所作的展开。之后论孔孟、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和依于仁学谈论的儒学之现代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陈来先生对儒学与中国哲学内在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哲学20.5万字
- 会员《庄子》以其绮丽诡谲的文辞、夸张怪诞的寓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受到人们的喜爱,百读不厌。本书作者力求用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文采的文字解读《庄子》,为广大读者呈现一部译注类之佳作。本书注释简明准确,译文通达晓畅,解析深入浅出,将一个个《庄子》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受《庄子》优美文风的同时,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哲学31.2万字
- 会员本书以儒家经学为重要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儒家思想研究、儒学典籍版本、校勘研究,以及书评、前沿问题探讨等,围绕《儒藏》点校整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以及不足进行研讨,为今后古籍整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哲学33.2万字
- 会员本书梳理了前辈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三种处理路径:西化派、复古派和调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独到和偏颇之处,尝试回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张力源点,接续前辈学人的自觉探索和批判,重新审视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道路。全书对于现代化背后的“知识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基于“知识体系”自觉来回应“知识主义社会”到来的理论方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相关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资源。哲学21.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分为儒家思想、儒学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国际儒学、儒学史、儒学史·荀学史专题、国际儒学动态、儒者访谈录等七个专题,组织了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中国哲学21.9万字
- 会员公孙龙是战国后期著名的逻辑学家和辩士,其著作《公孙龙子》是先秦名辩学派至今尚存的唯一完整文献。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立足于《公孙龙子》六篇文本,进行详细校注、今译、英译和注疏,重新整理和编排顺序,并运用文史互证等方法,探求公孙龙思想发展的轨迹,以重建公孙龙的思想体系。下编将公孙龙的思想分为逻辑学、语言学和一般哲学,分别结合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欧陆语言分析哲学和西方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和对中国哲学31.1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分别探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儒家与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了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中国哲学16.1万字
- 会员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哲学视角,着眼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总结“中国经验”、凸显“中国特色”,深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